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夏至草在不同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及现


摘要:夏至草Lagopsissupina是传统中药、藏药和蒙药。从药性理论、功能与主治、配伍与方剂、加工炮制等方面,比较夏至草在中医药、藏医药和蒙医药中的异同,并概括其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夏至草的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及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显著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地区药用资源特色,以其“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或用药知识”“特色诊疗技术和药用资源”“特定疾病的临床治疗优势”为各民族人民的医疗保健和民族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迄今在各民族地区的现代医疗体系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4]。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及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发展史上相互依存、互融与互鉴,并形成了理论互补、品种交叉、使用有别的交叉格局[1-2,5-7]。前期我们对藏医学药用的唇形科[8]、菊科[9]、龙胆科[10]、毛茛科[11]、豆科[12]、玄参科[13]、报春花科[14]、伞形科[15]等植物药材的品种、基原和标准进行了整理,结果表明,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药物交叉使用的现象,主要分成2大类,“同物异用”(指药物来源相同,药用部位或炮制方法相同或不同,而临床应用不同)和“异物同用”(指药物来源或药用部位不同而临床应用相同或类似)[7]。

夏至草Lagopsissupina(Steph)IK.Gal.为唇形科夏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夏枯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实图考)、灯笼棵(江苏植物药材志)、风轮草(陕西中草药)、小益母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假茺蔚、假益母草(江苏)、风车草(河北)等,全国各地广布,野生于低山的水边、路旁旷地,夏至后枯萎是该植物的重要特征[16-18]。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茺蔚”(即益母草的别名)条下,《滇南本草》以“夏枯草”之名记载[18]。“夏至草”之名始见于《陕西中草药》,以全草入药,临床功用与益母草相似,有些地方作为益母草的代用品使用,其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晕等疾病[18]。在藏医和蒙医药学中,夏至草具有消炎和利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和遗尿症等疾病[19-22]。现代研究表明,夏至草植物中主要含有半日花烷型二萜类、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和单萜类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抗炎、心肌保护、抗氧化等作用[23-25]。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各民族对夏至草的性味、主治功效、临床应用及用法用量的认识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从药性理论、功能与主治、配伍与方剂、加工炮制等方面,比较夏至草在中医药、藏医药和蒙医药中的异同,并概括其现代研究与应用,以期为夏至草的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及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1药性理论

李志勇等[4]对中、藏、蒙等13个民族医药学的药性要素组成进行了规范化探讨,并提出“性-效”关系是沟通药物药性与功效的纽带,以药为线寻找不同传统医药体系之间的互融是认识民族药药性本质的可行途径。

1.1中医药

传统中医药学典籍《中药大辞典》[16]和《中华本草》[17]中记载,夏至草全草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滇南本草》:味辛、微苦、性寒,入肝经。《陕西中草药》:味微苦、性平、有小毒。《四川中药志》版:辛、平。

1.2藏医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19]中记载,夏至草的地上部分气微、味淡、微苦、平。

1.3蒙医药

蒙医药学认为夏至草全草味微辛,性寒[26]。

2功能与主治

2.1中医药[16-17]

传统中医药学中夏至草的主要功效为养血活血、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晕、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疮痈、冻疮、牙痛和皮疹瘙痒。《滇南本草》:清肝热、除肝风、暴赤火眼、目珠胀痛、外障可用,止牙齿疼痛、烧洗冻疮。《陕西中草药》: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四川中药志》版:活血祛瘀、清热利尿、解毒,用于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水肿、疮痈、皮肤痒疹。

2.2藏医药

夏至草植物在众多藏药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新修晶珠本草》[20]中为“兴日里嘎博”的主要基原植物,药用部位为花,具有消炎和利尿的功效,主治沙眼、结膜炎、遗尿症;《藏药志》[27]中为“兴托里嘎保”的主要基原植物,药用部位为花和叶,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主治翳障沙眼、结膜炎、遗尿症;《中华本草?藏药卷》[28]中为“兴替那保”的代用品药材,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具有消炎止痛、杀虫的功效,主治翳障、沙眼、结膜炎等眼病,寄生虫引起的胃肠绞痛;《中华藏本草》[29]中为“兴替里嘎博”的基原植物,药用部位为花,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主治沙眼、结膜炎、遗尿症。在《中国民族药辞典》[21]中记载,地上部分用来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遗尿症、肝热、肝风、暴赤火眼、目珠胀痛、牙痛、冻疮;花治沙眼、结膜炎、遗尿;地上部分和种子用来治疗血热症、血热上行引起的目赤肿痛、翳障、虫病;花、叶、茎、果、全草用来治疗眼疾和虫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19]中记载,夏至草的地上部分具有消炎、利尿的功效,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和遗尿症等疾病。

