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畸形是由于上颌-下颌大小或相对位置的变异造成的后天或先天性畸形。双颌正颌手术是矫正颌面部畸形的一种常用方法。与其他择期手术一样,在颌面部手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减少术中出血及提高术者和麻醉医师满意度同样重要。
由于颌面部外科手术区域与许多面部动脉密切相关,术中出血问题非常普遍,这不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还会影响手术视野,干扰外科医生操作。控制出血的方法包括术前筛查、促凝血药、控制性低血压麻醉等。其中控制性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技术,在手术前使用降压剂将平均动脉压降至合适的水平,将收缩压降至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线值的30%以下。控制性降压技术可以通过使重要的解剖结构更加清晰来减少出血并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理想的控制性降压药物必须给药方便、可控性强、起效迅速、不产生毒性代谢物,考虑到现有药物间的差异,评估其疗效和副作用很重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是两种常用的具有降压作用的麻醉药物,符合上述标准。丙泊酚是一种静脉镇静催眠药,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可减少术中出血,对口腔颌面手术尤其有利。
然而目前尚无研究比较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在正颌手术中控制失血的疗效。基于减少术中失血量及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
年的《Journal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杂志刊登了题为的《PropofolVersusRemifentanil:WhichOneIsMoreEffectiveinReducingBloodossDuringOrthognathicSurgeryARandomizedClinicalTrial》研究,旨在探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正颌外科手术中控制出血量的效果孰优孰劣。
目的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是两种常用的降压麻醉药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两种药物对标准正颌手术中出血量、输血需求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方法
试验设计:
这项双盲随机临床试验是从年11月到年12医院颌面外科进行的。纳入标准:年龄在15-40岁之间,性别不限,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需要双颌正颌手术(上颌前突或伴下颌后缩)的健康患者(ASAⅠ-Ⅱ级)。排除标准:有严重疾病(ASA≥Ⅲ级),凝血障碍,术前心动过缓,高血压,对任何干预药物过敏,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输血,上颌前突(上颌骨垂直向过度发育或发育不全矫正)但需颏成形术或上颌移位术的患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瑞芬太尼组两组。分组是由未参与手术和麻醉的学生完成的,外科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药物和分组,但麻醉医师没有使用盲法,以防止术中及术后意外事件。
控制性降压麻醉方案:
两组均接受相同标准的全身麻醉诱导方案:3-5mg/kg的硫喷妥钠,0.5mg/kg阿曲库铵,10μg舒芬太尼。麻醉维持:丙泊酚组采用持续泵入丙泊酚50μg/kg/min,瑞芬太尼组则予以0.1μg/kg/min的瑞芬太尼持续泵入。手术结束时,予以新斯的明(0.04mg/kgIV)和阿托品(0.02mg/kgIV)拮抗肌肉松弛作用。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头孢唑林1g静脉注射(术前1小时,术后每6小时1次),地塞米松8mg静脉注射(术前1小时,术中每4小时1次,术后每8小时1次)以减轻水肿、炎症和疼痛。手术过程中无需输血或注射氨甲环酸。术中对患者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体温、二氧化碳监测;同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