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砍伤5小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T35.0℃;P00次/分;BP38/30mmHg;控制通气,深昏迷,右枕部见一锐性裂伤,渗血不止,双侧瞳孔均散大,直径约为6mm,对光反射消失,心音弱,大动脉搏动未能触及,上腹部左季肋处见锐性裂口,腹部膨隆。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能引出。入院诊断:、开放性颅脑损伤脑疝缺血缺氧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2、肝破裂;3、胃破裂合并出血;4、失血性休克。
诊疗经过:患者入神经外科监护室后,控制通气,快速大量补液,血管活性药物升压,留置股静脉导管,紧急约输浓缩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肝胆外科会诊是否剖腹探查等治疗。经抗休克治疗,患者血压逐渐上升,逐步减量血管活性药物,未行手术探查。因患者自主呼吸未能恢复,经治3日后家属要求放弃治疗,撤除机械通气。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优势:
本例患者入室后血压几无法测及,大动脉搏动未能扪及,需要即行快速补液,而外周补液速度远难以满足抢救需要,通常需要留置深静脉。常规三种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subclavianveinpuncture,SVP)、颈内静脉穿刺(internaljugularveinpuncture,IJVP)及股静脉穿刺(femoralveinpuncture,FVP),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尤利于紧急抢救。首先,FVP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对于配合不良的患者,下肢也较为容易控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较细,头颈部空间较小,血管定位相对股静脉复杂,因此成功率低于股静脉,患者如果对操作配合不好,头肩部较难控制,增加了穿刺难度。其次,FVP用时最短,股静脉穿刺部位定位较为迅速,穿刺方向直接,口径粗大,静脉位置也不深,因此穿刺较为迅速。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较为深在,穿刺方向有时需进行反复调整,血管周围解剖也更为复杂,穿刺速度也较为缓慢.。再次,深静脉置管的流速明显提高,FVP组能达到输液最大流速每小时ml左右,高于SVP及IJVP。穿刺导管口径相同,3组置管途径输液速度差异主要在于血管口径不同,股静脉最粗大,静脉瓣膜也最少,而且,受胸腔内压力影响,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压力较高,并随呼吸改变,因此对流速有一定影响。.最后,深静脉穿刺并发症包括误入动脉、气胸、血胸、导管堵塞、静脉血栓、静脉炎等,SVP及IJVP因解剖位置的原因,发生气胸及血胸几率较高,也是三种穿刺方法中最凶险的并发症。而股静脉穿刺多以局部并发症多见,包括红肿或下肢静脉血栓,这是由于腹股沟置管限制了患者下肢的活动。股静脉置管的流速优势往往可能成为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成功的关键。
2、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关键措施在于补足血容量,禁用血管收缩药物提升血压以免造成假象、加重出血、加重微循环障碍。但是,对于致死性大出血、血压甚低或测不到或心率减慢者,可使用多巴胺和异丙肾上腺素以避免发生
心脏停搏,为大量快速补容和紧急手术止血争取时间。紧急时静注多巴胺可每次5~0mg,异丙肾上腺素可每次0.~.0mg(稀释成0ml静注),接着可加入溶液中静滴。失血性休克抢救原则上禁用血管收缩药,而多巴胺的剂量不宜过大,以其发挥正性肌力作用,过大则产生血管收缩效应。
3、输血治疗和创伤性凝血病:
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表现为致死性三联征———创伤性凝血病、低体温及酸中毒,早期识别和积极纠正创伤性凝血病是重点和难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创伤性凝血病是凝血因子的丢失、消耗、稀释及其功能障碍所致,患者入院接受大量液体复苏后才发生。随着对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症反应等均与创伤性凝血病密切相关,不同因素之间还相互影响,使其病理生理更为复杂。对创伤性凝血病高危因素进行快速高效评价,及时输注血液制品是治疗的关键。患者入院时机体的基本参数可为评估大量输血风险提供较好预警,Larson等指出心率>0次/min、收缩压<0mmHg、BE≤-6mmol/L、Hb<0g/L4项指标中2项以上阳性时,54%的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治疗,灵敏度达69%。基于大出血患者丢失一份血即补充一份全血的考虑,近年有国外学者主张将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输注比例提高至∶,早期的一些研究也发现较高的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FFP/RBC)输注比例能够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但这些研究均属于观察研究,且多存在幸存者偏倚。近期的一项临床研究证实FFP/RBC输注比例在∶2~3∶4时治疗效果最佳,≥∶并未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部分患者使用∶输注比例反而出现负性治疗效果.。
资料提供者:赣医院
神经外科周仁祥曾照彬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