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16年,不变的是一颗慈悲同情心
□他对待病人,所思所行皆如至亲
□关爱,是他开给病人的永恒药方
王海鹏,年11月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医生王海鹏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他的号码,病人都知道;他每天的电话,一大半是病人打来的。自年进入北京医院工作以来,王海鹏始终对病人捧出一颗真心,他的病人中有位大娘说,王海鹏比自己的亲儿子还亲、照顾还要周到。
对病人有爱
既是医生又当家属
“家属在吗?赶紧带病人去做术前检查。”
“在在在。”王海鹏立刻上前,从护士手中接过病人的手推车。
此时此地,是8月5医院。病人的儿子刚好去交费了,于是,陪同病人前来接受急诊手术的王海鹏,便自觉充当起家属的角色,推着昏迷的病人做各种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
这天是个周六,王海鹏原本正在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当晚8点多,值班医师打来电话,征求他对于治疗方案的意见:一位84岁的病人因脑血栓失去意识、发病将近4个半小时,是否溶栓施治?王海鹏详细询问了病人的各项体征和指标,果断建议溶栓。
征得家属同意后,医院开始为病人注射溶栓针。整个溶栓过程大约需要1小时,与此同时,王海鹏冒雨从会议中心往回赶。途中,考虑到医院导管室的两名医生在外地培训,后续的手术做不了,他马上联医院,“救病人就是抢时间,多一分钟,就多一点机会”。半个多小时后,王海鹏出现在病人身边,紧接着,他又主医院。
△王海鹏在与病人交流
万事俱备,病人进了手术室。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溶栓十分成功,甚至无需再动取栓手术……8月6日凌晨3点,病人回到病房,王海鹏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
对王海鹏而言,既当医生又当“家属”,不是什么新鲜事。年春节后不久,他连夜组织抢救了一名失血性休克并发多功能脏器衰竭的病人。为了防止病人病情再次恶化,王海鹏同另两名医生彻夜守在病人床边。次日早上8点,病人转危为安,王海鹏继续上白班。神经内科主任李冬华说:“48小时连轴转,怎么劝他回家休息都不肯,还一直笑呵呵的,他心中真的是对病人有爱。”
总是为病人“铤而走险”
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人。但有时,医生会陷入两难。这时,医生不能对病人和家属说,“哪条路,你们自己挑吧”,而是要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
从衣着打扮、生活习惯来看,今年39岁的王海鹏明显不是个前卫的人,但在业务上,只要能让病人获益,他从不畏惧冒险。
年10月,王海鹏收治了一名急性多发脑梗病人。由于病人来时已经错过了溶栓的时间窗,只能保守治疗。病灶位于脑干、小脑部位,死亡率极高,最乐观的情况也是维持植物状态。仅仅5天后,病人陷入昏迷,王海鹏通过影像发现,病灶虽然扩大了,却没有想象中严重,可以冒险取栓。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在眼前消逝,决定抓住最后一线机会,放手一搏!
“其实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如果不试试,病人九死一生。他还年轻,才50多岁,太可惜了。”面对家属,王海鹏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又耐心地讲解起治疗的依据。他的真诚打动了家属,最终,家属同意取栓。等到今年9月份,这名病人前来复诊,已经能够自行走路、进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王海鹏在业内学术交流时,曾讲述了这个案例,让很多同行难以置信。要知道,此前国际上取栓的最长间隔是48小时,可王海鹏竟然在5天以后兵行险招。有人问:“非亲非故的,怎么肯冒这么大的险?”他笑了笑:“家属肯理解配合,医生当然也要敢担当。”
△工作中的王海鹏
王海鹏发现,每次紧急抢救病人时,要先等待麻醉科医师为病人插管,若麻醉师无法抽身,很容易延误抢救时机,于是他向麻醉科医师请教学习气管插管术和深静脉置管术。就在他刚刚学习插管时,遇到了一名急性胃出血的病人,麻醉科医师又刚好在手术室出不来。眼看病人血压急速下降,王海鹏把心一横,成功为病人实施了锁骨深静脉置管术,病人得救了!
