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毕加索来到巴黎后,才体会到劳特累克是多么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9114.html

现加入油画类共享资料库,只要10元,即可拥有过千G油画高清图,高清视频教程等资料,终生受用!

他频频出入妓院。利用酒精和舞女(甚至妓女)来解脱自己内心对身材缺陷的痛苦。

他被称为“红磨坊画家”,《红磨坊》因他一夜成名。

他患有先天性骨质疏松症。第一次骨折时,身高1.52米,此后,再也没有长高,终生都得拄着拐杖。

他的祖上是国王的功臣,父亲被封为“图卢兹伯爵”,住在阿尔比的勃斯克城堡。

37岁也许是那些天才艺术的一道坎,和那些37岁死亡的艺术家(拉斐尔、梵高、卡拉瓦乔...)一样,年9月9日,37岁的劳特累克在母亲的臂弯里永远合上了眼睛。

先来看一组作品

《阿尔方斯·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伯爵夫人》

劳特累克23岁时为母亲画的这幅肖像可见他当时的艺术面貌。画面最生动的是充满空气感的背景,吸收了一些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但具有画家特有的锋利感和抖动感。但画面某些方面显得过于拘谨而不流畅,可能是出于对母亲的敬畏感造成的。

《文森特·凡高》

劳特累克来到巴黎结识了他所钦佩的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这是他年为凡高画的肖像。劳特累克虽然受过学院的正规训练,但他发现并采用了印象派的色彩鲜艳明快的画法。他十分崇敬德加的色粉笔画,这幅肖像就是运用色粉笔画成,画中运笔飞动,充溢着激情。

《洗衣女》

这幅画的艺术处理很有个性:棕色的背景画得虽不均匀,但却给人以匀称的印象。穿着有绿色阴影和玫瑰色反光的白色上衣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地突出在这个既丰富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深色背景前,人物的轮廓清晰精细,与背景分离,给人造成一种色彩平涂的感觉,但是明暗和虚实还是突出了形体的造型感。

《红磨坊舞会》

劳特累克用类似杜米埃的讽刺造型笔调描绘这一“乐园”场面。在以绿色为主调的环境衬托下红衣女子显得鲜明突出,一群绅士活跃其中。画面中心一对男女翩翩起舞,那舞男的身影随意屈伸跳动着,沉醉在半是幽默、半是纵情恣肆的状态中;舞女翘起腿,提起长裙踢踏着,扭摆着,充分展现出放浪形骸的姿情,但是他们的面部表情却十分呆板,好像疯狂的动作只是一种习惯反应或是一种下意识的需要。各式男女在这一自由的天地里放纵狂舞中获得一点精神麻木和舒展。这幅画除了鲜明活跃的色彩外,画家还运用潇洒流动感的线条和笔触,增强了画面的动势、喧闹感和放荡的气氛。画中色彩、线条和笔触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走进红磨坊的贪食者》又译名《拉姑柳在她的妹妹及一个舞女中间》

画面以半身特写构图,表现拉姑柳在妹妹及舞女陪同下正进入红磨坊舞场时的瞬间情景。两个女伴的身子都被画的边线切去一半,身着深重色衣裳,隐没在背景中,以此来突出身着浅色袒胸的放00荡的拉姑柳形象。画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形象,陪伴女子和背后过路男子基本用平涂着色,而拉姑柳则以“线条”手法擦涂出来,奔放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块,明与暗造成对比,黄色的面孔和肉体在暗色衬托下显得鲜亮,而主人公身上绿色线条组成的上衣与背景绿色相映成趣,造成画面的空气感。这幅画是滑稽的,也是虚幻的,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夜总会的真正女王”的形象。

《在咖啡馆里》

这幅画是受德加《苦艾酒》的启发创作而成。画家企图描绘一幅巴黎底层社会的风俗场面——一个老ji女和情夫,两人坐在小桌边饮酒。在画家的史料中有一张为这幅画摆模特儿的照片被保存下来:男子是位和悦可爱的青年叫莫里斯,女的是一位体态优美的女子。画家有意丑化毁损了他们,谴责了假想的罪孽。画面略带轻佻的调子泄露了画家的意图,即赋予此画以一种杂耍式的“吸引力”,把一个社会性的主题概括成一个戏剧性的噱头。在这幅画中,ji女的形象十分生动,尤其是摆在桌面上的那只手显露了她整个生活的粗俗之气,她那侧转的姿态、目光使人对她下贱的本性毫不怀疑。由此可见画家对巴黎文明的嘲笑,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画家的绝望和悲哀。

