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推荐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剖宫产


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张明、卓亚和徐铭军,本文已发表在《麻醉学大查房》年第4期上。

1.病例摘要

患者女,24岁。主诉停经38+周,下腹痛2d,发现血小板(PLT)减少1d。既往月经规律,5/25天,月经量中,无痛经。患者于停经后35d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妊娠早期无阴道出血,妊娠4+个月时自觉胎动至今,根据妊娠早期B超,核对妊娠周无误。自诉妊娠4+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示无明显异常(未见化验单)。妊娠期未做唐氏筛查、血糖筛查,未进行规律产科检查。2d前开始出现下腹痛,逐渐加重。医院多次血常规检查发现PLT减少,检查结果分别为:15×/L、26×/L、5×/L等;血红蛋白(Hb)g/L。凝血功能正常不伴有皮肤瘀点、瘀斑,无黑便、鼻出血,无阴道出血,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诊断为“孕1产0,孕38+周头位临产、PLT减少待查、轻度贫血”,急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疾病史,否认感染病史、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一般情况好,体温(T)36.6℃,脉搏(P)82次/min,血压(BP)/60mmHg(1mmHg=0.kPa)。实验室检查:PLT1×/L,Hbg/L。拟行剖宫产结束妊娠。

2.麻醉管理

2.1术前评估

2.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产妇一般生命体征平稳,无特殊不适主诉。该产妇PLT计数为1×/L,属于极重度PLT减少,且1d内PLT急剧减少,PLT减少原因不详。

产妇已经临产,产科医师考虑有手术指征,拟行剖宫产结束妊娠。患者PLT严重减少,围术期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术中切口出血、胎盘血窦处汹涌出血、血液不凝、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各脏器包括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及致死性并发症,后果极其严重,家属表示理解要求手术,遂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2.1.2术前评估分析

2.1.2.1妊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妊娠期间除PLT、凝血因子Ⅺ、XIII外,凝血因子Ⅱ、Ⅴ、Ⅷ、Ⅸ及Ⅹ均增加,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前纤维蛋白原含量约为3g/L,妊娠晚期增加至4.5g/L,增加40%~50%。纤维蛋白原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出现红细胞线串样反应,使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稍缩短,但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纤溶酶原增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妊娠期间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易于形成高凝状态[1]。

2.1.2.2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妊娠期PLT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2]: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regnancyassociatedthrombocytopenia,PAT);

●妊娠高血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原因不明。

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国外文献报道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总发生率为7.6%[3],国内报道为1.0%~11.6%[4],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PAT,其在总发生率中所占比例在各文献报道中不一,为30.6%~79.3%[5]。其次为妊娠合并ITP,以及妊娠高血压等妊娠期特有疾病。

PAT,也就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thrombocytopenia,GT),又称为良性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benigngestationalthrombocytopenia,BGT)[3],指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首次发现PLT计数低于×/L,PAT中BGT占75%左右。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多于妊娠中晚期发病,一般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轻,国外文献报道患者的PLT计数超过80×/L。现在多数学者认为PAT为正常妊娠的一种生理现象,为一过性自限性的生理过程[6]。这与其他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疾病,如ITP、HELLP综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等的发病机制不同。

ITP是妊娠期免疫性PLT破坏增加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约占GT的5%左右。患者产生抗PLT的抗体,在其作用下除PLT数量下降外,尚有PLT生存期缩短、易被破坏的特点,由于妊娠期母体血液中PLT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引起胎儿PLT减少,因此对母婴均可产生不利影响。

妊娠高血压,如HELLP综合征引起的PLT减少占GT的20%左右。主要为血管痉挛性收缩,内皮细胞受损,前列环素2(PGI2)合成相对减少,而血栓素A2(TXA2)合成相对增加,PGI2/TXA2比值下降,引起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增加PLT消耗,使PLT减少,同时凝血系统也被激活,凝血因子被消耗。其与ITP相同,均有血小板质的下降以及凝血系统紊乱[7,8]。

2.1.2.3血小板减少分级

PLT减少的主要依据为PLT计数减少,国内一般以<×/L为PLT减少,可将PLT减少分为四级:①轻度:×/L(10万/mm3)>PLT>50×/L,只在外伤处出血;②中度:50×/L≥PLT>25×/L,尚无广泛出血;③重度:25×/L≥PLT>10×/L,可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④极重度:PLT≤10×/L,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9]。

2.1.2.4检测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的方法

PLT功能检测包括:

●血块浓缩时间(CRT);

●血小板黏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测定;

●血小板其他功能检测:包括PLT凝血活性检测、PLT钙流检测及PLT膜糖蛋白检测等;

●血小板抗体;

●网织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血型。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2.1.2.5基于患者的情况,选择何种麻醉方式?

对有凝血功能异常或临产出血较多的患者,麻醉前应注意循环功能状态和贫血程度的评估,除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外,应重视PLT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PT和凝血酶原活化时间检查,并做DIC过筛试验,以查明PLT减少的原因。从实验室检查的角度考虑,实施硬膜外麻醉的禁忌证包括:①INR>1.5;②APTT>40s;③PLT计数<50×/L。此外,对PLT功能异常者,如血小板无力症患者也不应实施硬膜外麻醉。本例患者PLT急重度减少,故不能选择硬膜外麻醉,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术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最终选择全身麻醉。

对于PLT减少的产妇,麻醉可选择细针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包括硬膜外腔麻醉)。PLT计数<50×/L的产妇应摒弃椎管内麻醉,一律选择全身麻醉,技术不成熟的医疗单位可选择局部浸润麻醉[10]。

