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董竞成学术思想三


白癜风需要注意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122/6662795.html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20期

董竞成学术思想(三)

作者:张红英等

7

传统药理和现代药理相结合

一、传统药理学与现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1.药理学发展的一般性认识

(1)第一阶段:原始药物治疗学

原始药理学最初来源于人类早期经验的积累,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麻黄治喘、青蒿截疟、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等文化的影响下,以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万字,收载药物种,插图帧,药方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帝珠尔·丹增彭的藏药名著《晶珠本草》,此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决之部,以偈颂体写成;下部为解释之部,用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加以论述。全书共收载药物种,分为十三大类。《晶珠本草》分十三章,分别对十三类药物的来源、分类、功效予以叙述,其中部分药物结合历代藏医药书籍的记载作了订正。本书收载的药物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此阶段的认识和用药方式仍是目前传统医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2)第二阶段:现代药理学的兴起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illiam.Harvey(—)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JohannJakobWepfer(—)首次用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被誉为“药理学之父”。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这一结论以后被德国化学家FredrickSerturner(—)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的吗啡所证实。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此举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以后还开始了人工合成新药,如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ch从近千种有机砷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纳明(Neoarsphenaminum,别名:)。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从德国的药理学家RudolfBuchheim(—)算起,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其学生OswaldSchmiedeberg(—)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药理学概念:构效关系、药物受体、选择性毒性等,是现代药理学的创始人。

(3)第三阶段:现代药理学的发展

受体原是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提出的药物作用学说,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近年来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的发展。药效学方面也逐渐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药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和促进,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其中主要分支有:临床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对于人体的临床作用;神经药理学与心理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对于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影响;毒理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等。

2.中国传统药理学

中国传统医药学是中国各民族医药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药学、藏族医药学、蒙古族医药学、维吾尔族医药学等民族医药学。16世纪以后,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由于汉族医药学在中国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一般认为的“中医”、“中药”其实主要是“汉医”、“汉药”,因此,一般意义上说的“中药药理学”就是“汉药药理学”。

在此作为样版的汉药药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与汉药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息息相关,起初亦来源于早期经验的积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书中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宋时期是汉药发展史的鼎盛时期,期间涌现了如《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等大量本草学著作。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科学巨著,历时27载,全书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种、方剂多条、插图幅。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古典汉药理学的构建方式主要是临床经验与古典中医基础理论的结合。应该属于人类药理学发展史中代表第一阶段的产物。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治疗作用,在汉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其驱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以达到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即汉药的性能理论。将汉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方面。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其中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所谓“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所谓“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基本上把毒性分为“有毒,无毒,微毒,小毒。

跟汉药一样,维、藏、蒙、傣、苗等民族亦有它们自己长期经验积累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维药有“艾尔康学说”、“米扎吉学说”等,其药物学说包括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药物性级,将药性分为干、热、湿、寒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并将药物性味分1、2、3、4级;藏药按其性质分为“热性”和“寒性”两大类,具有六味、八性、十七种功效,可治疗二十种属性的疾病;蒙药的基本药味有甘、酸、咸、苦、辛、涩,根据药性独立的降或升,并遵循药味形成理论,总结出药物的八种效能,分别为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称为性味八能;傣药有“四塔学院”、“五蕴学说”;苗医的内治法强调热病冷药治,冷病热药治,虚病用补药的原则,药味香、辣、甘、麻的归热药,酸、辛、涩的归冷药,用药多以经验为主。从这些各民族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及其用药特点中,不难发现其中蕴含有不少“传统药理学”的概念。

3.现代药理学概念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是由希腊字Pharmakon和Logia两字合并而成;前者之意义是指药物或毒物,而后者之意是研究,所以药理学狭义的定义,是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或生化变化的一门科学。虽然药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它与其他学科之关系密不可分。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

图3药理学研究内容

换言之,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相区别。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药理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药理学理论。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应该属于人类药理学发展史中的最新阶段或者是第三阶段。