《红磨坊的沙龙》

年巴黎的蒙马特尔“红磨坊”夜总会问世以后,劳特累克便是常客。他不仅寻求世俗的安慰,还寻求一种快感的升华,寻求他的画题。在这里他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以及深厚的同情心,洞察和表现了这个人间“乐园”的本质。画面给人以一种荒谬而又可笑的伪装高贵与尊严的印象。沙龙本身如同宝殿一样神圣而庄严,可是这里总给人一种不洁之感。等候在那里的一些ji女装出一副上流贵妇的派头,有趣的是画家有意在右侧画一个被边线切去半个身子的半luoji女立像,这半个形象可谓是打开这个高贵场面的本质钥匙。画家是用严肃的态度把这种荒唐的情状用画笔传达给世人。色彩使这种荒谬的场面增添了迷幻的气氛;紫色、绿色和玫瑰色的辛酸晦涩的共鸣,把这整个场面带入了一片虚幻的境界。

《丑角夏玉卡奥在红磨坊》

这幅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丑角夏玉卡奥,她是劳特累克经常画的一位舞女。画面上她倾斜着身体,手插在裤袋中,给人以行进的感觉。我们看到画家所描绘的红极一时的舞女,因长年过着无度的夜生活,体态已渐发胖,肌肉松弛,已是半老徐娘,还打扮得既浪荡又滑稽的怪样子,借以逗人开心,她那强颜欢笑的模样,为他人苦中作乐的情态既画得动人,又使人感到可悲,在那副表情里隐含着心酸。我们看到某种特有的人生的辛酸和苦味。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劳特累克作品

红磨坊海报

〔石版画,xl22cm,年作,阿尔比美术馆藏〕

剪影式的世界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幅画面中央的舞女的白色裙子。她侧脸摆着大腿在跳舞,那飘舞起来的裙子象一朵花一样。画面的其它部分填满了红色、蓝色和黑色等热烈的色彩,唯独画面中央的这块最重要的部分留着白纸的底子。这飘起的裙子的波浪形裙边,在背景上黑色看客剪影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耀眼,给人特别强烈的印象。背景上的看客是由戴礼帽的绅士和戴插羽毛帽子的妇人组成的,他们看上去好象排成了一横排站立在深处,右边几个人稍微离前面近一些。其实看客们是绕着舞女围成了一圈。我们也成了这圈中的一员。在画面的最前面有一位戴礼帽的男人,他好象喝醉了似的,挺着胸挥舞着双手也在跳舞。因为他背着光,所以他也象剪影似地浮在画面上。还有,在画面的最左面,可以见到另一位舞女飘起的黄裙子。在这不太大的画面上,我们至少能见到三个人在看客们围绕的舞台上狂热地舞蹈。只要是年居住在巴黎的人、一看到这幅画就会知道,画上画着的其实是四个人,他们正跳着华丽的四人舞中央的摆舞着大腿的舞女,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她有个奇怪的名字叫“拉·格留”(意为贪食)。那最前面醉醺醺的男子,因为他能做出惊人的柔软动作,故得名为“没骨头的法郎达”,他也是当时很红的舞星。以上这些,我们仅从画面上看也能明白。以他俩为主的“红风车”四人舞,时在巴黎几乎是家喻户晓。就象这名字一样,在风车巨大的四翼上装有红色的彩灯,它们整夜地旋转,以此来招揽顾客。“红风车”在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可以说是夜世界的象征。现在,那里成了电影院,当然还保留了一部分旧时的舞场。在第三共和国德的所谓“美好时代”,“红风车”是供人们吃喝玩乐的“音乐座”、“洒吧”等场所的代表。在老式的游乐场中,“红风车”和“英利斯·修法利艾”、“米斯唐凯特”一样,是不少人向往的豪华夜都。红风车

