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口腔医师必考W6


点击上方+口腔医学部+   颌面损伤时常伴牙损伤。牙碎块还可向邻近组织内飞溅,将牙齿上的结石和细菌带入深部组织,引起创口感染。颌骨骨折线上的龋坏牙有时可导致骨创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另一方面,牙列的移位或咬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体征,而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是治疗颌骨骨折的重要标准。在治疗牙、牙槽骨或颌骨损伤时,常需利用牙作结扎固定。

3.易并发颅脑损伤   颌面部上接颅脑,上颌骨或面中1/3部损伤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和颅底骨折等,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伤后有昏迷史。颅底骨折时可有脑脊液由鼻孔或外耳道流出。4.有时伴有颈部伤   颈部为大血管和颈椎所在,下颌骨损伤容易并发颈部伤,因此要注意有无颈部血肿、颈椎损伤或高位截瘫。

5.窒息   口腔颌面部在呼吸道始端,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肿胀、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而影响呼吸或发生窒息。救治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颌面损伤后,尤其行颌间牵引时,会影响张口、咀嚼和吞咽功能,妨碍正常进食,需选用适当的饮食和喂食方法,以维持患者的营养。进食后应及时清洗口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创口感染。

7.感染   口腔颌面部腔窦多,有口腔、鼻腔、鼻窦及眼眶等。在这些腔窦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如与创口相通,则易发生感染。在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腔窦相通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8.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   口腔颌面部损伤易引起腮腺、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损,导致涎瘘、面瘫、受损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麻木感等。

9.面部畸形

急救   (一)窒息1.窒息的原因   (1)阻塞性窒息   异物阻塞咽喉部:损伤后如有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及其他异物等,均可堵塞咽喉部造成窒息,尤其是昏迷的患者更易发生。   组织移位:上颌骨横断骨折时,骨块向下后方移位,可堵塞咽腔,压迫舌根而引起窒息。下颌骨颏部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时,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可使下颌骨前部向下后移位及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   肿胀压迫:口底、舌根、咽侧及颈部损伤后,可发生血肿或组织水肿,压迫呼吸道引起窒息。   (2)吸入性窒息   主要见于昏迷患者,直接将血液、涎液、呕吐物或其它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甚至肺泡内。

2.窒息的临床表现   前驱: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   严重:“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体征。3.窒息的救治   (1)阻塞性窒息的急救:应根据阻塞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1)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2)舌后坠,舌牵拉出口外,并将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可在舌尖后约2cm处用粗丝线或别针穿过舌组织全层,将舌拉出口外,并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唾液或呕吐物外流。

3)双侧上颌骨骨折,上颌骨向下后移位而压迫呼吸道,应就地取材,将移位的上颌骨复位并简易固定。

4)咽部肿胀压迫呼吸道:紧急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

  (2)吸入性窒息: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反复吸出气管内分泌物,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

  (二)出血   动脉出血——鲜红色、速度快、呈间歇喷射状。   静脉出血——暗红色、速度较慢、呈持续涌出状。   毛细血管——多呈鲜红色、缓缓流出。   止血方法分类:   压迫止血:指压止血          包扎止血          填塞止血          结扎止血          药物止血1.压迫止血   (1)指压止血: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止血,然后再改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止血。例如:在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面动脉;在耳屏前压迫颞浅动脉等。在口腔、咽及颈部严重出血时,可直接压迫患侧颈总动脉,用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平面将颈总动脉压闭在第6颈椎横突上,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也禁止双侧同时压迫,否则会导致脑缺血。压迫颈总动脉可能刺激颈动脉窦,引起神经反射性心率失常和血压下降,甚至心搏骤停等,应慎重使用。

  (2)包扎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的出血或创面渗血。可先清理伤口,将软组织复位,然后用绷带行加压包扎。注意包扎的压力要合适,勿加重骨折块移位和影响呼吸道通畅。颈部不宜做环形包扎。   十字绷带包扎法   四尾带包扎法   (3)填塞止血法:可用于开放性和洞穿性创口、窦腔出血。先将无菌纱布或碘仿纱条填塞于创口内,再用绷带行加压包扎。在颈部或口底创口填塞纱布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鼻腔出血,在确定无脑脊液漏后才可填塞。

2.结扎止血法 最为确切的止血方法。钳夹出血血管,结扎止血。紧急时钳夹血管断端,简单包扎后送。

3.药物止血法 适用于创面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局部常用的止血药有各种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及止血海绵等。使用时可将药物直接置于出血处,然后用干纱布加压包扎。全身可辅助使用卡巴克络(安络血、肾上腺色腙)、酚磺乙胺(止血敏)等药物。

  (三)休克   创伤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早期:   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皮肤苍白(15%以下,代偿)。   进展:意识淡漠,脉搏细速,脉压变小,四肢湿冷,尿少(20%以上,失代偿)。   治疗:恢复组织灌流量。   创伤性休克: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快速输入平衡液,输血或动脉输血。

