当前位置: 失血性休克 > 失血性休克心率 > 揭秘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当前位置: 失血性休克 > 失血性休克心率 > 揭秘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揭秘: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张山雷★
01
张山雷家庭背景
02
科举之路
03
医界“书淫”
04
挂牌行医
05
求学拜师
06
悬壶济世
★吴荫堂★
01
吴荫堂患肺痨病
02
学医自救
03
治血证,创新法
04
初试锋芒
05
血证圣手,救危症
介绍
张山雷与吴荫堂都是同一时代人,同为晚清秀才,学识卓绝,是当时浙江兰溪医界双壁。他们正好是两个路子,张山雷先生以教学、著作兼临床,一生著作达30余部,桃李满天下,为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及著作家。吴荫堂先生专攻临床,擅长于治疗杂病,尤精血证,被誉为“血证圣手”。吴荫堂一生诊务极其繁忙,因而著述不多,流传于世者,主要有《医学初津》一书,《吴荫堂血证医案》《吴荫堂杂病医案》数册,由其门人(叶永清、吴士元、方耀滨、叶建寅)抄录整理而成。晚年欲著《血证九九问答》,一病不起,只字未录。后由学生叶永清完成《血证问答》一书。
怀着无比的的敬意,再次翻开两位大师的人生。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都溶入了中医学之中,独具慧眼地撰写出医学真谛。我愿以稚拙之心,去体悟他们昔日里的筚路蓝缕,磨炼中的九转功成。
★张山雷★
一、张山雷家庭背景
年,江苏嘉定县城南门外马陆乡石冈村(今属上海市),有个商贾的孩子呱呱坠地。这家姓李,孩子的父亲张伟甫是个小商人,在嘉定县城厢南大街开设小店铺,专营旧衣服。
这个孩子是李家独苗,原名叫张寿祥,后改为寿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杏林大咖——张山雷。
要说张山雷的家庭,那是极其普通的小商之家,以经营旧衣服为业。现代人可能不太理解,开旧衣铺有多少钱可赚,你还别看这小小的旧衣铺,它关系着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个“衣”,可是放在第一位的。
因为那个年代贪穷,加上战乱兵燹,老百姓流离失所,贪穷潦倒,衣衫褴褛。所以经营旧衣服这一行业也应运而生。
幼时的张山雷长得聪明伶俐,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爱。他父亲是位很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把旧衣铺经营的非常红火,日子过得很殷实。
张山雷的母亲持家很严,是个很有眼光的传统妇女,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她也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可能也知道“孟母教子“的典故,所以她对张山雷的教育从小就抓得很严。若没有母亲的哺育,恐怕他未必能成为惊世医才。
显然,张母不希望张山雷继承父业,当然想让他走仕途之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她将读书考取功名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张山雷身上。
这是国人,也是每个做父母的期待。
二、科举之路
张山雷5岁开始认字,6岁入家塾(把教师请到家里教书),8岁时跟南翔镇李眸云老师学习诗文、文字,至11岁四书五经约略能诵(习举子业),13岁时便始习科考帖括(科举应试文章)。虽然张山雷后来说不喜欢“八股文”,但在当时,这是由不得他的,如不好好学习,老师的戒尺会雨点般落在他掌心。更何况,以后考秀才(府试)、考举人(乡试)、考进士(会试),都以八股文为主,八股文不学好一切都免谈。这就好比高考一样,必考课不喜欢也得学,没得选择。
张山雷在学好“八股文”的基础上,博览群书,经史百家,简直就是无所不读,正是这段时期取得的量变积累,才有他日后质变的暴发。
我现在轻描淡写的那么一说,瞬间就完成了,大家可能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我们从张山雷日后30多部医学著作中,就可以看出,他国学功底之深厚,医学论理之精深,成就不是常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年,19岁的张山雷考中了秀才,一家人都很高兴,特别母亲整天眉开眼笑样子,走起路来好像没裹过“三寸金莲”,举人正在向她孩子招手呢。
没过几年,打击来了。张山雷22岁时,母亲患半身不遂,久病不起,他亲侍汤药尽其孝道,为母病而不安,废寝忘餐,忧凄不止。为了治好母亲的病,他逐渐接触了中医药知识,并购买医书自学,读医书日多,继而涉医成趣,有感岐黄之术博大精深、能济世救人。最终因母年事已高,迎医伎又穷,遂不治而逝。
三、医界“书淫”
由于天性不喜欢八股文的他,丢开了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把全部精力移注于医学,并从中得到乐趣,正是这种兴趣的转移,使他立志钻研医道,并发奋研读《内经》《难经》以及后世医家著作,不为一家所拘,兼学而通,常常达到废寝忘食地步,博览群书,择善而从,如饥似渴。当时,有人称他为“书淫”。
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听说张山雷在研读中医,有点疾患都来请教于他。初时,他还不敢应诊,后经他们面恳而往治,几剂药后,竟见平复。如此牛刀小试,竟然引起乡邻间的轰动。这一下,张山雷学医信念由此大增,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有点小威望(研究日久,于杂病粗有头绪)。
而更大的打击又来了,年,家中的顶梁柱张山雷的父亲去世,文献资料没有记载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或者当时压根就不知道患的是什么病。等于家里就塌了天,仿佛整个世界突然变暗,张山雷再一次尝到失去亲人痛苦的滋味。
老父亲走了,旧衣铺也关了,科举之路茫茫,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支撑生活。他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该怎么选择?
