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脓毒症性DIC研究要点
小综述
AcuteMedicineSurgery;5:–
doi:10./ams2.
MinejiHayakawa,KotaOno
急重症医学中心,医院,札幌,日本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脓毒症抗凝治疗的大型国际随机对照研究(RCT)并未取得能够改善死亡率的显著进展。在日本,抗凝治疗已经用于脓毒症性DIC患者,但不用于脓毒症性非DIC患者。与此同时,日本也很少有关于脓毒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因此,日本脓毒症性DIC研究(theJapanSept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study,JSEPTICDIC)启动了。JSEPTICDIC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包括42个ICU的例脓毒症患者。JSEPTICDIC研究结果要点如下:(1)抗凝治疗对于有死亡高风险的脓毒症性DIC患者有效;(2)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抗凝血酶可以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生存率。
前言
脓毒症和脓毒症性休克时往往因为系统性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导致DIC,DIC时形成广泛微血栓引起组织低灌注,从而诱发多器官衰竭,导致高死亡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抗凝剂如抗凝血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活化蛋白C都进行了国际大型RCT研究,但均对死亡率没有明显作用。但是这些RCT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抗凝治疗能够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的死亡率。在日本,抗凝治疗已经作为脓毒症性DIC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但抗凝治疗并未在脓毒症非DIC患者中应用。近来RCT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抗凝治疗可以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的生存率,但对脓毒症非DIC患者无效。此外,尽管国际上有很多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但是日本的相关研究很有限。
所以,我们进行了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取名为JSEPTICDIC研究。以下对JSEPTICDIC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汇报。
JSEPTICDIC研究基本信息
JSEPTICDIC研究包括日本42个ICU,这些ICU主要特征见表1.JSEPTICDIC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12月期间共名基于国际脓毒症定义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成年患者。JSEPTICDIC研究排除16岁或者进入ICU以后发展成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性DIC的患者。
ICU中脓毒症患者的特点、治疗与结局
JSEPTICDIC研究包括名男性(60%)和名女性(40%)。平均年龄70+15岁。APACHEII评分平均为23+9。平均SOFA评分为9分(四分位数间距,6-12)。原发感染部位如表2。在院死亡率为33%。
脓毒症抗凝治疗的最佳目标
如前所述,抗凝治疗可以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的生存率,但对脓毒症非DIC患者无效(见图1)。如果不管DIC诊断标准,抗凝治疗与在院低死亡率无关。我们评估抗凝治疗与疾病危重程度时发现,对于高风险脓毒症患者(SOFA评分13-17分)抗凝治疗与低死亡率明显相关,但对于低风险脓毒症患者(SOFA评分≤12)则无意义,见图2。这些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对于具有高死亡风险的脓毒症性DIC患者有效。
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hTM)通常作为抗凝剂用于治疗DIC。血栓调节蛋白是凝血酶和蛋白C在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调节凝血和固有免疫功能。年起,rhTM即在日本被批准用于治疗DIC患者。但是,应用rhTM治疗脓毒症性DIC患者缺乏临床证据支持。因此,我们针对JSEPTICDIC研究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分析评估rhTM治疗脓毒症性DIC患者的疗效。
我们从JSEPTICDIC研究的例患者中选择了例脓毒症性DIC患者,其中例接受了rhTM治疗,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rhTM治疗。倾向性评分匹配了对患者,两组的基本特征和治疗干预都得到平衡。根据倾向性评分分析,在院死亡率的降低与应用rhTM显著相关。生存分析也显示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rhTM治疗组较对照组生存率明显改善(HR0.,0.-0.,p=0.03)(见图3)。这些结果显示给予rhTM能够降低脓毒症性DIC患者的在院死亡率。
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AT)是生理性抗凝剂中最重要的,但是在脓毒症性DIC中,AT活性通常下降并与高在院死亡率有关。目前已经一些观察脓毒症患者接受高剂量AT疗效的RCT研究被完成。其中部分研究显示高剂量AT对脓毒症患者有效,一项大型RCT研究(KyberSept试验)并未显示出AT能够改善生存率,但亚组分析显示AT能够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的死亡率。
在日本,虽然AT并未真正得到指南推荐,临床医生通常会对脓毒症性DIC患者AT活性下降的患者进行AT替代治疗(IU3d)。近期有两项研究报道AT替代治疗对于脓毒症性DIC有利,但是研究证据不够充分。因此,我们也采用倾向性评分分析了AT替代治疗对脓毒症性DIC的作用。
我们从JSEPTICDIC研究的例患者中选择了例脓毒症性DIC患者,做了类似TM的分析。其中例患者接受AT治疗(原文此处错为rhTM),例作为对照组。倾向性评分匹配了对患者,两组的基本特征和治疗干预都得到平衡。根据倾向性评分分析显示了类似rhTM的趋势,即应用AT时在院死亡率会降低,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项研究采用进入ICU28d时的情况来评定AT替代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部分专家认为采用28d研究时间过短。
