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责任编辑:王树威
投
稿:王 娜
践行医者初心,点亮诚信之光
张显军
男,汉族,年10月生,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医疗专业,年1月参加工作,吉林省医院院长助理兼胸外科主任。吉林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等多个外科学会社会兼职。
参加工作之初,为了尽快提高业务能力,连续三个月未离开科室,参与科里的每一台手术,熟悉科里的每一个患者资料,是年轻医生中最刻苦的人。由于不断努力,逐渐从年轻医生中脱颖而出,医院委派到长春、上海、医院胸外科学习。医院开展胸外科可以说举步维艰,设备不足,人才匮乏,医院唯一的一名胸外科医生,除本科室工作外,全天候承担全院所有涉及胸外科疾病患者会诊工作,可以用夜以继日来形容,从简单的胸部外伤开始,逐渐完成自发性气胸肺修补、脓胸纤维板剥脱、胸部创伤治疗,肺叶切除,纵隔肿瘤切除、全胸腺切除、肺段切除、食管癌根治、肺癌根治等,每一台手术的开展,对医院来说都是零的突破。逐渐从易到难,带领胸外科团队,逐步走向成熟,已累计完成Ⅱ级以上胸部手术余例,工作中发现,心脏外伤患者往往在抗休克过程中突然死亡,他敏锐的意识到可能抗休克治疗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心脏锐器伤患者多存在失血性休克或心源性休克,心脏创口往往有血栓形成,在积极扩容抗休克过程中,由于血压回升,造成心脏创口血栓脱落,加重失血或心包填塞,造成别人猝死,如果减慢输液速度,就会延缓血压回升速度,避免心脏创口血栓脱落,避免病人猝死,给手术创造机会。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利用缓慢输液,降低心脏前负荷,迅速手术的方法,抢救心脏锐器伤71例,无一例死亡。该项目获松原市科技进步优秀奖,医院急救中心邀请做经验分享。
张显军常说:“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作为医务工作者,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讲良心,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凭借自己手中那么一点点的医疗权利而坑害病人,让他们走弯路,花冤枉钱。”
年5月,一个18岁男孩的家长找到了他,孩子从12岁开始患支气管扩张症,反复大咯血,多次失血性休克,徘徊在生死边缘。多年的辗转就医已经耗尽了家里所有的资金,找到张显军时已经家徒四壁,医院就诊已经没有经济能力,因为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院还没有CT,只有通过支气管造影才能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医院从未做过支气管造影,没有造影需要的碘油和磺胺粉,张显军只有托人从白医院买来药品,给患者做了支气管造影,医院完成的第1例支气管造影,明确了病变在右肺中叶和下叶,如果想彻底根治,必须切除右肺中叶和下叶,医院从未完成过这类手术,医院治疗,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不做手术,可能因为病人咯血危及病人生命,看着家属焦急的眼神,他心里也很痛,尽管有一年进修经验,心里也有充分的把握完成这个手术,但毕竟没经历过中下叶联合切除,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但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取得了家属的信任,最终决定由张显军完成这一台手术,医院做了充分论证,决定由外科最高职称的主任配合他完成这台手术,次日,手术如期进行,历时三个多小时,顺利完成了手术,患者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张显军的心情是激动的,家属的心情更激动,握着他的手说不出话来,能看到的只是一串串泪水。一周后患者要出院了,家属把张显军叫到一边说“张大夫,多亏有你,没有你的支持,根本就不可能决定做手术,为了给孩子治病,我家的鱼塘、房子全卖了,医院根本就治不起,这一点点钱你收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给孩子做了手术,还给我们省了那么多钱,连在长春买药的钱都是你自己垫付的,无论再困难孩子治病的钱,也不能让你花呀”。张显军让家属赶紧把钱收起来,他说“如果为了钱,我就不这么帮你了,看到孩子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反复咯血,我既然是医生,就有责任帮孩子把病治好,我帮你的微不足道,只要孩子好了,有个健康的身体,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我替你们高兴”。从此他们成为了朋友,一直20多年,现在孩子在哈尔滨发展,已经结婚生子,医院看看,家里无论谁生病,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张显军,因为一台手术,他们建立起了20多年的友谊。
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任医务科科长兼胸外科主任。医务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健康扶贫、巡回医疗、健康义诊、医联体建设、环节质控、妇幼管理、教学查房、业务培训、远程会诊、执业医师管理、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管理、麻醉药品管理、临床用血管理、脑卒中筛查、肿瘤患者信息统计上报等三十余项具体工作,可以说事务繁杂,日常工作量非常大,是医院最忙碌的部门。上任伊始,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他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认真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合理制定工作计划。为保证医疗质量,定期带领工作人员深入临床科室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接手医务科工作的三年时间,两次修订医疗核心制度,增加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个,提出电子病历系统合理化修改方案40余项,大大的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处理并执行文件余份,整理上报材料余份,每一份文件他都认真学习,悉心领会文件精神,并按文件要求积极部署工作,实时督导执行,加班加点已成为工作的常态。
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尤其健康扶贫政策出台后,医院实际,站在贫困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严格落实政策,医院大病救治诊疗方案17项,按病种付费方案项,组织巡回医疗、送医下乡义诊活动60余次,使国医院落地生根。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为患者办实事,这种无私仁爱的医德深受患者一致好评。
抗击疫情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自接到疫情防控工作命令的那一刻起,张显军就主动把自己编入医疗救治专家组,是专家组里唯一一名外科医生,他说“我是胸外科专家,肺部疾病也是我的强项,我能够胜任”。疫情刚刚开始,大家对诊断标准把握还不十分熟练,为了大家更好的把握标准,连续三个昼夜工作在发热门诊,与大家逐一对照标准,把握标准,用专业眼光审视每一个发热患者,不放过一个疑点,不漏一个疑似病例。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堵塞漏洞,确保万无一失,多次亲自走流程,不断细化工作方案、完善细节、严格把控。每发布一版诊疗方案,都及时组织医护人员培训,督促大家认真执行标准,同时根据发热门诊就诊量调配发热门诊值班医生,确保有优势人力资源24小时值守。自从1月22日松原市确诊第一例阳性患者以来,他一直奔走在一线,他的手机就是24小时的“热线”,一天几十个协调电话,随时现场协调,参与会诊40余次,常常通宵达旦。
年3月被吉林省肿瘤研究办公室授予“年度吉林省肿瘤防治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作为松原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主任,他领导的“松原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获年度“松原市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个人在年3月被松原市卫生健康委授予“全市医疗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4月被中共松原市委、松原市人民政府授予“松原市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年9月被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年11月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显军在救死扶伤医院建设、行政管理的重要责任。他说“人活一世,头衔越多,担子也就越重,但是我想,善良应该是每个医者的本质,当不再需要我做这些行政工作时,我还是会回到原点,继续做我的临床医生。”就是这样简单、朴素的想法,支撑起张显军因善为医的人生年华,也谱写着他善为医者的灵魂旅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al/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