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笔者在《对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和典当行监管策略的片面思考——“防抱死”、“精准去杠杆”、“窗口指导”》一文中,曾经表达担心年下半年对三类公司的监管可能会带来一定数量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未曾想风云变幻,六月冰雹。
看来从现在开始去杠杆已经正式进入了深水区,同时今天笔者也看到文章说要坚持承受“阵痛”,正确看待经济的“韧性”。
既然谈到了医学用语——“阵痛”,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部分医学知识,来谈谈去杠杆过程中的“阵痛”,会不会引起“疼痛性休克”?
不过再谈这个问题前,笔者先表个态,坚决支持去杠杆,坚信“韧性”,认为“阵痛”是合理的,本文仅是探讨“疼痛性休克”问题。
一:医学上“疼痛性休克”疾病简介
“疼痛性休克”是指机体在遇到强烈的疼痛刺激,或创伤时,会引起心搏输血量不足或回心血量不足,导致休克。
临床表现:
1.头晕、面色苍白、出汗;2.疼痛、恶心、呕吐;3.胸闷、心悸、呼吸困难;4.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治疗原则:1.去除神经刺激因素、立即平卧;2.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3.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维持正常血压;
二:去杠杆与“疼痛性休克”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宏观经济类比成为一个人体,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四肢及部分组织、器官,央行就是心脏,各类金融机构就是动脉、静脉等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就是现实中各种形态的资金,血浆、血清类似表内、表外等各类形式的资金。
血容量就是社会融资规模,血压可以理解为信贷等各类资金的增速。那么,去杠杆过程中如果阵痛频率、疼痛指数过高,会不会引起“疼痛性休克”呢?笔者结合自身观察,谈谈目前的基层状况:
1.各类金融机构的“心搏输血量不足”问题。
通过近期对银行、信托、保理、租赁等各类机构的业务条线人员的观察来看,目前已有部分疑似苗头。很多业务条线人员思想层面,悲观情绪较重,被上半年的债券违约以及近期的股市动荡震懵,看看市场上哪个企业都是雷,哪个企业都不敢做,再看看手里的存量客户,哪个都不放心,哪个到期了都想抽贷,进而导致资金新增投放大幅下降,甚至存量客户压额度,抽贷。
2.企业部门的“回心血量不足”问题。
目前已经有极少数企业面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减额、抽贷已经表现麻木。这些企业目前可能还在竭力维护银行借款的正常还本付息,但在非征信类借款方面,现在已经出现不少逾期,而不少非征信类借款,都是银行通过类金融机构通道输送到企业。这些企业面对非征信类借款,已经表现出了麻木,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下一步会不会蔓延到征信类借款,有待观察。
三、警惕“疼痛性休克”问题
1.“阵痛”一定需要定量监测指标。
去杠杆过程中一定有“阵痛”,但“阵痛”要随时定量检测,目前我们不仅需要坚持去杠杆治疗方案,还需要随时检测“心搏输血量”、“回心血量”、“血容量”、“血压”等指标。我们现在坚信一定有“阵痛”,但“阵痛”的频率、疼痛指数达到什么样的区间,会导致心搏输血量、回心血量不足呢?又会导致“血容量”、“血压”指标异常,进一步导致“疼痛性休克”呢?我们清楚不清楚?究竟社会融资规模、信贷增速等这些指标,达到什么样的区间属于合理“阵痛”,不会引发“疼痛性休克”,我们清楚不清楚?笔者认为,当下很有必要在微观层面、基层层面多检测“阵痛”带来的反应。
2.“韧性”一定需要一定的“血容量”、“血压”来维持。
人体四肢及器官保持韧性需要一定的“血容量”、“血压”,如果“阵痛”过大过频,超出一定范围,会导致“血压”降低,会反作用于四肢,导致四肢发凉僵硬,“韧性”降低。
同样,实体经济保持“韧性”也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和信贷增额,如果资金量不足,实体经济的“韧性”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阵痛”和“韧性”可能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在一定区间,可能是“阵痛”大,“韧性”大,能够承受,但当“阵痛”突破这个区间后,“韧性”是不是一定会保持不变呢?我们是不是应当动态的检测“阵痛”、“韧性”、“血容量”和“血压”呢?
3.维持一定的“血容量”、“血压”并不是“再度放水”。
医院在治疗“疼痛性休克”时,也会采取输血、激素等辅助治疗方案,当然这个输血是为了保证整体治疗方案的正常进行。
在治疗杠杆病的过程中,我们为了保持实体经济的“韧性”,是不是需要维持一定的“血容量”、“血压”呢?笔者觉得,不能把维持一定的“血容量”、“血压”与“再度放水”划等号。
优质项目←→资金对接专区
某资金实力雄厚租赁公司寻找优质租赁项目7月份有30亿额度待投放
承租人:有现金流的国有企业作为主体,比如:医院、水务、燃气、供热、4a以上景区等;
担保人:当地资产规模最大的平台公司担保;
财政:要求当地17年一般预算收入15亿以上;
有一手项目的请添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