4.传统药理学与现代药理学相结合

董竞成认为在现代医学即所谓西医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昌盛主要是由以中医为主的传统医学来加以保障的,那个时候的中医其临床思维和处方用药等等应该是很纯洁的传统医学思维,医者的水平高低应该说主要取决于其对传统医学的掌握程度。年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文化、科技包括医学全面渗透中国,从那时起保障中华民族健康的医学文明就从单一的以中医为主的传统医学变成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即所谓的西医共同来加以实施的状态,当然这个过程是完美的也是痛苦的,因为由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交织而成的医学文明肯定更加卓有成效,而要改变一种固定思维或思维定式又常常是痛苦的事情,这就使得中西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所谓敌对期、共存期和结合期。当然这种思想观念和学术理念等等的变化,会深深影响一代代中医人的医学思维,特别是临床医学思维,众所周知,传统医学包括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传统方药,因此现代医学对中医等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在传统方药层面体现出来。这种影响的理性方式就是传统药理和现代药理相结合,并涉及到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药物使用与开发等诸多方面。比如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和麻黄定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由于发现它的特异药理作用,其论文报告不仅震动国内,也受到国外的极大重视,并引起世界学者对麻黄碱及其他中药研究的兴趣,致使麻黄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物,应该认为是一个跟诺贝尔医学奖擦肩而过的发现。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安,设备简陋,人员极少,故研究缓慢,成果甚少,故主要进行了一些单味药的研究,而且没有化学、药理与临床三者的协作。化学方面主要对延胡索、钩藤、麻黄、常山、防己等数十种药材进行研究。药理则主要对麻黄、黄连、常山、延胡索、仙鹤草等数十种药材进行了研究。解放后,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医院,使中药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发展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等。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对延胡索、粉防己、人参、黄连、葛根、川芎、丹参、三七、枳实、枳壳、灵芝、莪术、大黄、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较深入,还从抗微生物、抗寄生虫、抗肿瘤、解热、镇痛、强心、利尿、抗高血压、抗心律不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不但对传统汉药研究较多,还研究了很多草药,如穿心莲、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寿草、满山红等,并已提供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药物品种。综合中草药药理研究,其中部分阐明了汉医药理论(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则),搞清了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剂型(如感冒冲剂、生脉注射液等),发现了某些药的新用途(如枳实、青皮、鹤草芽等)。但汉药的成分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不是所有中药都是能用一个成分来代表一个药的。

二、理论层面的结合

董竞成认为传统药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无毒性、配伍、禁忌、质地、生成环境、功能、作用等等,目前其相关研究侧重于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而该主体内容是基于中药药性和中医理论上的研究以及中医临床用药经验。其关键要素是:①研究对象是中药和机体;②指导思想是站在人类共同医学文明的角度去认识中医药理论;③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及现代药理学的方法。而采取或应采取的指导思想则是所谓的“三分法”,即划分成以和现代药理学形成共识的部分;不自觉地领先于现代药理学的部分;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

1.已和现代药理学形成共识的部分

有许多中药无论是单药或组方使用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千百年来反复使用疗效始终稳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些中药所干预的病症及可能作用的环节也日趋明确,从而逐渐和现代药理学的认识与表述形成共识,如表1。

表1已和现代药理学形成共识的中药

2.不自觉领先于现代药理学的部分

传统医学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践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借助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而构建,大都采用“辨证论治”的诊治方法,运用天然手段治疗疾病,不强调与同时代科技相一致。不同于现代医学以“自然不能被认证就不能被征服”的观点为基础,要求与同时代的科技同步前进,这就使得传统医学除了古老、朴素的整体特征外,也可能具有不自觉地超时代的认识,而所谓“中西医结合研究”则能不断揭示这些精华之所在,其中传统药材药理学相关研究就有诸多范例。