  (四)颅脑损伤全面判断伤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变化)。脑震荡:短暂的一过性意识障碍(小于30min),常伴有逆行性遗忘。颅内血肿:昏迷-清醒-再昏迷。   硬脑膜外血肿:昏迷后清醒,头痛加剧、不安,再次昏迷,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脉搏变慢,血压上升。脑脊液鼻漏耳漏——颅前窝底或颅中窝底有骨折。   治疗:   不用液体冲洗;   不用棉球塞紧;禁用吗啡;   清除呼吸道的血液或分泌物;   抗感染治疗

  (五)感染防治清创缝合术。使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狂犬病。

  (六)包扎运送1.包扎作用:①压迫止血;②暂时性固定,防止骨折移位;③保护并缩小创口,减少污染或唾液外流。2.运送   运送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额部垫高,使口鼻悬空,有利于唾液外流和防止舌后坠。   一般患者可采取侧卧位或头侧向一侧,避免血凝块及分泌物堆积在口咽部。   侧卧位   俯卧位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创伤   类型:   擦伤   挫伤   刺、割伤   撕裂或撕脱伤   咬伤

1.擦伤   表层破损,少量出血,创面附着泥沙或异物;疼痛明显。清洗创面,去除异物。

2.挫伤   无开放创口,瘀斑,甚至发生血肿。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

3.刺、割伤   刺伤:创口小而伤道深。   割伤:创缘整齐,伤及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清创缝合术

4.撕裂或撕脱伤   伤情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发生休克。创缘不整齐,皮下及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常有骨面裸露。   清创,组织复位缝合,游离组织移植。

5.咬伤   动物或人咬伤。   颜面组织撕裂、撕脱或缺损,有骨面裸露。各部位软组织清创术特点1.清创缝合术(1)冲洗创口(2)清理创口(3)缝合

  (1)冲洗创口   肥皂水、外用盐水洗净创口四周。   麻醉下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创口,清除创口内的细菌、泥沙、组织碎片或其他异物。

  (2)清理创口   创口周围皮肤消毒、铺巾。原则:尽可能保留颌面部受伤组织。尽可能去除异物。用刮匙、刀尖或止血钳,清除嵌入组织的异物。探查有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有无骨折。

  (3)缝合   (一般创口)24~48小时内,清创后行严密缝合。   (口腔颌面部创口)超过48小时,创口无明显化脓感染或组织坏死,严密缝合。1.关闭与口、鼻腔和上颌窦等腔窦相通的创口。2.裸露的骨面应争取用软组织覆盖。3.创口较深者要分层缝合,消灭死腔。4.唇、鼻及眼睑部位,小针细线,细致地缝合。

2.各部位软组织清创术特点   (1)舌损伤1)保持舌的长度,前后纵行方向缝合。2)舌的侧面与邻近牙龈或舌的腹面与口底黏膜都有创面时,分别缝合各部创口。3)较粗丝线(4号以上缝线)。进针距创缘稍远,深度要深。

  (2)颊部贯通伤原则:尽量关闭创口和消灭创面1)分层缝合;2)口腔黏膜缺损少,皮肤缺损较多者,严密缝合口腔黏膜,关闭穿通创口;3)全层洞穿型缺损,创缘的口腔黏膜与皮肤相对缝合。

  (3)腭损伤   软腭:分别缝合   硬腭:转移黏骨膜瓣、做松弛切口

  (4)唇、舌、耳、鼻及眼睑断裂伤不超过6小时,缝回原处,细针细线。   (5)腮腺、腮腺导管和面神经损伤   导管吻合或重建,神经吻合或移植。

硬组织创伤牙槽突骨折   软组织创伤:唇、牙龈肿胀和撕裂,摇动一牙,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X线检查:骨折线。   治疗:建立正常咬合关系,两侧牙为固位体,牙弓夹板固定。(至少跨过骨折线3个正常牙位)

颌骨骨折1.临床表现   (1)下颌骨骨折1)骨折段移位骨折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的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及附着肌的牵拉作用。   咀嚼肌的牵拉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

  舌后坠

2)咬合错乱   是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即使骨折段只有轻度移位,也可能出现咬合错乱。它对颌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3)骨折段活动异常   正常情况下下颌骨运动时是整体活动,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会出现异常活动。4)下唇麻木   下颌骨骨折伴有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会出现下唇麻木。5)开口受限   由于疼痛和升颌肌群痉挛,多数下颌骨骨折会出现开口受限症状。6)牙龈撕裂   骨折处常可见牙龈撕裂、变色和水肿。

  (2)上颌骨骨折1)骨折线LeFort分型LeFortⅠ型骨折   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上颌翼突缝LeFortⅡ型骨折   鼻额缝、鼻梁、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翼突LeFortⅢ型骨折   鼻额缝、鼻梁、眶部、颧额缝、翼突

2)骨折块移位   上颌骨上无强大的咀嚼肌附着,故骨折块多随外力的方向而发生移位,或因重力而下垂,一般常出现向后下方向移位。3)咬合关系紊乱   上颌骨折块移位必然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如一侧上颌骨向下移位较多,该侧就出现咬合早接触。如上颌骨与翼突同时骨折,因翼内肌向下牵拉,常使后牙早接触,面前牙开(牙合)。4)眶及眶周变化   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及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水肿,形成特有的“眼镜”征,表现为眶周瘀斑,睑、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等。5)颅脑损伤   上颌骨骨折时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等。