“红风车”是年才建立在巴黎最北面的蒙马尔特地上的。它由两位天才的剧团主持人奇德莱尔和奥莱尔建成。起初以“拉·格留”为首的四人舞出名,后来又以“法康康舞”(一种下流的舞)而闻名于世。年是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十个春秋,革命和战争给巴黎带来的创伤已经痊愈。巴黎正达到繁荣的顶峰。并且这一年巴黎正好举办举世注目的“世界博览会”,在塞纳河边的埃菲尔铁塔刚刚矗立起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是怎样的情景吧。在和平和繁荣中建立起来的“红风车”,一下子就抓住了巴黎人的心。在蒙马尔特高地,“音乐座”、“酒吧”比比皆是。雷诺阿曾描绘了使人难忘的明亮的《红磨坊街的舞会》、年青艺未家们常去的“黑猫”、由歌手阿利斯提德·布里昂的舞台而吸引了许多人的“昂巴洒多尔”,还有后来劳特累克曾画过广告的异国风味的“提凡·佳波内”(日本长椅子)等等。酒吧、剧院、茶座等无数个社交娱乐设施,使蒙马尔特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人。“黑猫”的创立者萨利斯曾说过,“神创造了世界,拿破仑建造了菜其奥隧道,我建立了蒙马尔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当时蒙马尔特的繁荣昌盛和那些剧团主持人的自信。在这群芳之中,“红风车”又是群芳之冠。在巴黎的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从“红风车”下传出的奥芬巴赫轻快的旋律和节奏。

红风车啊红风车,你为谁而旋转不止。是为了爱情的烦恼,还是为了死亡的梦幻。你到底为了谁,旋转到天明。这带有点点哀愁和丝丝颓废的“红风车”的旋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蒙马尔特,乃至世纪末巴黎之夜的气氛。海报艺术

“红风车”创立二年后,年,剧团组织人奇德莱尔为了宣传拉格留等新明星。请图鲁兹一劳特累克作二幅海报。喜欢热闹的劳特累克当然是“红风车”的常客,而且他曾以“红风车,为主题创作过几幅作品。其中之一就是《红风车舞女》(菲尔德尔菲亚·马克尔汉尼陈列室藏),这幅画后来被剧团主持人奥莱尔收购,并张贴在“红风车”入口处的墙上。奇德莱尔无疑已经感到了劳特累克的才能,才决定让他设计海报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一个大胆之举,因为劳特累克当时还是一个无名艺术家,再说海报对剧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况且劳特票克以前毕竟没有作过海报之类的东西。自从“红风车”建立以来,它的海报一直是由红极一时的版画家朱尔·谢莱设计的。谢莱在当时的巴黎广告界是首屈一指的,他为“弗里·培尔杰尔”和“红风车”所作的华丽、漂亮的海报,在大众中间颇受欢迎。年代,海报已成了人们欣赏的对象,那时正是人们开始发现海报的艺术价值的年代。年出版了一本左拉的小说《作品》,它因为描绘了当时美术界的内幕而名噪一时。其中有一段,描写了一些年青画家在巴黎街上散步时偶尔发现路边的一幅三色海报而赞叹不已的情景。也许可以说,从那时开始海报已不仅仅是宣传的工具,它已成了欣赏的对象。年和年,巴黎举行过两次谢莱的海报画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虽然海报是临时性的,但它给予那些从来不去展览厅和美术馆的普通大众一个华丽美好的梦。谢莱曾说:“人生往往是暗淡的,悲伤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它描绘得美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大众英雄。因而,在劳特累克创作新的“红风车”海报之际,他面临着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劳特累克的海报,不管他愿不愿意,总要被别人拿去与谢莱的作比较。当然,劳特累克自己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他采用了与谢莱的华丽漂亮完全不同的风格。劳特累克以他对现实冷静而敏锐的观察天赋,采用石版画的构图来创作这幅新作。历史背景

劳特累克(HnridToulous-Lautrc,~)全名:亨利·德·图鲁兹·劳特累克(HnriMariRaymonddToulous—Lautrc)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是法国近代绘画大师,不久前我参加了法国外国记协组织的活动,到画家的故乡阿尔比采访。阿尔比离法国西南名城图卢兹约60公里,城里的建筑物都是土红色的,朝霞夕辉里,红房子反射着红光,烘托着一种欢愉的气氛。但是,采访中我却时时感到压抑,画家辉煌的艺术人生和曲折的人生旅程形成强烈反差,他悲剧性的命运令人伤感。