对传统药材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如青蒿截疟于晋《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抗疟有效成份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脂,只含碳、氢、氧三种元素,是与全世界已知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型化合物。这一发现推翻了国外专家所坚持的抗疟药物结构必须要有一个含氮杂环的论断,从而为设计合成新药提供了方向,这也表明在某些方面传统药理学可能富含不自觉地领先于现代药理学的内涵。此外,诸如人参、黄芩、黄芪、淫羊藿等均有类似的独特之处,如表2。

表2不自觉地领先现代药理学的中药

3.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

在人类科学体系中,包括医学科学,概念的由新变旧,其正确性由绝对变为相对,适用范围由大变小,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自然科学中的一切概念、定律、定理,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中稳定的一面,有稳定性,才有规律,才有科学体系。转而言之,这种稳定性只能是有条件的、局部的、相对的,而不稳定性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任何科学体系只有不断承认自己的短处,修改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而其不断进步的标志则是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产生。同样,某些传统药材和方剂,传统药理学未能或不可能揭示其不妥之处,而现代药理学研究则表明其存在不足之处,或应予以摒弃。

《本草纲目》里面记载了很多治疗不孕等的方子,比如在立春的时候看到下雨跑去接一杯立春的雨水,喝下去回去马上同房就可治愈了;还有在元宵节的时候偷一盏富人家的灯放在床底下也可以治不孕症;扫帚、洗碗水、寡妇床上的灰、厕所的木板、被雷电劈过的树木,甚至是吊死人的绳子也可以用来治病,这都与现代药理学相悖,必须应予以舍弃。此外,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本草上》对硝石的记载是:硝石,味苦辛,寒,大寒,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硝石中含有硝基化合物,可诱发肝癌;又比如对杜若的记载是:杜若,杜若又名杜衡,味苦辛,微温,无毒,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杜若含马兜铃酸,会造成患者肾衰竭,还可能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等一系列癌症等等。传统药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药传统药理的形成部分仰仗于当时多种人文因素的促进,亦受其局限,故不足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改进,会不断发现某些内容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

三、临床层面的结合

所谓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在临床层面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及处方用药常常是既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比如方证相应、按君臣佐使处方用药等等,但也考虑所用中药的现代药理内涵。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中医理法方药的现代科学基础不断得以阐释,那些已经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内容,不可能不影响现代中医的临床思维,当然这种结合传统药理与现代药理的临床思维应该更能提高中医的疗效。

1.哮喘:对于寒哮和热哮,中医辨证论治,分别采用小青龙汤和定喘汤加减治疗,传统药理学认为前方可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后方可以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两方方剂中麻黄,其主要成分麻黄碱,可直接激动β-肾上腺素受体,也可通过促使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本药中麻黄碱可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α-效应尚可使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有利于改善小气道阻塞以快速有效改善症状。在此基础上,辨证加用用黄芪和(或)淫羊藿,一方面,资一身之气予以顾护正气、驱除邪气;另一方面,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可抑制炎症因子,如IL-6、TNF-α,升高抑炎因子,如IL-10,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改善d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从而调节了NEI网络的紊乱等多途径改善病情。

2.间质性肺疾病:在急性加重期,炎症较为突出,辨证予以桑白皮汤或清金化痰汤加减,而在基础上善用生地、知母、甘草、黄芩、赤芍,兼用淫羊藿、黄芪、生地、知母、甘草一方面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现代药理作用;黄芩、赤芍,一方面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作用,另一方面具有改善抗氧化能力、缓解炎症、抗纤维化作用;淫羊藿、黄芪,“发时治肺兼顾肾”,一是可以辅助正气、抵御邪气,“资先天以助后天”,二是可以减轻激素造成的肾阳虚、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三是两者及其相关组分具有抑制促炎因子、提高抑炎因子,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肺癌:对于有些晚期已经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机会的患者,中医药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辨证用药。如辨为肺阴虚可以用清燥救肺汤加减;脾肺两虚可以用六君子汤及桔梗汤加减;肺肾两虚型可以用麦味地黄汤加减;瘀毒型可以用桃红四物汤及银花甘草汤加减;气血双亏型可以用八珍汤及当归补血汤加减等。上述诸方中可以辨证再加入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有抗肺癌作用的中药如望江南、蜂房、龙葵、白花蛇舌草等。白花蛇舌草,微苦、微甘、微寒,归心、肝、脾经,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而现代药理学发现,其以及其有效成分—黄酮类、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多种成分,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减少端粒酶数量可能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抑制NF-κBp65激活,减少促炎因子IL-8、TNF-α的表达及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等。