假如,一个人心若荒芜,人生便是荒原;心若灿烂,人生便是田园。
张山雷毫不犹豫地选择行医这条路,用铿锵的脚步去丈量自己人生之路,虽然路上充满荆棘,他无怨无悔。
人生有很多难题不好破解,尤其是精神世界的难题,更不好破解。当一个人志向与目标相统一,兴趣与选择相吻合时,你的动力就足,激情就高,创造性就强。这就是精神世界奇妙之处。
我一直很疑惑,是什么动力促使张山雷去完成30多部医学巨著。原来是他的“志向”、“兴趣”,结合在一起,他以最虔诚的态度去追求医学,才达到如此的成就。真是我们后学之楷模!
难怪,张山雷逝死前自作的挽联云:“一伎半生,精诚所结,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别闻,尽助前贤,补苴罅漏;孤灯廿载,意气徒豪,心肝呕尽,从此虚灵未泯,惟冀后起,完成残编。”从中可以看出张山雷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留下了30余部医学著作,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
四、挂牌行医
年,26岁的张山雷在嘉定县城厢南门大街张马弄,开设诊所,诊所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张资生知医”,大致意思“我懂得医药知识,可能对您有所帮助”。古人对“诊所”命名很有涵义的,如取“张山雷诊所”就俗气了,这不是张山雷的风格。这一时期,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医事蒙求》初稿。
靠自学的张山雷挂牌行医开始了,初出茅庐,在现实面前张山雷也碰到了大家面临一样的临床经验少的问题。在几年的临诊里,有时称之“效如桴鼓”并不为过,有时并没有达到书本上所说的效果,虽然对杂病治疗有点头绪,但对时病(外感病)的变化还是“茫无端绪”。心想家里的书都读得差不多了,可读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的是实践经验,遂决心拜师求学,进一步深造,开阔眼界。同时,在这一时段内,他还是完成了《脏腑药式补正》初稿。
当时,嘉定黄墙朱氏医学颇负盛名,朱氏世代行医,精通各科,尤以疡科见长(中医外科)。到了朱阆仙已传至第五代,被当地百姓誉为“黄墙疡科大名医”,每日诊治者,接踵而至,日达百余人(内外女幼各病,日以百计)。
那个时候的张山雷,可以说还是个小人物,说活不占地方,朱阆仙对他也不太了解。想跟大师级人物学医也是不容易的事。好比说,你现在背一个行囊,到杭州去找葛琳仪国医大师,跟她说:“葛大师我今年30岁,想拜您为师,您就收了我吧。”靠谱吗?对这种突然的举措,我相信葛大师也摸不着头脑。
我估计张山雷先生当年拜师学医,假如与朱世医不熟悉的话,肯定是挫折重重。文献和张山雷先生都没提到过拜师学医过程,极有可能,这段往事山雷先生不愿提及或无所谓提及。但我们还是能在历史缝隙里找出一丝端倪,这个30岁大龄青年的“求学”,“求”得肯定不是一帆风顺。
五、求学拜师
年7月,朱阆仙一早起来,见一位30岁左右的人站在门口,他以为是病人,不待他开口,来人说:“我是嘉定马陆石冈村的张山雷,慕名前来学医。”朱阆仙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允诺。心想我确实想培养一批中医有用之才,可眼下这个30来岁的人,要来学医,肯定不靠谱。他婉言谢绝了张山雷。
张山雷只好退下,找一家客栈住下再说。
第二天一早,又去拜谒,结果还是一样。
狼狈啊!张山雷堂堂也是个秀才啊,怎么会受这窝囊气。山雷先生我们还是回去慢慢琢磨吧,历史上好多伟大的医学家,他们的成就都是靠自己体悟出来的,山雷先生您也一定能行。
也许有人会这么想,张山雷学问那么大,在家慢慢琢磨也会成为一个伟大医学家。但张山雷先生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不想在家闭门造车,学问再大,境界没有达到,那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医学家的。