生存分析显示出倾向性评分匹配的AT治疗组较对照组生存率明显改善(HR0.,0.-0.,p=0.)(见图4)。这些结果显示给予AT能够降低脓毒症性DIC患者的在院死亡率。
结论
JSEPTICDIC研究显示抗凝治疗(rhTM和AT)在真实世界中可改善脓毒症性DIC患者生存率。
基础理论: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一部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二部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研究历程(第三部分)
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常规
脓毒症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制与监测
热射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凝血因子的的特征和具体作用
抗凝机制
纤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血小板的超微结构与生理学功能
血小板异常的病理生理
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纤溶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类、分型、分期
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是DIC吗?
产科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的临床应用
替代治疗之红细胞
低分子肝素在DIC的应用
肝功能障碍相关凝血病的监测与应对
精品课件: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处置
血栓弹力图基础知识
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进展及经验分享
血栓弹力图操作时常见的错误图形
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介绍
DI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枸橼酸钠抗凝的临床应用
ICU与肿瘤的血栓问题
抗X监测肝素类药物的应用方法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版)解读
医源性凝血病
ICU中血小板减少的处理策略
精彩病案:
原发性纤溶亢进:偏偏遇到你
一例ECMO治疗相关DIC的日本案例
达比加群成功治疗广泛血管畸形导致的消耗性凝血病
血浆置换治疗免疫功能正常成人感染CMV致DIC一例
病案报道:血栓弹力图指导脓毒性休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输血治疗
来自英国的疑难病例讨论
来自英国的疑难病例讨论(续)
氨甲环酸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假腔相关性慢性DIC三年
序贯治疗成功救治一例劳力性热射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DIC、肝肾衰竭
恶性肿瘤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病案报道
脂肪乳成功救治羊水栓塞性心脏骤停:一例病案报道
有效控制结肠癌骨转移伴DIC:一例病案报道
一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嗜铬细胞瘤危象和羊水栓塞并心脏骤停病例的成功救治
应用单克隆抗体成功治疗脓毒症性DIC继发的补体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变
慢性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DIC致致命性肾出血
病例:肾细胞癌肝转移患者出现亚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文献速递:
大剂量VitC能治疗凝血病吗?一项来自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
脓毒症抗凝治疗可获益:一项日本多中心研究
溶解开始时间可作为旋转式血栓弹力图仪快速诊断高纤溶状态的指标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液灌流多粘菌素B潜在的生存益处
应用床旁检测试验和常规凝血试验评估危重症患者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凝血状态: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脓毒症性休克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细胞活化的新标志物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无出血危重病人的内皮和炎症状态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
危重病人血小板线粒体功能障碍:脓毒症和心源性休克之间的比较
创伤后急性纤溶关闭容易发生并增加死亡率:一个名严重创伤病人的多中心评估
日本急救医学会(JAAM)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的修订:加入抗凝血酶活性
创伤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仪与流式细胞仪不一样?
经日本急救医学会评分系统诊断的脓毒症相关DIC和创伤性DIC之间的血栓弹力图差异
脓毒症定义修正后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新标准
持续性纤溶关闭增加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
DIC与心跳骤停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无出血危重病人的内皮和炎症状态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早期凝血病的不同作用
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失血性休克时组织损伤诱发纤溶抑制
孤立性创伤性脑损伤早期阶段的DIC伴发纤溶亢进
应用ROTEM监测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时的血块质量: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脓毒症时抗凝治疗的最佳患者选择:来自日本的循证医学建议
DIC筛查可以降低脓毒症死亡率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4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