4.COPD:COPD属于中医“肺胀”范畴,前人对于肺胀的治疗,多采用“平时治本,发时治标”,同时COPD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标实或本虚,然而其基本病机仍是虚实夹杂,故在治疗此病时,往往采取标本同治,将补肾益气和清热活血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COPD的防治。即在COPD急性加重期,以清肺平喘活血为主,重用黄芩、赤芍、当归等,但亦兼顾补肾益气,适量运用淫羊藿、黄芪等;COPD缓解期注重补肾益气,重用淫羊藿、黄芪等,但亦兼顾清肺活血,适量运用黄芩、赤芍、当归等,从而使疗效得到明显提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补肾益气方(淫羊藿、生地、黄芪)、淫羊藿、黄芪以及淫羊藿苷、黄芪甲苷,对前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6)、炎症介质(如NO、MPO)和黏附分子(如CD11b)、NF-κB活性和PI3K信号通路等多环节有干预作用。清热活血方、黄芩、赤芍和芍药苷能够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8水平,同时升高抑炎因子IL-10,恢复促炎/抑炎反应的平衡,降低TGF-β1、MMP-2、MMP-9、TIMP-1的含量恢复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降解失衡,从而改善气道重构、延缓肺功能下降等。

5.冠心病、心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左心室搏出量不足有。有诸多原因可以导致心力衰竭,比如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等。目前较为常见的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而冠心病主要是冠脉炎症、粥样硬化致冠脉狭窄,致使心肌缺血所致。现代医学干预冠心心衰主要采取改善冠脉供血、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措施。心衰心源性休克中医往往辨证为心阳不振、阳虚水泛,用真武汤主治。真武汤主要有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其中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含有乌头碱等,具有强心作用,茯苓等具有利尿作用,而生姜则有神经系统兴奋作用。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中药药理研究方法显得有所局限,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传统医学的发展与创新。逐渐结合现代药理学技术,将成为提高中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加速中药长期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诊疗疾病中,善用传统药理学和现代药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将两者有效结合,方可获得更大、更优、更广的临床疗效,以上案例皆彰显该理论。立足传统理论,以传统药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新的现代科学研究,打造现代药理学,不断发扬和创新传统医学。

四、药物研发及使用层面的结合

从汉药的发展史来看,在医药萌芽时代治疗疾病一般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由于疾病可表现为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情,因而用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最早的方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即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汉医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是汉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处方和制剂两方面。方剂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后,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等作相应的加减化裁,方能达到切合病情、提高疗效的目的。

制剂是任何药物供临床使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中药制剂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随着现代医学影响日趋加深,特别是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些理论、治则治法、技术、方药等的现代生命科学内涵得以阐明,中药制剂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中药制剂按其组方成分的药物属性大致可分为中药复方制剂;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有效部位制剂;有效成分制剂以及配方颗粒剂。

1.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即传统的中成药,此类制剂在纯粹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传统药物组方,主要包括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主治为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等。其适应症常用传统医学术语加以表达。如:玉屏风颗粒、四逆汤、逍遥丸、桂附地黄丸等。有时配以现代相关研究的说明。

(1)玉屏风颗粒

玉屏风颗粒,非处方甲类中成药。

功能主治:为补益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成份:黄芪、白术(炒)、防风。辅料为糊精、甘露醇、矫味剂、粘合剂。