判断一个医生水平高低,是以治疗疗果为标准的,学问再高,治不好病,就没有说服力。有些医生,尽管诊断极其明确,理论讲得无可非议,勉书一方,如石沉大海。这就是境界上没有突破,学问就无法融通。学问当然很重要,学问是基石,只有学问与境界达到一个层面,那么就融会贯通了,以前的各种疑惑,就一清二楚了。
要搁一般人,见难就回了。而张山雷也真是个牛脾气:明天我还会再来。
山雷先生,您还是别去吧,再去?恐怕没好脸色给你看了。
倔强的张山雷再次登门求师,朱阆仙倒是没说什么,这时,傍边不知是谁冒出一句:“我说你这个人真是的,怎么这样纠缠不休,我们朱医师很忙的。”朱阆仙马上用目光止住了那位,心想:我正在考验张山雷呢。他怕张山雷下不了台,连忙请他进来。朱阆仙看张山雷那么有心学医,就想摸摸他的底细,问了一些为什么学医,读过什么书之类。一问让他感到很意外,四大经典都熟读过。然后,朱阆仙就测试了四大经典内容,一测试更不得了,抑扬顿挫,对答如流。朱阆仙心中暗暗惊奇,本地还有这样的中医人才,如果能好好培养,日后定能成大器,遂收其为徒。
张山雷经受住了考验,如果意志不够坚定的话,搁一般人,一冲动转身就走,回家自己去琢磨,不知要琢磨多长时间,不知要走多少弯路。不过,像张山雷这样绝顶聪明的人,琢磨肯定会琢磨透的,就是时间长点而已。
朱阆仙门诊极忙,日门诊量达百余人,各科疾病都有,随师内容多涉临证实际,给张山雷提供了非常好的实习机会。朱阆仙见张山雷虚心求学,基本功扎实,悟敏超众,加上对这位“老”学生格外青睐,将平生经验,家传秘方,亦悉数传授,使他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连畴接陇,医术日臻完善。
有一天,朱阆仙对张山雷说:“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可以行医了”。
张山雷一愣。朱阆仙又说:“我已倾囊相授了,今后之路还是要靠自己摸索、探求。”
经过3年不到随师学习,张山雷衷心感激老师的淳淳教诲。他真的希望时光过得慢一点,这样就可以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把美好的回忆永远留住!!!
但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
张山雷也明白其中的道理,遂叩头拜谢,分手时,两人依依惜别。
没有朱阆仙,也可能没有张山雷。也可以这么说,没有张山雷,黄墙医学不可能有那么高的知名度,朱阆仙的名字也没那么响亮。
六、悬壶济世
张山雷离开了黄墙,乃回张马弄“张资生知医”诊所,继续悬壶行医。在这时段内,书看得多了,临证实践丰富了,张山雷就忍不住又想动笔了,这是读书人的共性。他完成了《读素问识小录》,对书中的古字通假、晦涩、义奥以及文句之含义等方面,予以训诂,诠择与校勘,并加以引申发挥。
而这枝笔,不动则已,一动就不可收,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叩击着医学的秘密。
三十多年来,他浮游于医海,仅存一屋书籍。研究学问,驰骋想象,字字落实,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既不守古,亦弗徇于今,抉奥阐幽,存其真而纠其谬。而著书立说,不仰慕权贵鼻息,不求达官贵人笔墨以沽名钓誉,确为世风日下之中流砥柱!
他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十五载春秋里,能够在繁忙教学、临诊背景下有如此的作为,如此的不同凡响,非得有一份坚毅和自信不可。其仁德与贡献,为医林所敬仰。
这边的张山雷出师了,还有点成就。浙江兰溪那边的吴荫堂情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去瞧瞧。
★吴荫堂
一、吴荫堂患肺痨病
吴荫堂比张山雷小9岁,出生,原名廷柏,字时森,号荫堂。他们有好多相似之处,都是19岁中秀才,都是因病而学医。只不过张山雷因母生病,而好医。而吴荫堂是因自己生病,学医自救。
吴荫堂得什么病,使他放弃科举,而专攻医学呢?
