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现代实用医学》年6月第31卷第6期
摘
要
目的探讨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方法选取产妇例,采用自制《产妇围产期资料登记表》收集临床资料,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其中例作为因素组,依据是否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分为出血组(n=例)和非出血组(n=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另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其中例作为对策组,分为防治组(n=50例)和常规组(n=50例);常规组产妇给予常规干预,防治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防治对策,统计分析所有产妇临床资料和产后2h、24h的出血量情况。
结果单因素分析法结果显示,产妇年龄、流产次数、产次、剖宫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置入、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焦虑、抑郁、妊娠胎数、胎儿体质量与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有关(均P<0.05);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多流产次数、多产次、剖宫产、高胎儿体质量、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负性情绪、多胎妊娠是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防治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
结论高龄、多流产次数、多产次、剖宫产、高胎儿体质量、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负性情绪、多胎妊娠与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发展有关,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但通过实施针对性防治对策可有效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也有利于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出血,产后;宫缩乏力;影响因素;防治对策;出血量;风险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产科疾病之一,指产妇于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ml,可导致阴道流血、继发性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已成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目前,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及凝血障碍是引起产后出血的4大病因,可单独、也可合并共同作用,其中宫缩乏力是其最常见的原因,约占70%,故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指导防治该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此,笔者旨在通过回归性方法分析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其防治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9月至年9医院产妇例,所有产妇资料均收集完整且来源真实可靠。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其中例作为因素组,依据是否发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分为出血组(n=例)和非出血组(n=例);另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法抽取其中例作为对策组。依据防治方法按1∶1分为防治组(n=50例)和常规组(n=50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防治组和常规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1.1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产后出血者均经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超声、产检等检查证实由宫缩乏力所致;(2)分娩期未合并有任何妊娠并发症;(3)可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者;(4)产妇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病史或脑部严重性疾病者;(2)有恶性肿瘤者;(3)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者;(4)拒绝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1.2.1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1.2.2防治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防治对策干预,即医护人员依据产妇临床资料进行病情评估和可能出现的产后出血风险评估,产前积极治疗妊娠期并发症和生命体征监测,使血压、血糖等尽量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且积极加强产妇分娩知识的健康教育,使产妇维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可阴道分娩者积极劝导其选择阴道分娩,并安排患者入住安静、明亮、舒适的单间病房;把止血和抑宫缩等药物[如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加放硫酸镁(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974,10ml∶2.5g)等降压药]、急救物品(压舌板、开口器等)等医疗物品放置床头。产后对有1项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的产妇行宫底按摩,对有2~3项出血独立危险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的2min内于子宫体素预防性加用20U缩宫素(马鞍山丰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ml∶10U)肌注治疗,对4项及以上的产妇预防性加用0.4mg米索前列醇(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94136,0.2mg/片)口服治疗,且严格采取“”原则,即对出血量在产时>ml,或产后1h>ml,或产后2h>ml的产妇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同时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细致讲解患者提出的问题,重视患者主诉,并主动询问有无头痛、眼花、恶心等症状,对异常者及时处理。