组方分析:方中黄芪甘温,大补元气,固表止汗,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佐以防风祛风走表,与黄芪相伍,益气固表而不留邪,祛风散邪而不伤正。诸药相伍,补散结合,扶正祛邪兼顾,共奏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荨麻疹、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喘息性气管炎等属表虚不固者。

现代研究:主要有免疫调节、抗变态反应、抗病毒和抗疲劳等作用。本品对限制饮食所致气虚小鼠的高温游泳时间和用放血法造成的气虚小鼠模型的低温游泳时间也有明显的延长作用,还有明显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指数的作用。对腹腔注射强的松龙所致小鼠血清IgG降低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能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IgG水平;增加小鼠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抑制小鼠IgE的升高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对流感病毒A毒株感染所致病变均有抑制作用,且能灭活病毒。对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可改善其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脱颗粒反应减少,组织水肿减轻,并可消除基底膜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2)四逆汤

四逆汤,处方药中成药。

功能主治:为温里剂,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成份:附子(制)、干姜、炙甘草。辅料为单糖浆、防腐剂。

组方分析:本方所治为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又称阳虚寒厥证。方中以附子温壮命火,破阴逐寒,通行十二经脉,速达内外以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为臣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并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以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虑,为佐使之用。药虽三味,配伍得当,力专效宏,速收回阳救逆之效,故名“四逆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术后肠粘连腹痛、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胆囊切除综合征等属阳衰阴盛者。

现代研究: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肌缺血及抗缺氧、增强免疫功能、强心升压等作用。此外,对内毒素导致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有改善作用。本方对原发性小肠缺血损伤的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和继发性小肠缺血损伤的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有治疗作用。

(3)逍遥丸

逍遥丸,非处方甲类中成药。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成份: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

组方分析: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味甘辛温,养血和血,且气香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归、芍与柴胡相合,养血柔肝调气,共为臣药。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脾,故以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非单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胃降逆和中,共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用;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共奏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黄褐斑、高脂血症、消化系统疾患等。还可用于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药物性高催乳素血症、磨牙症、男性乳房发育症、消化道溃疡、阴吹、小便频数等属于肝郁脾虚血虚者。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调节内分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保肝作用,对大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胃肠蠕动,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与大鼠离体十二指肠均有兴奋作用,能减少抗癌剂顺铂的不良反应。本品能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减轻,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并可使细胞内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趋于正常;本品能减轻四氯化碳实验性肝炎肝细胞的脂肪变性,在退行性病变恢复期中,能促使肝细胞再生。连续灌胃11天,可明显增加动物体重,提示本品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4)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处方药中成药。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成份: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山萸肉、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附子、肉桂辛热,助命门温阳化气,共为臣药。主辅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阴中求阳,用量上补肾药居多,温阳药较少,取“少火生气”之意。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清泄肝火,三药于补中寓泻,使邪去而补得力,并防滋阴药腻滞,共为佐使药。诸药配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老年性尿失禁、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慢性腰痛等属肾阳不足者。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内分泌、延缓衰老、利尿等作用。本方可改善老年大鼠或小鼠因老化而不断降低的糖同化功能,改善胰岛分泌胰岛素的作用。能降低鹌鹑食饵性高脂血症(包括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有降低饲高胆固醇的小鼠肝、心及主动脉脂质的倾向,对衰老的脂质代谢及长期投予乙醇所致的肝脂质代谢低下有明显改善作用。长期给药对高胆固醇的小鼠主动脉钙、磷、镁含量及钙结合量还有降低倾向。同时降低其胶原量,显示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临床试验发现本方可使结核菌素反应增强,其生理盐水提取液对老年人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有调节作用,并能防止老年人IgG低下,使IgM上升,提高补体活性;对糖尿病人的治疗中可见本方对循环系统有较强的改善作用。本方浸膏使IgG加速型小鼠肾毒性肾炎血清白蛋白升高,尿蛋白、血清尿素氮降低,同时可能通过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改善肾组织病变。尿素氮—mg/dl、肾功能全部丧失、四肢高度水肿及乏力的病人服本方后可见症状改善,尿素氮降至25mg/dl,肾功能逐渐恢复。

