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原性休克(CS)是目前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其临床处理存在一些争议。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牵头编写的《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表,全面阐述了心原性休克定义、诊断标准、发病率、预后、病因、临床表现、药物和机械辅助治疗等内容。该共识成为我国第一份专门针对CS的系统性指导文件。
如何定义及诊断CS?
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是CS的两大要素。
图1心原性休克的诊断流程图
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CS:
1.临床标准
(1)低血压:血容量充足前提下,收缩压90mmHg超过30min;或平均动脉压65mmHg超过30min;或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或循环辅助装置支持下收缩压维持90mmHg。
(2)脏器灌注不足征象(至少1项):①排除其他原因的精神状态改变,早期兴奋,晚期抑制萎靡;②肢端皮肤湿冷、花斑;③少尿(尿量ml/24h或17ml/h),或无尿(尿量ml/24h);④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乳酸浓度增高2.0mmol/L。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诊断标准
(必要时可实施)
(1)心输出量严重降低:心指数≤2.2L?min-1?m-2。
(2)心室充盈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8mmHg。
CS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是STEMI,约占整个CS病因的80%。急性心梗导致CS的原因包括:严重的急性泵功能衰竭(78.5%)、右心室心肌梗死导致低血容量、机械并发症和大量应用负性肌力药物等。
表1心原性休克的主要病因
如何观察和监测不稳定CS患者?
表2不稳定心原性休克患者临床观察和监测建议
CS如何治疗?
时间是CS治疗的关键,应该尽快明确病因,启动治疗,避免造成多脏器不可逆损害。
图2心原性休克急性期的治疗流程
1.病因治疗
不同病因诱发的CS,处理策略不尽相同。建议:
(1)尽快完善心电图、血生化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2)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致CS,应该尽快启动血运重建治疗;
(3)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CS患者,不建议常规同台完全血运重建;
(4)及时诊断,积极纠正导致CS的其他原因。
2.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拟交感活性正性肌力药物和缩血管药物是CS患者治疗的基础用药。建议:
(1)尽快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如果收缩压尚维持于80~90mmHg,可考虑先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
(3)如果已经出现严重低血压(收缩压80mmHg),需要在提高心排量的同时,进一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4)较大剂量单药无法维持血压时,建议尽快联合应用,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表3心原性休克时常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常用剂量、作用机制及血流动力学效果
3.经皮机械辅助治疗
主要包括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经皮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建议: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CS患者应考虑尽快置入机械辅助装置;
(2)无ECMO和LVAD条件,应尽快置入IABP,强调早期置入和使用足够的时间;
(3)鉴于ECMO增加心输出量优于IABP,医院应考虑置入V-A模式ECMO,或与IABP合用;
(4)医院可以考虑置入LVAD。
4.重要脏器功能支持治疗
建议:
(1)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脏器有效灌注是改善脏器功能的根本;
(2)应该迅速启动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尽快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呼吸支持是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建议合理选择机械通气时机;
(4)对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需尽早启动床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怎样判断CS患者的预后?
可采用IABP-SHOCKⅡ评分预测CS患者的30d死亡率。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危(0~2分)、中危(3~4分)和高危(5~9分),30d死亡率分别为28.0%、42.9%和77.3%。
表4心原性休克IABP-SHOCKⅡ积分
核心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玉国,葛均波,郭金成,韩雅玲,黄日红,聂绍平,向定成,徐立,薛凌,杨新春,张松,张宇辉
执笔:杨新春徐立
文献索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7(4):-.
指南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呼吸管理和液体复苏,这些内容值得一看!
?高质量心肺复苏,你需要做到这些!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急诊诊治,版指南这样建议!
?指南解读|5张图表掌握心源性休克的综合管理
?创伤性休克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脚上白癜风西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