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院外心脏骤停后持续性外周和微循环灌注改变


原文标题:Persistentperipheralandmicrocirculatoryperfusionalterations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areassociatedwithpoorsurvival*

原文作者:

MichelE.vanGenderen,MSc;AlexandreLima,MD;MartijnAkkerhuis,MD,PhD;JanBakker,MD,PhD;JaspervanBommel,MD,PhD

影响因子:6.

本文翻译:趋化因子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1背景

目的:评估院外心脏骤停低温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舌下微循环和周围组织灌注参数与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干预:在所有患者中,我们在入院后24小时内诱导治疗性低温,温度至33°C。

2方法

设计:前瞻性观察研究。

单位:医院的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研究对象:我们随访了80例患者,其中25例为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3结果

测量方法及主要结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基线)、诱导低温(T1)、再升温(T2)、24小时后(T3)直接进行完整的血流动力学测量。此外,观察舌下腺微循环,并通过周边灌注指数、毛细血管再灌注时间、组织氧饱和度、前臂至指尖皮肤温度梯度等监测周围组织灌注。体温过低时,舌下微循环各参数均明显下降,外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外周灌注指数下降,T2时明显升高。舌下和周围组织灌注参数的变化与中心体温的变化显著相关,但与心脏指数或平均动脉压等全身血流动力学变量的变化无关。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参数在非幸存者(n=6)入院及复温后显著降低。这些参数的持续变化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有关,并对死亡率具有高度的预测价值。

结论

在院外心脏骤停后,早期复苏阶段的特征是舌下微循环和周围组织灌注异常,这是由诱导的全身低温引起的血管收缩引起的,而不是由全身血流受损引起的。这些改变的持续性与器官衰竭、死亡相关,与全身血流动力学无关。

原文标题:Persistentperipheralandmicrocirculatoryperfusionalterations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areassociatedwithpoorsurvival*

来源:CritCareMed;40:–

原文献:文章底部

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jj/46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