两次骨折改变人生

劳特累克的祖上是国王的功臣。劳特累克的父亲阿方斯被封为“图卢兹伯爵”。阿方斯娶了同为贵族出身的表妹阿黛尔为妻,他们育有二子:长子劳特累克和次子里夏尔(1岁时夭折)。年11月24日,劳特累克出生在阿尔比附近的勃斯克城堡。现在,城堡里完好地保存着他童年生活的遗物。劳特累克70多岁的表侄孙女,独自管理着这座城堡博物馆。

劳特累克自幼聪慧,深得父母宠爱。长辈们一心希望他当军官,光宗耀祖。但是,两次骨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第一次发生在年14岁时,他从椅子上失足掉了下来,椅子并不高,却造成左股骨骨折;第二年,他在郊外的一条小沟里摔了一跤,造成右股骨骨折。原来,劳特累克患有先天性骨质疏松症。第一次骨折时,劳特累克身高1.52米,此后,他再也没有长高过,终生都得拄着拐杖。劳特累克有漂亮的栗发,双眸清澄,脑袋很大,而他的两腿却很短小,上下身极不成比例。

劳特累克残疾了,贵族家庭陷于悲伤与绝望之中。这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它意味着这个贵族家庭惟一的男性继承人将被排除在贵族的社交圈之外,不能骑马狩猎,不能参加舞会;意味着他将难以走上仕途,继承祖先的荣耀;还意味着他将难有门当户对的婚姻,贵族家庭的香火难以延续下去。

所幸有一个保护他终生的母亲。阿黛尔的婚姻很不幸福,丈夫阿方斯是个声色犬马样样都好的花花公子,她无法驾驭他。儿子出事时,他们的婚姻已破裂,两人处于分居状态。她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不公,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儿子身上。是她发现儿子的绘画天赋,鼓励他拿起画笔,开创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劳特累克骨折后,母子的关系更加亲密。儿子为母亲画过多幅油画,她安详有如圣母。

开创油画新道路

劳特累克善作画有家学渊源。两个叔叔都是画家,父亲也喜欢作动物雕塑。劳特累克自幼善速写,在速写本上捕捉下许多贵族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劳特累克先后在几个画室学过画。年,他来到巴黎,进入第三帝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官方画家列昂·波拿的画室。后来转入了学院派画家柯尔蒙的画室。劳特累克在这两个画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结识了一批后来成为大师级人物的画家,如梵高、德加、塞尚等。德加以画上流社会和舞台生活见长,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着劳特累克。也许因为自幼跟着父亲狩猎、看杂技,也许因为身体有缺陷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激起他对运动形态的向往,总之,劳特累克已不满足画人体模特,也不满足画静物和风景,他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劳特累克随身带着速写本、铅笔或炭条,现场捕捉素材,回到画室后再往画布上画。经过几年的探索,他开始另辟蹊径:大胆地用汽油稀释颜料,使油画具有水彩画的效果,画起来也更快,因而创造了一种“油画式漫画”。他还把油画和素描两种技法结合起来,使用画笔如同使用铅笔和炭条那样自如,画面线条简洁,色彩明亮。绘画史研究者认为,劳特累克“解放”了油画,给它一种不可思议的自由,通过对线条的控制,使油画达到从未有过的简约、明快。在写实主义传统深厚的法国画坛,劳特累克的探索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在蒙马特高地

劳特累克到巴黎后,在蒙马特高地租了一间房。那时,蒙马特高地正从郊区村庄转成大众娱乐区,小咖啡馆、小酒吧林立。这对一个酷爱捕捉动态场景的画家,对一个正值青春期,却无缘享受爱情和性爱的年轻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劳特累克几乎天天去一家叫“米尔里法东”的咖啡馆,并认识了红极一时的舞女古吕,画下了大量她表演时的草图。劳特累克还常去红磨坊,从那里的歌舞表演场面吸取创作灵感。当时,在蒙马特,世纪末的不确定情绪占着支配地位,许多人逃避现实到这里来寻欢作乐,红磨坊生意兴隆。顾客中不少是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气氛热烈时,乐声、喧哗声掀翻了天,风化警察不得不来维持秩序。脱离了贵族家庭管束的劳特累克在蒙马特高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获得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他饶有兴趣地观察那里所发生的一切。他曾在蒙马特高地画下许多草图,画的是红磨坊里的歌女、舞女、妓女,以及看客、嫖客,这些草图经再创作变成了传世佳作。比之德加,劳特累克的作品反映了更宽广的社会生活。他用全新的画法,把19世纪末的巴黎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时期的有关蒙马特的大量作品,使劳特累克的名气大增,他被称为“红磨坊画家”。劳特累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妓女的日常生活,以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妓女的苦闷与无奈。因为聪慧和善解人意,劳特累克获得了老板和妓女的理解,他们甚至同意他进入妓院内部,这为作画提供了更佳视点。

