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概况
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表现为心排出血量减少,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导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的血供能得到维持。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最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动物实验中的各种基础药物应用原理
本处旨在介绍应对失血性休克各发病机制的对应性药物,未考虑药物的其他毒副作用,不能照搬运用于临床治疗方案,仅适于实验动物致病机制研究、联合用药降低毒副作用、结构类似新药研发探索等。
药物
原理及作用
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用于扩充血容量。
碳酸氢钠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H+和Ca2+的竞争作用会直接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疗效并抑制心功能,同时引起血钾增高、酶活性抑制等继发问题,因此注射碳酸氢钠及时补碱。
异丙肾上腺素
激动β受体,舒张血管,增强心输出量。
去甲肾上腺素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ɑ受体结合,血管强烈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结合,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肾上腺素
作用于α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升高,血压上升;作用于β1受体,正性肌力,提高心输出量;作用于β2受体,扩张冠脉。但其升压作用是一过性的。
尼卡地平
(不是动物实验基础药物,只是临床抢救基础药物之一,不针对休克。)
阻断α1受体,并有轻微β1受体及α2受体阻断作用,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同时抑制钙离子内流,舒张血管平滑肌扩血管,不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可增加肾血流量。
呋塞米
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段对NaCl的再吸收,导致肾小管浓缩功能降低,从而导致水、Na+、Cl-排泄增多。一方面,减轻肾水肿,排泄有毒物质;另一方面,与NaHCO3一同碱化尿液,防止急性溶血时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堆积。
多巴胺
低剂量:主要激活多巴胺受体,使肾血管扩张,促使尿钠排出;中等剂量:兴奋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房室传导加速;大剂量:主要兴奋α受体,体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地塞米松
是长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超大剂量使用下
①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组织损伤;②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③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兴奋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④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⑤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DF)的形成。
间羟胺
(临床已基本不用)
直接兴奋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兴奋β1受体,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用于维持血压。
拓展研究
失血性休克(HS)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凝血障碍、低温、酸中毒引发的“致死三角”。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传统复苏方法以快速大量输液为根本,旨在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但液体超负荷不可避免地造成器官损伤,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损伤控制性复苏(damagecontrolresuscitation,DCR)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其理论基础为纠正恶性病理生理循环,研究证实,作为整合性复苏策略,DCR与其他复苏方案相比,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DCR由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发展而来。DCR的实施包括3个关键环节,即允许性低压复苏、止血性复苏和损伤控制性手术。
01
大量研究证实,休克早期快速大量液体输注可导致出血量增加、稀释性凝血病、多脏器损伤以及死亡率升高。DCR强调在复苏期间控制液体输注量和速度,维持BP于适当低水平,以满足机体基本组织灌注而不增加出血为目的,即所谓允许性低压液体复苏策略。
01
02
止血性复苏是指在休克早期应以血液制品输注为主,控制晶体液输注,避免使用胶体液。建议使用高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FFP)、PLT联合低比例红细胞(PRBC)输注,以遏制和纠正失血性休克。其理想的固定比例还未完全确定,目前推荐FFP:PLT:RBC的比例为1:1:1。有研究表明1:1比例相较于其他比例可减少机体炎症因子释放,减少肠道及肺血管通透性。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血浆高比例输注可减少肺损伤。
02
03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指在创伤发生初期,对严重创伤患者应施以清创止血为主的简化手术,同时采取合理复苏措施以调整患者内环境稳定,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再行二期确定性手术。手术期间应采取保温措施,避免体温过低引发恶性循环,同时动态监测血乳酸、离子、电解质等,注意血制品输注相关并发症的出现。
03
提
问
是采用快速输液还是限制输液?
答
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是尽早、尽快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年以来,有学者经过动物和临床研究观察到,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积极地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因此提出限制性复苏(limitedresuscitation)的概念。
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既可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其依据是:(1)在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提升血压可加重出血;(2)液体复苏使血压升高后,可机械破坏已形成的血凝块,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3)随着血压的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不利于止血(4)大量补液可以因稀释凝血因子、降低血液粘稠度,而使出血加重。
在失血性休克期间,机体通过自身调整进行代长,然而代偿是有限的。有人认为有效的代偿是1小时,称为“金小时”,而大血管或心脏等破裂甚至当场死亡。因此,对所谓的延迟性复苏要分别对待。
听说休克实验要自己设计救治措施,可不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呢?
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主要分为3部分:1、补液及扩充血容量;2、根据血气指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3、合理使用舒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
具体药物的选择及使用顺序要学弟学妹们自己思考哦~
文编
吴佳敏
图片来源
网络
美编
吴佳敏
责编
徐力致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