2.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此类制剂往往是利用传统药物或天然药物,或者是利用它们的有效组分,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常用现代医学术语和传统医学术语来共同表达。如:扶正化瘀片、血脂康胶囊等。

(1)扶正化瘀片

扶正化瘀片,处方药中成药。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益精养肝。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

成份: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制)。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2)血脂康胶囊

血脂康胶囊,处方药中成药。

功能主治: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脾虚痰瘀阻滞症的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高脂血症;也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成份:红曲。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

3.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此类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其适应症常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术语来加以表达。如:小青龙颗粒、珍菊降压片等。

(1)小青龙颗粒

小青龙颗粒,非处方甲类中成药。

功能主治:为解表剂,具有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成份:麻黄、桂枝、法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甘草、麻黄碱。

组方分析:本药中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药,表不解,应发散之,故以麻黄为君;桂枝味辛热,甘草味甘平,辛甘化阳,助麻黄以发表散寒,所以为臣;芍药味酸性微寒,五味子味酸性温,两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敛肺止咳平喘;干姜、细辛味辛性热,半夏味辛性温,三者所以为使者,水饮内停,津液不行,故用此以散寒饮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诸证均解。麻黄碱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也可通过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本药中麻黄碱可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其α-效应尚可使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有利于改善小气道阻塞以快速有效改善症状。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

(2)珍菊降压片

珍菊降压片,处方药。降压,用于高血压症。

成份:野菊花膏粉、珍珠层粉、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芦丁。

组方分析:本品是中西复方制剂。本药中野菊花膏粉为野菊花提取物制成的浸膏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野菊花提取物能抗菌抗病毒、清热消炎、抗氧化预防皮肤衰老,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珍珠层粉是指用珍珠贝最内层的部分制得的粉,成分与功效与珍珠粉相似,具有安神、清热、解毒、制酸等之效,两者合用可协同该品中化学药物的降压之效,同时预防、减少化学药物的副作用;另,本药中含有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芦丁三个化学药物。盐酸可乐定属于中枢性α受体激动药,单药使用治疗成人高血压日服用总剂量不得超过0.8mg;氢氯噻嗪属于噻嗪类利尿药,单药使用治疗成人高血压日服用总剂量不得超过mg,并按降压效果调整剂量,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时,单药使用日服用总剂量不得超过20mg;芦丁属于维生素P类,单药使用日服用总剂量不得超过mg。

4.有效部位制剂

此类制剂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其适应症常用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术语来共同表达。如:地奥心血康片、杏灵颗粒等。

(1)地奥心血康片

地奥心血康片,非处方乙类中成药。为黄山药或穿龙薯蓣经加工制成的片,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胸痛等病症。

成份:该品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DioscoreaPanthaicaPrainetBurkill、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Makino的根茎提取物——甾体总皂苷。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等症。

(2)杏灵颗粒

杏灵颗粒,处方药中成药。

成份:本品为银杏酮酯经加工制成的颗粒。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用于血瘀型胸痹及血瘀型轻度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冠心病,心绞痛。

5.有效成分制剂

此类制剂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分所制成的制剂,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其适应症常用现代医学语言表达。如:威麦宁胶囊、青蒿素复方制剂等。

(1)威麦宁胶囊

威麦宁胶囊,处方药中成药。

成份:威麦宁。是从云南高寒山区一种野生植物金荞麦的根茎(有效部位)中,经具有发明专利的提取工艺和纯化技术而提取出来的有效成份,是酮类中的黄烷醇类物质,属于一类原花色素缩合性单宁类混合物,细胞DNA的逆转录酶,此物质在治疗肺癌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国际所公认。