画册《她们》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蒙马特高地,画家走向事业高峰,也走向人生的毁灭,因为他难以自控地酗酒和逛妓院了。

从高峰到毁灭

劳特累克不仅在油画创作上独树一帜,而且还是现代招贴画的开创人。19世纪末期,工业化生产迅猛发展,企业家需要对产品作宣传。借助石板印刷术而得到发展的街头广告艺术———彩色招贴画顺应需求获得大发展。

年,红磨坊老板向劳特累克订购歌舞厅的招贴画,他交付的作品《红磨坊》使画家一夜成名,整个巴黎都被这幅作品所吸引。他用三行红字重复写出“红磨坊”,画面上一男一女两人是当时舞台上的主角,观众以剪影形式出现。由于画面的梯次布置,又由于单线勾勒的人物富有装饰效果,整幅画给人强烈印象,效果超过油画,也超过复杂的写实招贴画。劳特累克为“大使”咖啡音乐厅作的另一幅招贴画亦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劳特累克不可抑制地泡咖啡馆和酒店,频频出入妓院。他身心俱疲,体能衰退。他患了梅毒,酒精中毒也更深了。年至年,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劳特累克轻度精神失常,还患有迫害狂症,脾气暴躁,和亲友的关系恶化。他被送进巴黎西郊的一所疗养所,但无济于事。放荡的生活毁掉了他勃勃的创造力,毁灭着活生生的艺术精灵。

年5月,劳特累克知道将不久于世,对自己的作品作了全面审视。劳特累克,这个终生都在追求艺术完美主义的画家,毁掉了大部分作品,只把自认为能传世的留下。8月,他回到母亲独居地、波尔多附近的一座城堡,同母亲度过最后一个月的时光。年9月9日,37岁的劳特累克在母亲的臂弯里永远合上了眼睛。临终时,画家喃喃地说:“妈,除了你,我一无所有。”

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劳特累克在世时,名气虽大却不被官方认可。去世后,他母亲为保存他的多幅画作而奔走。起初,她想把画捐赠给卢浮宫,但遭拒绝;阿黛尔转而捐赠给家乡,家乡碍于面子收下了,但这些画在仓库里躺了20年。直到年,阿尔比市才成立图卢兹—劳特累克博物馆。博物馆设在城里最威严的建筑———建于13世纪的大主教城里。

而今,阿尔比对劳特累克这份丰厚的遗赠感激不尽。可以说,没有他的遗作,就没有阿尔比的旅游业,没有阿尔比活跃的经济生活。城里的不少餐厅,都挂着他所作的招贴画;我们下榻的旅馆,精致的镜框装着的是他的素描或油画作品;离开阿尔比时,旅馆为我们提供了一顿“劳特累克午餐”,原来画家是个美食家,生前写过一本食谱。岂止是阿尔比,整个法国都从他的遗赠中受惠。在巴黎旅游品商店,他的画上了明信片、领带、头巾……劳特累克散落在各地的作品,已陆续被政府收购。除了阿尔比,巴黎奥赛博物馆也收藏着他的不少作品。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芝加哥、费城、圣保罗等市的博物馆也以拥有他的画而骄傲。年,为画家逝世百年而拍的电影《图卢兹—劳特累克》在法国隆重上映。今年,好莱坞影片《红磨坊》中,有一个角色用的是他的真名实姓。

劳特累克以他独创的画风,影响了整整后来几代画家。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等都从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吸取养分。他对色彩的运用,他运用线条的简洁,都使后来者得到启发。“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受他的影响尤深。毕加索深有体会地说:“来到巴黎后,才体会到劳特累克是多么伟大。”

劳特累克生前爱发的感叹是:“啊,生活!生活!”生活赋予他的,有创作的激情,也有毁灭的痛苦。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整个法国都以感怀之情纪念着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55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