一名医生的同理心
“作为一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这是电视剧《心术》的台词。王海鹏非常喜欢这句话,他也是个同事和病人都喜欢的医生,他们说起他时,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主动”“心里有病人”“负责任”。
在王海鹏眼里,病人没啥亲疏贵贱之分。如果病人需要帮助,他总是毫不迟疑,不怕脏、不嫌累,也不分什么分内分外事。他说,“凡是我的病人,我都会尽己所能。我的亲身经历让我知道,一点点举手之劳,病人会觉得多么温暖。”
王海鹏患有丛集性头痛十七八年。丛集性头痛,是所有头痛中最剧烈的一种,只能控制,无法根治。每逢发作,几乎痛不欲生,疼得实在受不了了,他曾使用强痛定——一种用于治疗癌痛的止痛药。一次,他在外面开会时突然发病,医院就诊。在急诊室,他疼得几乎站不住,却苦于没有空座,一名好心的护士见状,立即递给他一张小板凳。
体尝过病人最真切的疼痛,这张雪中送炭的小板凳,一直牢牢抓住他,而后升华成一种对病人的宽容与善待。此情至真至深,几乎成为本能。
△王海鹏在与病人交流
所以,他看见年纪大的病人鞋带松开了,便自然而然蹲下身为病人系好鞋带;查房时遇到偏瘫卧床长期便秘的大爷,开塞露也不起作用,王海鹏会带上手套帮他一点点抠出大便。他说,“别看都是些小事,但是老年人突然下蹲或者用力过猛是很危险的。”
所以,他的一医院进行膀胱造瘘手术,他还牵挂着对方,不时和病人家属电话联系关心进展。医院也没有床位无法收治之后,王海鹏又帮病人转回医院做了急诊手术,并且一直陪家属等在手术室外。
所以,他多年来摸索出一套控制丛集性头痛的方法,又在网上的病友群里毫无保留地分享。
有病人当他是自己的儿子
身为医生见惯了生死,但王海鹏并未变得“超脱”,他愈加珍惜生命,愈加珍惜医患之间的情谊。
面对病人,他始终目视对方,声音不疾不徐,眼神温和而坚定。病人都说:“王医生对我们就没有烦的时候,总是那么温柔。”
他始终相信,医生的态度和努力,病人和家属都会看在眼里。最让他感动的,莫过于病人对他说:“我相信你,命就交给你了。”而不少回来复诊的病人,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看着他们逐渐恢复,他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王海鹏从医16年来,零纠纷、零事故、零投诉,还多了一个“妈”。他的母亲曾说:“你总共有3个妈,一个是我,一个是你丈母娘,还有一个是你杨阿姨。”母亲口中的杨阿姨,本是一名病人家属。
年8月份,杨阿姨的老伴因脑出血到医院治疗,王海鹏正好是急诊值班医师。“海鹏当时岁数不大,对病人特别关心特别尽责,给我的第一印象特别好。后来,我提出来复查还找他,他一口答应了。”
一来二去,双方走动多了,关系越处越近,本来已经有1个女儿和3个儿子的杨阿姨,早把王海鹏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这孩子对病人特别负责任。”杨阿姨说,“他和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要有点不舒服,他就担心我,抽空也要带我去检查。他是我的好孩子。”
他总想为病人再多做一些
像脑血栓这样的神经内科疾病,发病通常又急又险,相当于从死神手里抢人。“虽然溶栓、取栓已经是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手段了,但是部分病人的愈后并不好。”说到这,王海鹏看起来无奈又惆怅,旋即面上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应对脑血栓最好的手段是防,不在于治。”
他组织神经内科的医务人员,通过实行“医护联合查房”“联合宣教”等方式,对急性脑梗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普及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卒中后的预防及康复、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并提供心理支持,使病人能够正确面对疾病。
东高地地区有很多航天系统的“空巢老人”,他们独身在家,又恰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万一发病非常危险。得知这一情况,王海鹏于年在东高地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在丰台区注册成立社区医疗志愿者服务团队,倡导并发起
但他并不满足,他一直在思考,“还能够再做些什么”。于是,他参与筹建了东高地记忆障碍诊疗中心,“通过早期、超早期的干预,可以有效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时间,让病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说这话时,他的眼睛里闪着光。
欢迎访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官方网站: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治疗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