适应症:威麦宁胶囊用于不适合手术、放疗和化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有抗癌抑瘤、防止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用于放、化疗的肿瘤患者,有增效、减毒作用,能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力;用于放、化疗的肿瘤患者,有巩固疗效,防止转移的作用;有抑瘤、抗炎作用,能改善肺癌患者术前的临床症状,为手术创造条件。

(2)青蒿素复方制剂

青蒿,早在《本草图经》中描述: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其在《圣济总录》、《本草纲目》、《补缺肘后方》、《温病条辨》、《卫生易简方》、《永类钤方》、《通俗伤寒论》、《圣惠方》、《济急仙方》等中均有方剂应用记载。

现代医药认为,青蒿具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倍半萜类,如青蒿素(arteannuin)。

图4青蒿素结构式

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的研究始于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它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伊斯坦布尔第十届国际化疗会议上名各国医坛专家公认青蒿素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剖举,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供经费进行验证推广。

由于青蒿素不溶于水,在油中溶解度也不大,其剂型仅为栓剂,生物利用度较低,影响了其药效的发挥。从80年代中期起,国内就开始研制青蒿素衍生物及复方。我国又研制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3个一类新药,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双氢青蒿素则用于口服和栓剂。还开展了抗疟复方的研制,研制出了复方双氢青蒿素和复方蒿甲醚。目前已上市品种有双氢青蒿素制剂、青蒿琥珀酸酯制剂、蒿甲醚制剂和复方蒿甲醚等。

青蒿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而对于预防和控制复发基本上无作用。经药理学及临床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它们具有很强的抗疟原虫活力,并对恶性疟具有特殊疗效。它们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有杀灭作用,而对红外期和继发性红外期无影响。其抗疟机制也很独特,它们主要作用于滋养体的膜结构,使食物泡膜、线粒体膜、核膜和内质网等发生改变,最后导致虫体结构裂解。罗丹等年在《中国医学创新》杂志发表文章,综述了青蒿素抗疟疾的机制主要有三条:①自由基的抗疟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这一基团是抗疟作用中最重要的结构。改变过氧基团,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消失。青蒿素在体内活化后产生自由基,继而氧化性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络合形成共价键,使蛋白失去功能导致疟原虫死亡。另一种观点认为青蒿素转化为碳自由基发挥烷化作用是疟原虫的蛋白烷基化。目前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可。②对红内期疟原虫的直接杀灭作用:青蒿素选择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是通过影响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抗疟的目的。同时青蒿素对疟原虫配子体具有杀灭作用。③抑制PfATP6酶的抗疟作用:有研究推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恶性疟原虫钙ATP蛋白6(PlasmodiumfalciparumcalciumATPase6,PfATP6)具有强大而特异的抑制效果。PfATP6是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唯一一类肌浆网/内质网钙ATP酶(sarco/endoplasmicreticulumcalciumATPase,SERCA)。青蒿素抑制PfATP6,使疟原虫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疟作用。

6.配方颗粒剂

汉药配方颗粒剂是由单味汉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制成的、供汉医临床配方用的颗粒。是以传统汉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配方用药。其有效成分、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传统汉药饮片完全一致,保持了传统汉药饮片的全部特征,既能保证汉医传统的君、臣、佐、使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的特点,优于中成药,又免去了病人传统煎煮的麻烦,同时还可灵活地单味颗粒冲服,卫生有效。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汉医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现代化、国际化为主题的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实现汉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是汉医药发展史中的时代性标志。在这个时期里,大家首先要做的、而且能够做到的就是推进汉医药的标准化、客观化。而免煎的汉药配方颗粒剂,是传统医学行业实现汉药标准化、客观化的第一步,由它所带动的汉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将在汉医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8