1.2.3资料收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发放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向家属讲解本研究须知,取得同意后指导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内容主要包括问卷封面(前言、本次调查目的、填写注意事项、知情同意协议等)、围产期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流产史、生育史、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分娩期并发症(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置入、羊水过多、第三产程是否延长等)、妊娠胎数、胎儿体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后将被血液浸透的敷料包、手术包、卫生巾等及时收集好并称重,失血量即为前后相减所得结果,除1.05以换算为ml,并计算2h、24h的出血量)等]、附件[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完毕后问卷复查,对有问题的调查问卷,及时现场询问、补填等方式补全。
1.3评估标准
(1)《产妇围产期资料登记表》,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产妇年龄分界值为35岁、流产次数分界值为2次、产次分界值为2次、第三产程延长分界值为15min、妊娠胎数分界值为2胎、胎儿体质量分界值为4kg。
(2)SAS量表,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采用4级计分法(1~4分),共20项,≥50分为发生焦虑。
(3)SDS量表,采用4级计分法(1~4分),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共20项,≥53分为发生抑郁。
1.4质量控制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产妇围产期资料登记表》、SAS量表、SDS量表进行相关评定,且其一致性检测Kappa值达0.82以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由两名固定的非研究参与临床护理人员(10年以上工作经验或者高级职称者)评定、录入并核对临床资料、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指标进行评价和收集,以避免研究参与者个人因素对评定结果产生偏倚。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法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
结果
2.1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比较产妇年龄、流产次数、产次、剖宫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粘连、胎盘置入、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焦虑、抑郁、妊娠胎数、胎儿体质量与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均有关(均P<0.05),见表2
2.2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
高龄、多流产次数、多产次、剖宫产、高胎儿体质量、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负性情绪、多胎妊娠均是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2.3两组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防治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均P<0.05),见表4。
03
结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高龄、多流产次数、多产次、剖宫产、高胎儿体质量、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羊水过多、第三产程延长、负性情绪、多胎妊娠与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发展有关,也是后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由于高龄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妊娠机能逐渐减退,导致其产后恢复较慢,进而引起宫缩乏力。多流产次数、多产次者则是由于过往分娩对子宫产生了一定的生理负担,使其在再次妊娠后更易出现胎盘异常、子宫异常等情况,增加产后出血发生风险。胎儿体质量过高、多胎妊娠者,由于胎儿所需生长空间较大使产妇子宫体积增大,加重产妇围产期子宫组织负担,使产妇产后子宫肌不易恢复,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因此,针对上述人群应积极加强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产妇合理调整生活饮食,以调节身体状态尽可能适应妊娠需求,适当控制自身营养摄取以避免胎儿体质量增长过快。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由于血管存在痉挛症状,使机体血液呈现高凝和浓缩状态,易导致其子宫肌水肿和渗血;羊水过多产妇由于羊水增多而使子宫明显增大而产生压迫症状;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及胎盘置入等胎盘异常产妇由于异常胎盘易附着在子宫或宫颈口,进而压迫子宫组织而增加子宫破裂等子宫损伤的发生;负性情绪产妇可能由于过度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易过度激活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导致产妇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失衡。因此,上述产妇易出现子宫肌不能正常收缩,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故应积极极治疗围产期并发症,以减少因妊娠期并发症导致的子宫肌损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第三产程延长产妇可能由于产程延长使产妇消耗更多的体力,导致其产后无足够的体力来维持子宫肌的收缩,导致产后出血;而剖宫产产妇可能由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易严重损伤子宫周围组织,其肌肉化程度也较差、机化及纤维化也较强,使子宫肌的收缩能力下降;且若未能有效处理,也易使子宫组织和胎盘发生粘连,从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因此,针对上述人群应积极加强产妇对分娩方式选择的知识宣教,使产妇正确认知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之间的意义和作用,并应加强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尤其是对有条件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应协助其建立阴道分娩的信心;同时为孕产妇介绍产房环境、解释分娩原理、方法等,现场示范并指导孕妇配合事项,避免接受不良产程干预。
本研究中,防治组产妇产后2h、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这表明通过实施针对性防治对策可有效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这是因为本研究先通过有效分析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风险和相关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依此制定和实施了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措施;同时,可能因为通过产后对不同出血危险程度的产妇预防性、针对性应用刺激宫缩的手段(如宫底按摩、缩宫素等),可有效促使产妇产后子宫肌收缩能力的恢复或模拟子宫肌的收缩作用,有利于保障子宫平滑肌持久的收缩力和提高宫腔的压力,进而促进子宫壁血窦闭合,有利于使产妇可更好、更快地抑制阴道大量出血,从而达减少产妇产后2h、24h出血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