这要从吴荫堂考中秀才开始说起。
年,吴荫堂考中秀才,锦绣前程正在向他招手。不料,21岁时(年),身体出现问题了,患咳嗽痰中带点血丝,当时吴荫堂也没怎么在意,认为是一般的感冒,有点热血而已,觉得过几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几天后,咳嗽中不是血丝的问题,而是鲜血满口,咳得多,血出得多,这时全家人慌了,看来问题严重了。急请兰溪派堰名医叶渭荣(吴荫堂岳父)来诊治。
叶渭荣为派堰头叶氏世医,被当地百姓誉为“派堰头先生”,至叶渭荣巳传至第九代。叶氏世医,九代相传,精通各科,尤以伤寒、时病见长,民间称其“伤寒派”。
叶渭荣先生急忙赶到女婿家,一诊脉象疾数,眉头一皱,骇叹曰:“患肺痨病了”。
肺痨病是什么病?
它相当于现代的肺结核病。
现代人可能认为肺结核病不是什么大病,而在当时可是大病啊!老百姓一听到此病都“谈痨色变”。这种可怕的疾病,传染性强,有时会将你全家人一网打尽,死亡率高,西方人称为“白色瘟疫”,当时还没有特效药来治疗。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患肺痨病后,基本上丧失劳动能力,长期病假在家,个个身材苗条,有时还呈现出一种病态美,“面如桃花”。但好景不长,随后就咳的你痛苦难当,鲜血满口,日子久了就会皮黄肉干,样子吓人啊。家境好一点的增加点营养,还有点指望,家境不好的,雪上加霜,因病更贫,你自己挺着吧,自个儿摘点批把叶、白茅根煮煮吃吧!在那个年代,人们最怕的就是这个肺痨病。
为什么叶渭荣老先生一诊脉象,神色那么凝重呢?
中医认为,失血脉象必呈芤脉(芤脉就好比葱管中空形状,失血病人脉管也空,如同葱管一样,此为形象之义)。如脉象小缓(形容脉象有点有弱),因为身体虚弱脉象亦应虚弱,属正常之脉,说明预后良好,属于顺证。反之,脉象洪大或弦数(快而有力),说明体内有邪热或阳热内蕴,容易再次出血,因为脉象与症状相反,属于逆证,如迁延日久,会成为难愈之证。吴荫堂的脉象属于后者,难怪他的岳父忧心忡忡。
叶渭荣先生虽然看出了端倪,但血证毕竟不是他的专长,他只好说:“先把体内阳气先平伏下来,免得再次出血,以后的治疗还是要请对肺痨病有经验的医生来治疗。”说完开了一剂清火平肝,肃肺降气止血之药。
随后,一家人商量请那位医生来治疗,叶渭荣说:“在本地区治疗肺痨病有声望的,确实没有,要不外面去打听打听。”
叶渭荣说得没错,治疗肺痨病(肺结核)自古并非易事,不要说本地没有治肺结核病的高手,就是全中国也风毛麟角,这个病可是世界性难题啊!
怎么办?病还得治啊。吴则荣(吴荫堂之父)四处打听,哪里的医生最好。
他像是在迷雾中苦苦寻觅,失了方向;在迷茫中徘徊着、挣扎着。寻觅——那一缕阳光。
延请名医,外出求医,凡是听到对此病有益的都去尝试,但如水投石。苦闷的是,医生们说法都不一样,这个说是“痨虫”、那个说是“虚证”、也有的说“瘀证”、“热证”等等,总之莫哀一是。更奇怪的是,他们都有一套说明自己不错的理论,而且还引经据典,凿凿可信,但事实上无一兑现。
如果当时信息发达的话,我估计广告上宣传的药,他都会买来尝试一下。是的,当一个人患病无助时,就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现象。
这个病拖了一年多,原本身体单薄的吴荫堂更是骨瘦如柴。更苦脑的是,村民都会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回避他。有的甚至在背后说:这个痨病鬼出来了,快走。
吴荫堂也理解村民们的担忧,怕传染,要命的病大家都忌畏。
吴荫堂清晰地意识到,他已经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圈子。
日子过得凄悒啊!
二、学医自救
此时的吴荫堂坠落到人生的最低谷,在那些充满了绝望和迷茫的日子里,他的生活被沮丧占据,残酷的疾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以及傍人的冷眼。就像人生之路中的一个宿影,千般滋味都浓縮在了里面。什么人生前程,光宗耀祖,全都灰飞烟灭。他终于体会到什么叫,“我是人生惆怅客”。对未来的一切全是茫然。
难道吴荫堂要放弃,他的人生之路还长着呢。刚生病时他还自我安慰,已经是人生最低谷了,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一年过去了,却发现病越来越糟!
