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补液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在普外科大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体液治疗中,要不断根据血生化、血气分析结果纠正相应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从而合理的制定出相应的补液计划表。
在往期的的文章中,我们讲过低血钾时如何补钾?低血钠时如何补钠?代谢性碱中毒补酸量的估算和代谢性酸中毒补碱量的估算的文章。
那么,如何对患者在不同时期进行有效补液呢?今天帮您整理了在此类患者补液经验,如有遗漏,请文末留言。
1、术前
术前对患者体液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血压、脉搏、周围静脉情况(塌陷或怒张)、尿量及比重、血细胞比积、血生化结果判断患者是否缺水,缺水的性质、程度以及是否有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可根据血钠的浓度计算缺水量。缺水量(mI)=[血钠测定值(mmol/L)一血钠正常值】X体重(Kg)×4(女性×3,小儿×5),计算所需总液体量可以边输液边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及血浓缩情况补给。
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补完计算量,因为补充一定量流体后,患者可自身加以调节纠正。
如为等渗性体液不足,则输入等渗液体;如体液为高渗者,可给予低渗电解质踱或葡萄糖;
如体液低渗者,可先输入高渗电解质液,使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迅速向血管内转移,从而扩张血浆容量,同时通过受体反射性兴奋心血管系统,很快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暂时稳定,继续用等渗液体或血液制品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1-2]。
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区别在于:组成成分有所不同,这两种药物都用于补液。
目前比较多见的晶体液有5%葡萄糖、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7.5%NaHCO3。比较多见的胶体液有白蛋白、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和血液。
2、术中
术中丢失体液主要是出血及组织水肿产生所致,其次为水分蒸发、麻醉丢失液体。
一般剖腹探查术后(未作任何手术)功能性细胞外液量可减少~ml,这些液体与细胞外液的血浆成分近似,一般用平衡液给予补充。
对于术中失血少于ml者,可给予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液、平衡盐液等补充,补充量约为失血量的3~4倍,患者多可自行代偿,术中失血~ml者,可给予全血或含红细胞的血液制品ml,查红细胞比积(PCV)。最好使红细胞比积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1~3]。
3、术后
术后首先根据患者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长短、术中补液情况等评估患者的体液情况。
对于术中已大量补液的患者,术后很难估计24小时液体总量,可先开ml液体,经多次复查相关指标,如:血常规、血生化和PCV等。待患者体液丢失情况明确以后再开术后24小时总量液体[4]。
在补液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尿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红细胞比积的监测,有条件时可进行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楔压的监测,以随时了解患者的体液情况。
患者术后如果出现精神兴奋或烦躁、血压下降、脉搏加快、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口渴、尿少等,在排除手术区域术后出血的情况下,应考虑患者体液不足,应根据丢失体液的性质补充液体、血浆或全血,迅速恢复血容量。
在快速大量补液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肺听诊,以防发生肺水肿,同时注意补液的滴速。在术后体液治疗中,对曾有休克、继发性肾功能不全及心衰者,普外科大手术后,应注意限制水补充的量及速度。[1]
以下为简明输液速度的计算:
输液量=每分钟滴数x输液所需时间x3。输液时间=输液总量÷每分钟滴数÷3(当1mL=20滴,则常数为3;当1mL=15滴,则常数为4)。
滴系数为10滴/mL(15滴/mL,20滴/mL),则每小时输入的毫升数=滴数/minx6(或x4,x3);
当滴系数为15滴/(1.0士0.1)mL时,每分钟滴数=输液总量(mL)÷(小时数x4);
当滴系数为20滴/(1.0士0.1)mL时,每分钟滴数=输液总量(mL)÷(小时数x3)。
参考文献:
[1]李前进.普外科大手术的体液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19(4):-.
[2]李丹枫,万曦,李文强,等.高渗高涨液对失血性休克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1:.
[3]杨金慵.崔自介主编.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6.
[4]高根五外科病人的流体疗法.现代医药卫生..17(1):38.
End
声明:本文为医会宝编辑部原创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应用。
Hello,艾瑞巴蒂(手动问好)
这是小宝的医学临床实用知识推送
小宝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了
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1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