细针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包中的25G腰穿针完全可以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实施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可满足剖宫产的需求,而基本不触及硬膜外腔,适用于PLT计数在(50~)×/L产妇的剖宫产。

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是通过置入蛛网膜下腔的导管一次或分次注入小剂量局麻药,从而达到维持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的方法。中国目前市场有Spinocath管内针型和Sprotte针内管型两种连续蛛网膜下腔穿刺针套件,均能很好地应用于临床,适用于PLT计数在(50~)×/L产妇的剖宫产。

全身麻醉:推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适用于PLT异常,尤其是PLT计数<50×/L产妇的剖宫产。

2.1.2.6对轻度血小板减少的产妇行椎管内麻醉的注意事项

涉及硬膜外腔的麻醉应用于PLT减少的产妇给麻醉医师带来了许多困惑,考虑到孕妇PLT减少的特殊性以及孕产妇处于高凝状况的事实,许多学者建议对这类产妇实施硬膜外腔麻醉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0]:

严格的术前评估:注重实际的临床表现,对贫血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是否有出凝血障碍,除考虑PLT计数外、更要重视纤维蛋白原定量、PT和凝血酶原活化时间等凝血功能五项检查。如仅PLT计数减少,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无异常,可谨慎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腔麻醉。

合理输注血小板:妊娠期PLT减少是围产期一种常见的疾病,常由多种内科合并症以及妊娠并发症引起。一般无需PLT输注治疗,仅在以下紧急情况下才采用:

●妊娠期血小板计数≤20×/L时,足量输注PLT,可以尽快提高PLT计数,以免造成因PLT减少所引起的自发性多脏器出血(尤其是脑出血)而危及生命。

●血小板计数虽>20×/L,但<50×/L时,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但面临手术、麻醉,为防止严重出血,也应尽快采用PLT输注治疗,以迅速提高PLT数量。ITP是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除非必要,否则应尽量避免少量多次进行PLT输注。因为,输注PLT可以刺激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从而加速PLT破坏,导致再次输注PLT无效,或输注后PLT短期上升继而迅速下降甚至低于原有水平,使出血进一步加重。

合理应用激素:对免疫性PLT减少的产妇可给予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状态,使毛细血管脆性由阳性变为阴性,出血倾向好转,并可抑制血小板抗体生成,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应用娴熟的穿刺技术:孕妇的硬膜外血管处于怒张状态,穿刺置管应小心,以免误入血管。卧位穿刺时,硬膜外针应缺口向上,以减少对黄韧带的损伤,同时对多是纵行分布的硬膜外腔血管的损伤几率也降低。由于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多为硬膜外穿刺后置入导管的损伤,硬膜外导管的拔除与置入导致硬膜外血肿的风险相近,因此应该同样予以重视。由于硬膜外腔血管分布以腹侧和两侧居多,背侧较少,垂直正中入路法穿刺较少损伤血管。

及时合理的处理措施:硬膜外导管若置入血管,应缓慢退管至回抽无血,视情况进行生理盐水冲洗。在穿刺过程中一旦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应使用生理盐水多次轻柔冲洗,每次5mL,直至血色回流变淡,或者用1:(20~)的肾上腺素盐水冲洗。

重视术后随访:对PLT减少的产妇实施椎管内麻醉后要定时随访,做到每2~4小时随访一次。如发现麻醉平面消失后再次出现,或出现腰骶部剧痛,应高度怀疑有硬膜外血肿的可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2.1.2.7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①局部麻醉药:大量文献报道局部麻醉药可以抑制PLT功能,包括抑制血小板α颗粒的释放和PLT的聚集,同时抑制TXA2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凝血功能。

②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近年来,关于丙泊酚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有很多报道,认为丙泊酚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PLT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PLT数目和反映凝血因子功能的PT/APTT等无明显抑制[11,12]。

●咪达唑仑:多数报道认为咪达唑仑可以抑制PLT的功能,而且呈剂量相关性,当咪达唑仑浓度在6~26μmol/L时,可抑制人体PLT的聚集功能[13]。

●硫喷妥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通常可忽略不计。

③吸入麻醉剂:尽管关于吸入麻醉剂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氟烷和七氟烷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基本达成共识,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

④阿片类药物和肌松剂:对凝血功能基本没有影响,同时可以减少静脉麻醉药或吸入麻醉剂的用量。

2.1.2.8麻醉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多数学者认为全身麻醉与区域阻滞麻醉相比,有促进凝血的作用。Sharma[14]等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在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时凝血功能的改变,发现与硬膜外麻醉组相比,全身麻醉组R、K值显著降低,α角和MA明显增加,而硬膜外麻醉前后凝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变。这说明在剖宫产时,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全身麻醉能促进凝血。

2.1.2.9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2.2术中管理

2.2.1实际麻醉术中管理

2.2.1.1麻醉诱导

2.2.1.2麻醉维持

2.2.1.3手术结束

2.2.2术中麻醉管理分析

2.2.2.1全身麻醉药物的选择

2.2.2.2术中进行有创监测

2.2.2.3全面评价产妇的凝血功能

2.2.2.4此例产妇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2.2.2.5孕产妇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时输注血小板

2.2.3本例患者的术中管理实践总结

2.3术后管理

2.3.1实际术后管理

2.3.2术后管理分析

2.3.2.1患者术后血小板继续减少的原因分析

2.3.2.2术后存在血小板极度减少应如何处理?

2.3.2.3血小板减少患者行椎管内麻醉的术后处理

2.3.2.4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孕产妇的术后注意事项

2.3.3本例患者的术后管理实践总结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小儿白癜风治疗方法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26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