母亲已哭肿了双眼,眼看着孩子病愈来愈严重,她跪在灶王爷像前,苦苦叩头哀求,但没有效果。
生活,是需要去勇敢面对的,这别无选择。有时候苦难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有的人会颓废,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和他过不去,会有厌世的情绪。但有的人会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面对着风雨,只有这样才会获得重生,才会赢得别人尊重。
吴荫堂就是后一种人,他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以后,明白一个道理,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运不倒。他冷酷的捅醒了自己,要站起来,我不至于如此倒下,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吴荫堂抬起头望了望天空,虽然墨色的浓云掩去了那阳光,但他深信心中阳光了,就能穿越风雨,拨开乌云,才能照耀人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唯有突破桎梏,方能浴火重生,生命在坎坷中更彰显意义。
学医自救,他要挑战世界性难题。
后来他实现了诺言,不但治愈了自己的咳血病,近邻四方的血证患者都慕名而来求治,在他短暂的一生,一刻都没有停息过。
那么吴荫堂学医从何入手呢?
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当然要选四大经典,如此才是玄门正宗,开始虽然辛苦点,一旦突破,有朝一日自会开天门而飞升至大罗境界。舍此,都是旁门左道。
对,学医当然要学经典,经典是根本。但是,实际上来说,历代学医者,一开始就从四大经典入手的,实际上是很少的,除非天赋异禀之人。大多数初学中医者,多半是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开始的。
好比刚开始学中医时,老师递给你一本《黄帝内经》说:“你先把这本先读通”。如你古文功底或国学知识高于常人,或许还可以一试。但即便如此,整部经典就算你全部悟通,但时间呢?要多久?如果你不急于临床,慢慢琢磨,或许可选这条道路。
吴荫堂咳血病可等不及,他要与疾病争抢时间啊!假如等他把经典都贯通了,我估计他的肺痨病也“病入膏肓”了。
吴荫堂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故先学实用易懂的铺好路,体会疗效,再去学习经典求其所以然,这样就明白易懂,就会条理清晰。吴荫堂在学习顺序和次第上作出这样安排,是符合他的实际情况的。正如他在《医学初津》序中所述的学医心得:“从易入难者,则难者亦易,从难入易者,则难者恒难”。
吴荫堂的确很善于抓住重点,他似乎立刻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看看吴荫堂怎么样开始学习中医吧!
他首先到岳父(叶渭荣)处,查找有关治疗血证的书籍。岳父家好比一个小图书馆,什么书都有,他拿出了《伤寒论》、《血证论》、《医林改错》、《十药神书》等书,让女婿阅读。
吴荫堂拿着书回家,自己去琢磨这个“谈痨色变”的病到底该怎么治?
那个年代有一个普遍现象,秀才成名医特容易。因为他们国学的功底都很深,而且二者都有相同的整体观和思维方式。难怪,至今还流行一句谚语,叫“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说明秀才比常人学医容易些。
因为中医的理论,是用古文写成的,如对古文一窍不通,学习中医势必困难了,即便你学会了中医也是刻舟求剑式的医生。俗称说“医书一担,儒书一头”。因此,掌握古文知识,对学习中医知识就获益非浅了。后来还有人总结出“医易同源”之说。
于是,他晨曦诵读不辍,自我鞭策,一刻也不放松,当阅读到唐容川《血证论》时,发现其对血证的论述很精详,亦有很多的创见。他将自己完全融入书中,慢慢地领悟了治疗血证方法,如治血证:必先治气、以祛瘀为要、宁血安冲、养阴补血等等。随后又细读了《医林改错》、《理虚元鉴》、《十药神书》、《脾胃论》等著作,触类旁通。于是,他豁然心有所得,掌握了治疗咳血病的要旨。
吴荫堂心中逐渐明亮起,原来治疗血证有这么多的学问呢!难怪前医治疗效果不好,他们都犯了“见血治血”的毛病。
中医对“肺痨”(肺结核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历代医家有所阐发,元代朱丹溪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明代虞抟提出了“杀虫及补虚”两大治疗原则,清代唐容川提出“治血四法”。临床治疗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于是,吴荫堂大胆地给自己开方子,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治疗,疾病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是,随后的日子里,咳血的症状时而反复。他又深研其理,终于体悟到,原来是体内脉络不和,导致再次出血症状。从而,他又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宁络”法,弥补了唐容川“宁血”法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吴荫堂宁络法,宗《内经》“经络皆统血”的理论为基础,当络病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必定反映血分的病理变化。故咳血病之所以反复,吴荫堂认为“久病血伤入络”,按其病理性质分阳络、虚络、络滞、阴络等,分别立法选药。而在解释脏腑病变时,以肺络、肝络、肾络、胃络为主。在他的医案中常有“肺中伏火,阳络不宁”“肝阳恣肆,阴络不宁”“气逆火升,阳络被劫”“肺火冲射,阳络破激”“肝阳鼓煽,阳络不宁”“肾火熏灼,络伤血溢”“热留于络”“阳络不驯”“阳络未弥”“病久必入络”的描述。可见其治反复咳血者,多从“络”入手,若单纯止血,非其治也。此宁络法新颖独特,延伸了《内经》“络”的病理含义。