清热活血与抗气道重塑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是COPD患者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主要病理基础,是COPD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要因素,气道的慢性炎症引起气道壁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循环发生,最终引起固定性气道阻塞。COPD气道重构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气道壁增厚,黏膜上皮化生,上皮下纤维化,气道平滑肌增生肥大,粘液下腺体肥大,成肌纤维细胞增殖和积聚,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网状纤维沉积,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等。气道重建是COPD发生不可逆性气流阻塞和肺功能持续性损害的重要病理基础。随着现代医学认识的发展,认为即便在COPD缓解期,其气道慢性炎症仍持续存在,气道损伤、重塑反复进行。缓解期除采用补肾益气、健脾益气等补益之法外,还应适当加用清热、活血之法以持续拮抗COPD炎症、重塑等病理改变。董竞成等实验研究表明清热活血方、黄芩及赤芍均能够降低COPD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8水平,同时升高抑炎因子IL-10,恢复促炎/抑炎反应的平衡;能够不同程度改善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气道炎症及重塑等病理改变,减轻小气道支气管壁及肺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层增厚,纠正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降解失衡,从而改善气道重构,延缓肺功能下降。

9

注重开展高质量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众所周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如何使中医药疗效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如何使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得到科学的验证,成为中医学发展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研究设计方案不规范,研究的病例分期、疗程长短、观察指标等不统一,致所得结论不一,使研究不具备可重复性,即缺乏高质量的RCT研究;且作用机理不清楚,发挥有效性的物质基础也不明确,因此建立规范的、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得到现代医学认可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进一步对中医药治疗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疗效进行确认,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途径。鉴于此,为了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现代医学要求的若干疾病疗效评价体系,确认中药成方及对照方的疗效;明确其药效基础及作用机制,阐明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结合致炎/抑炎平衡调控机制和炎症等理论阐释中医气化等理论和异病同治理论的部分内涵。以期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证候疗效与疾病疗效相结合、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相结合、局部改善与整体调节相结合、主观症状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相结合的新型疗效评价体系,并确认相关中药成方及对照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董竞成组织开展了多项国际公认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设计的临床研究,开展了补肾益气方药对伴肺肾气(阳)虚证的多种炎症性疾病(哮喘、COPD、特应性皮炎)干预的临床试验。在明确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采用药理活性筛选与体内、体外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补肾益气方的药效物质。进一步明确补肾益气方中发挥疗效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补肾益气方与补肾防喘片可改善哮喘的控制水平,减少日间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肺肾气(阳)虚的中医证候。补肾益气方与补肾防喘片可减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改善肺功能、降低圣乔治评分,改善肺肾气(阳)虚的中医证候。补肾益气方可降低特应性皮炎患者SCORD评分,减轻瘙痒症状,改善肺肾气(阳)虚的中医证候。补肾益气方及其对照方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进一步机理研究发现补肾药及其主要组分侧重于对HPA轴功能的保护和调节,同时发挥抗炎作用;益气药及其主要组分侧重于对免疫若干环节的调节,进而发挥抗炎作用;补肾益气药作用整合则能重塑致炎/抑炎调控机制的平衡。初步确定补肾益气方药效物质主要为: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淫羊藿苷、宝藿苷-I、朝藿定C、朝藿定B、益母草苷和毛蕊花糖苷。构建了“以肾治肺,以肺治肾”、“发时治肺兼顾肾,平时治肾兼顾肺”等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医新理论和新治则。此外,还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有效方药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临床研究。“罗欧咳祖帕”是维吾尔医临床及民间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复方,具有温肺平喘、止咳化痰作用,主要用于哮喘咳嗽顽痰。该复方由神香草、鸢尾根、蜂蜜组成。董竞成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观察了罗欧咳祖帕对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从服药前后有效性指标改变的幅度来分析,罗欧咳祖帕能显著改善改善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日间症状发作、哮喘急性发作、维医证候评分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哮喘、安全可靠的维药,为推广应用罗欧咳祖帕干预支气管哮喘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所获证据均为循证医学Ⅰ级证据,相关总结文章陆续发表在国际SCI杂志上,加快了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未完-

(吴晓丽张红英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海派中医—恽氏中西医汇通》,作者:张红英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65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