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基本知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凝血栓。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失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理过程称DIC。※顾名思义,先有血管内凝血,然后继发纤溶亢进,导致出血。★基本理论1.DIC的病因:产科以外、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创伤、手术等。2.DIC的发病机制(1)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步骤是组织因子(TF)的释放并与因子Ⅶ结合。原因是组织损伤释放TF。(2)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步骤是因子Ⅻ被激活,原因是异物入血,激活Ⅻ因子(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被激活的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4)促凝物质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第二节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基本理论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功能受损,如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SR)。(2)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蛋白C↑或ATⅢ↓→抗凝血功能↓→诱发DIC。(3)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4)血液的高凝状态。(5)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基本知识1.DIC的分期(1)高凝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高凝),微血栓形成。(2)消耗性低凝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低凝),出血(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表现为血液凝固性严重降低,出血加重。2.DIC的分型(1)按发生快慢分型:①急性型;②亚急性型;③慢性型。(2)按代偿情况分型:①代偿型;②失代偿型;③过度代偿型。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基本知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概念:纤维酶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和纤维蛋白(Fbn)产生的多肽片段、称为纤维蛋白溶解产物(FDP)。★基本理论1.DIC时机体功能的变化(1)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所致。(2)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阻塞所致。(3)休克:循环功能障碍所致。(4)微血管病性贫血:红细胞被机械性损伤所致2.出血的机制(1)凝血物质被消耗。(2)纤溶系统激活。(3)FDP的形成★基本技能“3P”试验和D-二聚体检查是诊断DIC的两个重要检查,旨在检查FDP片段的存在。
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知识DIC的防治原则(1)积极治疗原发病。(2)改善微循环。(3)建立新的凝血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更多关于病理生理学!!!
病理病生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丨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丨发热
病理生理学丨应激
病理生理学丨休克
姜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