没想到这个折腾了近二年的咳血病,居然让他自己给治愈了。
太神奇啊!那么多专业医生和专家都未能治愈的疾病,被他自己治愈了,那可是“世界性难题”啊!太不可思议了。
什么是“久病成医”,吴荫堂做出了最好诠释。
三、治血证,创新法
大家一定会问,吴荫堂是用什么方法治愈自己的咳血病的。
对如何治愈自己咳血病,吴荫堂没有详细记录,只在《医学初津》序言中提到:“、壬寅春(年春天),因病家居,子史而外,旁及医书,选取方书数册而读之,读之久,始知病有定名,方有定法,药有专能,总不能离此三者。”但从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血证医案,可以看出他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很严谨,特别是对血证的论治、精研独特。
他特别强调气在治疗血证的重要意义,提出“治血者,必先治气,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为其根,气血相为表里……而况气有余便是火,故凡有火而失血者,治宜先降气,而火自平。是则有余者泻之;气不足者补之,诚得治血之要道。而不知者,往往见血治血,胶柱鼓瑟,不知变通,直不啻操刃以杀人,况乎血去无补阴之理,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然则治血不可泥,而治气必当要务。”这确属经验有得之言。
他又特别指出,各种血证的辨治,必须因人因病而异,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审察,灵活运用。
吴荫堂在《血证论》的基础上,接受了许多医家的有关学术观点,针对血证病的发病特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正是由于他善于汲取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亲身经历,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血证行之有效的方法,创立“治血八法”为纲的论治体系(止血法;消瘀法;宁络法;养血法;先消后补法;先补后消法;消补并行法;气血双补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大家一定会认为,吴荫堂就这样踏上行医之路了。
如果搁一般人,肯定挂牌行医了。
而吴荫堂似乎没有行医的想法,他学医只是为了自己的病,所以还没有做个医生的打算。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那就是博取功名,进入仕途。
今天的人都会说,医生多好啊,多么崇高的职业啊!但搁在旧时,医生的地位并不高,比士、农、工、商都下一等,与僧、道、尼同流。每个读书人,都眼巴巴地期待功名呢。假如一朝登科,翰林墨香天下知。难怪,范进中举,奋斗了30年才梦想成真。也难怪,范进冒着被考疯的危险还在死磕,仕途的原动力果然是大啊!
老天似乎早有安排,科举停止了(年停止)。
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要这位“血证圣手”的出现。
这个时期,吴荫堂也没有了方向感了。由于家境殷实,闲着无事,常跑到岳父家走走(相隔不远2~3里地),看看岳父诊病,读读经典著作。对学医,吴荫堂从来没有感觉到是很艰辛的事,因为他也乐在中。
他岳父在兰溪当年的名声大得很,在吴荫堂未行医之前,兰溪医名最盛的桂冠,当属“派堰头先生”。每日觅诊者盈门,处于此生活环境中的吴荫堂,深受熏染。
那么吴荫堂什么时候开始行医的呢?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促使了吴荫堂行医的进度。
话说吴荫堂有事无事就往岳父家跑,就好比江南有一种习俗,大男子早上不去茶馆坐坐唠唠嗑啥的,心里不踏实。吴荫堂也好像成习惯似的,可能是内心一颗中医情结,觉得自己与中医的缘分就如镌刻进生命的烙印;也可能到岳父家,通过他所读的书本知识去验证一下。
实际上,吴荫堂学中医大多时间以自学为主,真的到想不通时再去请教岳父大人。
看来,学中医“自觉能动性”很重要,张山雷和吴荫堂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就是具备了“自觉能动性”。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天天灌,日日填,而自己缺乏“自觉能动性”,就不会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就差,就会安于现状。
四、初试锋芒
有一次,他去岳父家刚到不久,岳父匆匆忙忙出诊去了。过了一会儿,诊室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哭叫声,只见一妇女抱着面色苍白婴儿,连呼“医生、救救我儿”,吴荫堂连忙察看婴儿,高热气促,神志不请,四肢厥冷。妇女连忙说:“患麻疹3天,今天疹点不见”。吴荫堂判断为“麻毒内陷”(麻疹合并肺炎)。
中医亦称“麻疹逆证”,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不但很难医治,而且有生命危险。面对患儿母亲的苦苦哀求,婴儿面临死亡的威胁,在此危急之际,吴荫堂义无反顾地选择出手救治。遂用熏洗法治疗,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婴儿终于“哇”地哭出来。一粒粒红润丘疹,从头颈部顺下而出,布满全身。妇女见“宝贝”儿子起死回生,对吴荫堂长跪不起,感激涕零。吴荫堂遂以清热解毒,宣表透疹的药物治疗而愈。
这是吴荫堂先生行医之前的经历,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的人又可能要问了,吴荫堂就这样开始行医了。
还没有。
有一天早上,吴荫堂被一阵嘈杂音吵醒,起床一看,发现院门口好多人前来求治,而且越聚越多。敢情这些病人都慕名而来的,抱着“试试看”心态求治。俗话说:出水才看两腿泥。行不行,要看临床效果的。
吴荫堂经得起考验吗?