3.诊断   病史:外力性质、作用部位、大小、方向   临床表现:   全身   局部   辅助检查:X线平片曲面断层片CT、MRI

4.治疗   原则:1.全身和局部的关系2.正确复位+稳定固位3.功能和外形兼顾4.牙的处理

复位方法:   手法复位   主要用于新鲜的并且移位不大的线形骨折,如牙槽突骨折、颏部线形骨折的复位。复位后应作颌间固定,属于非手术治疗。   牵引复位   主要用于手法复位不满意或伤后2~3周已经纤维性愈合的患者。分为颌间牵引及口外牵引两种。   颌间牵引   是在上、下颌牙列上分别安置有挂钩的牙弓夹板,然后根据骨折需要复位的方向,在上、下颌牙弓夹板的挂钩上套上橡皮圈作牵引,使其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关系。它既有牵引作用,牵引到位后,也有固定作用。主要用于下颌骨骨折的牵引固定。应注意当上、下颌骨同时骨折时,用颌间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后,需将上颌骨作坚强内固定或加用颅颌固定。否则,当下颌骨作开口运动时,有可能将上颌骨骨折块牵拉移位。   颅颌牵引   主要用于上颌骨骨折。如上颌骨向后移位较大的骨折,传统的石膏头帽颅颌牵引技术已经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外牵引支架。   手术切开复位   软组织伤口的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颌骨复杂性骨折或已有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3)固定1)单颌固定   是指在发生骨折的颌骨上进行固定,而不将上、下颌骨同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2)颌间固定:下颌4~6周,上颌3~4周   指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固定在一起的方法,是颌面外科最常使用的固定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移位的骨折段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上愈合。常用的方法有: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小环颌间结扎固定和正畸托槽颌间固定。3)坚强内固定(RIF,首选)

  (4)髁突骨折治疗大多数保守治疗,即在手法复位并恢复咬合关系后行颌间固定。手术适应证:闭合复位不能获得良好咬合关系、成角畸形大于45°角、骨折片向颅中窝移位、髁突外侧移位并突破关节囊。   (5)无牙颌骨折   闭合性移位不大的,原有修复的义齿恢复咬合关系,外加颅颌绷带固定。移位较大的,切开行复位坚强内固定。   儿童骨折(少见):保守治疗

颧骨及颧弓骨折   临床表现(1)颧面部塌陷   颧骨、颧弓骨折后骨折块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向,多发生内陷移位。在伤后早期,可见颧面部塌陷;随后,由于局部肿胀,塌陷畸形并不明显,易被误认为单纯软组织损伤;数日后肿胀消退,又出现局部塌陷。   (2)开口受限   由于骨折块发生内陷移位,压迫颞肌和咬肌,阻碍冠突运动,导致张口疼痛和开口受限。   (3)复视眼球移位外展肌渗血和局部水肿撕裂的眼下斜肌嵌入骨折线中限制眼球运动   (4)瘀斑   (5)神经症状

  治疗   巾钳牵拉复位法   颧弓部单齿钩切开复位法   面部小切口切开复位固定法   颞部切开复位法   上颌窦填塞法

眼眶骨折   眼眶骨折是累及眶缘和眶腔骨壁的骨折。单纯眼眶骨折并不多见,但它易与颌面部其他骨骼合并骨折,颧骨、额骨、鼻骨和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均易累及眼眶,甚至导致眼球损伤。如治疗不及时,常遗留明显畸形。   临床表现   (1)骨折移位   :眼眶骨折常可在眶下缘和颧额缝触及台阶感,眼眶内外侧骨折移位,可造成内、外眦韧带附着脱离,造成两侧眼裂不一致。鼻眶筛骨折的重要特征:鼻根区塌陷、内眦距变宽,内眦角下垂。   (2)眼球内陷   是眶底和鼻眶筛骨折的重要体征。造成眼球内陷的主要原因是:①因眶底或内侧壁骨折,眶内容连同眼球向下、向内移位,或疝入上颌窦腔内或筛窦内;②眶底或内侧壁移位后,眶腔容积增大,眶内脂肪支持眼球的量不足所致。   (3)复视   眶底爆裂性骨折时,眶内容包括眼下直肌、下斜肌和眶壁骨膜均向下移位,使眼外肌出现垂直方向运动受限而产生复视。动眼神经受伤也可以引起复视。   (4)眶周淤血、肿胀   可有眶周皮下及结膜下出血。如眶内出血多,可使眼球突出。累及泪囊时,患者常流泪不止。   (5)眶下区麻木   眶底和眶下缘的骨折常挫伤或挤压眶下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   伤后1周治疗为宜

骨折愈合过程1.血肿形成(4~8小时)2.血肿机化(24~72小时内)3.骨痂形成(1~2周)4.骨痂改建(2周后)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愈合所需时间为6~8周,5~6个月后组织学上的骨性愈合。(X线片上骨痂与密质骨的界限消失,看不到骨折线)

持续资料更新请







































白癜风多少钱
白灵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35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