这个时期,吴荫堂学医已经好几年了,只是业余爱好而已,他还没有行医的思想准备。这么多病人上门求诊,他很为难。
怎么办?难道你医书还没有琢磨透吗?还要谨慎地等待吗?
吴荫堂还在犹豫不决,我的医学知识还不够啊!
此时,在外面等待的患者都急了,说:你自己咳血病都能治愈,那么严重麻疹逆症都能救回,我们相信你。
话都说到这份上,吴荫堂还能袖手旁观吗?
众人如此恳求,吴荫堂甭想那么多了,上吧!
按吴荫堂的性格,做任何事情,不做则已,一旦做出决定就会全身心投入。由于潜心医学,功底扎实,因此一旦到了临床上,治愈率就特别的高。
就这样病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吴荫堂就正试开诊所了,名叫“守恒医室”。
五、血证圣手,救危症
开业不久,就迎来一场极大的考验,一位极其凶险的病患等着他。
一位杨姓病人家属前来请诊,患咳血病多年,经过医生们的治疗,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已经奄奄一息。当时,家里有几位最勤快的人,都已经商量着准备后事了。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不知谁提醒患者家属:听说回回堂先生治疗血证蛮厉害的,不仿去试试。家属们仿佛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死马当活马医,试试吧!
吴荫堂来到病人家后,一看,病得果然严重,病人已经神志昏蒙,似睡非睡。一问家属,原来咳嗽吐血数量极多“盈碗盈盂”,已经2天了。再看睑色,面色苍白无血色,口鼻气冷,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撬开嘴巴,只见舌苔淡白无液。
这时吴荫堂神情凝重,静心把脉,感觉脉象似有若无。此时屋内瞬间变得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吴荫堂身上。
通过这一番观察检查,吴荫堂基本上明白疾病的性质,此为气随血脱之重症,拯救非易啊!
吴荫堂立刻开出处方:气随血脱,亡阳危候,急则治其标,参附汤急煎之。野人参一两,附片一两。
顺便普及一下中医知识,对大出血的疾病,中医认为应该先补气,因为气能生血,气能摄血。历代医家一致认为“无形之气宜当急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意义就是说,当大出血危急时,补血药暂缓使用(因为服补血药有一个转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唯独宜急补气固脱为先。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精神。
不学中医的人可能不太理解,大出血,输血呗,何必搞得这么复杂。
朋友说的很对,大出血病人,输血治疗确实是个方法,它能挽救生命,是“救命血”。不过,当时还没有输血的技术。即便现在有输血的技术,补气摄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好方法。
举一个例子,妇女“血崩症”(阴道大出血),大量失血者,会出现头昏、心慌、乏力、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甚至昏迷(失血性休克)症状。这时采取输血对症治疗,确实很有效果。但也会出现,反复输反复出血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如用大剂量独参汤治疗,效果相当好。如病情严重而出现阳脱症状时(四肢冰冷,虚汗淋沥)加附子,名叫参附汤,能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还有,有些不明原因的贫血,输一次血好一点,但反复出现贫血的症状。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激发它的生血功能。如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相当好,如独参汤、参附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等,它即能补气摄血、止血,又能激发生血功能,一举两得,这么好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不用呢?这几个著名方子都是在中医“气”的理论指导下,立方选药的。
故中医认为,气血是相通的、互生的,气对血液有控制约束作用,使正常的血液循行脉管之中,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故中医有句术语“气能摄血”。反之,气虚不足,无权统血,常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称为“气不摄血”。
有的同志可能认为,这个“气”太过抽象,看不见,摸不着。
是的,中医的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看不见的东西,未必就不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气”来形容某种情况。如一个人嗓门响亮,我们会说这个人“中气足”;当看见一个人萎靡不振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像“泄了气”来形容。所以中医的气虽然看不到,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还有,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也看不到,但它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都在当尖端研究呢。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归吴荫堂治病吧。
吴荫堂帮助患者家属一瓢一瓢频频喂服,大半响患者有了知觉,但身体仍然很虚弱,再次慢慢喂服,过了一过儿,病人睁开眼睛,脸色略微红润起来,大家喜出望外,鬼门关拉回来了。
若非大剂量参附汤,否则很难挽回濒危险期。
只见那几个最勤快,准备做后事的人,一脸都惊愕得张开了嘴巴和眼睛,连忙收拾东西装了起来。
患者虽然很虚弱,他还有用微弱的声音从喉底发出“谢谢”二字。
患者救回后,家人惊奇无比,就问吴荫堂:“先生,您太历害了,那么以后这个病如何治疗呢?”
吴荫堂一看大家高兴样子,连忙说:“现在是救其急,没有去病。这两天先调养身体为主。”
然后,吴荫堂给患者开了3剂调补气血药。
三天后,舌质颜色不那么淡白,稍有气喘,色萎神疲,咳嗽咯血起伏,脉濡软乏力,胃口也不开。此时,晚期肺结核病的症状都表现出来了。
中医称此病为“痨瘵”。吴荫堂对这种现象描述为“肺瘪肾惫”(瘪,不饱满,干瘪;惫,极度疲乏,比喻肺肾二脏功能极度虚弱。)
病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是气血两败,阴阳俱虚,肺脾肾三脏功交亏的程度。大部分医生接诊到这种病人,都会拱手推辞:另请高明吧。
那么吴荫堂用什么方法,什么药来治疗呢?
吴荫堂对这种肺痨病的治疗,是用他的“血证八法”中的两个法,交替使用。即先补后消法和气血双补法,根据病情虚实程度而选用。
这个病人因虚损程度比较严重,他选用气血双补法结合调理脾胃,等病情缓解后,再采用先补后消法善其后,以期根治此疾病。(他具体选用药物是按阴阳偏盛偏衰来治疗的)
于是吴荫堂开出处方:经云: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精血内虚,失资灌溉,治宜建中益气,譬如春风和煦,万物更新也,此又治痨之一法也。潞党参、补骨脂、淡苁蓉、炙上芪、当归身、五味子、大白芍(桂枝同炒)、红枣、蒸于术、灸甘草、功劳叶、云茯神。
吴荫堂医案的很有特色,文字洗练,论理精深。寥寥数语,宗经旨而集众长,将《内经》劳者温之之意与补中益肾的结合,豁然纸上,加减变通,明之以理,使人知其殊而触类旁通。
这张处方,估计又有人要问了,怎么都是调补身体的药,只有一味功劳叶抗结核药(近代研究功劳叶具有抗结核杆菌作用,吴荫堂用此药治疗肺结核病,可能是医界比较早的),结核病能治愈吗?
中医治病用药讲究辨证用药,有其证,用其药,强调扶正祛邪,依靠自身的力量与疾病作抗争。试想,此肺痨病的形成,迁延日久,病情属于正衰邪留,若此时求胜心切,单纯用抗结核治疗(攻邪),往往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其结果是,结核杆菌消了,身体也垮了,二败俱伤。如用中医的思维先“扶正”,再结合“祛邪”,要比单纯“祛邪”更全面、更有效。
那么,这个病治疗效果怎么样呢?
吴荫堂采用他自创的“治血八法”,经过了半年多的治疗,逐渐全愈。
这种病到了这种程度,居然治愈了,真是闻所未闻啊!吴荫堂“血证圣手”这绰号,可谓表现得斩钉截铁。这一盛誉得来,与他勇于不断创新治疗方法是分不开的。
真是好席不怕晚,他期待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后再行医。这下大家明白了,吴荫堂为什么不急于挂牌行医的真正原因吧!
于是,吴荫堂能治疗“肺痨病”的名声,传遍浙中西、赣、皖等地。他的声望日隆,求治者,往往辗转多时。试想一下,在交通不发达的民国时期,病人到吴荫堂处看病,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和花费多长的时间啊!
据述,偏僻的回回堂村,当年就像个小集镇赶庙会样热闹。
吴荫堂不但对血证有独特的经验,而且对杂病、时病、妇科、儿科无所不精,重病危症,一经调治,往往指下间回春。
至此,吴荫堂本人的事业和回回堂声誉,如日中天,行医名贯当时,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这里暂且搁笔。听说张山雷要到上海滩去行医,让我们下一个回合去游览一下大上海,领略另一位大师的风采。
————————————————————感谢观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