2.3蒙医药

在《中国民族药辞典》[21]和《内蒙古植物志》[22]中夏至草全草做蒙药音译汉文名“查干西莫体格”、“查干-喜田体格”,具有消炎、利尿和退翳的功效[26],用于治疗沙眼、结膜炎和遗尿。

3配伍与方剂

3.1中医药[16-17,30]

夏至草可单用,内服:煎汤,9~12g;或熬膏。或与川刘寄奴、马鞭草等配伍,①用于治疗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夏至草、川刘寄奴、金丝梅、香通各15g,一日一剂,水煎取汁mL分2次服;②水肿、小便不利:夏至草和马鞭草各30g,一日一剂,水煎取汁mL分2次服。值得一提的是,该植物药材外障可用、内障不可用、孕妇慎用。

3.2藏医药

夏至草的地上部分,6~12g,煎服或熬膏[19]。查阅到一项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角结膜炎的藏药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授权号CN,眼用制剂,其组方包括夏至草g、阿氏蒿g、葛缕子g、角茴香80g、藏茴香50g、熊胆粉5g。

3.3蒙医药

目前尚无查阅到关于夏至草在蒙医药学中的配伍使用情况。

4加工炮制

《中华本草》[17]中记载,夏至草全草在夏至前盛花期采收,晒干或鲜用。炮制过程: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晒清水,稍润,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在《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3年版中使用的药用部位是地上部分,而采收、加工和炮制过程与《中华本草》中描述的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19]中记载的是夏至草的地上部分,其描述的炮制过程为除去杂质、残根及老梗,喷淋洗净,沥干,稍闷,切片,干燥;在《中华藏本草》[29]中药用部位—花在5月份采收,阴干处理。

5化学成分

迄今为止,从夏至草植物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0余个单体化合物,包括28个萜类(1~28)、14个黄酮类(29~42)、14个苯乙醇苷类(43~56)及15个其他类结构(57~71)。

5.1萜类

萜类化合物是多个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其分子式的通式为(C5H8)n,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小分子。目前,从夏至草中共报道了28个萜类化合物,包括15个二萜类(1~15)、8个单萜类(16~23)、4个倍半萜类(24~27)和1个三萜类(28)。

5.1.1二萜类屠鹏飞教授课题组[31]从夏至草全草丙酮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了15个半日花烷型二萜类(1~15)化合物,见图1。目前,半日花烷型二萜类主要存在于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中,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抗炎、降血压、强心、抗病毒、抗原生动物、免疫调节、植物毒性等作用[32-33]。

5.1.2单萜类目前,张静等[25,34]从夏至草的全草中分离得到8个单萜类化合物(16~23),见图2。其中,化合物16~18属于非环单萜类,而化合物19~23属于番木鳖酸型单萜(环烯醚萜烷型单萜)脱去一个羧基后的产物。

5.1.3倍半萜和三萜类此外,Zhang等[25]从夏至草的全草中还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类化合物(24~27),而袁久荣等[35]从夏至草的全草中鉴定了1个三萜类化合物(28),见图3。

5.2黄酮类

目前,从夏至草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大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其苷元部分包括简单黄酮类结构(29~35)和黄酮醇类结构(36~42)[36-37],见图4。

5.3苯乙醇苷类

苯乙醇苷类是一种天然酚苷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玄参科、木犀科、车前科、唇形科等高等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38]。张静等[25,34]从夏至草全草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43~53),此外,杨永利等[39]也从夏至草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46、54~56),见图5。此外,该类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糖支链中大部分均连有咖啡酰基或阿魏酰基结构。

5.4其他类

目前,从夏至草植物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和苯乙醇苷类。此外,还含有苯丙素类(57~59)[25,34]、生物碱类(60~62)[37,40]、甾体类(63~65)[35,37,41]、及其他类(66~71)[34-35,41],见图6。

6药理活性

目前,关于夏至草植物药理活性的报道主要是在总提取物层面上,而夏至草生物总碱及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相关药理报道较少,包括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抗炎、心肌保护、抗氧化等作用[23-24]。此外,只有来源于夏至草植物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简单的抗炎细胞实验。

6.1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我国多位学者[42-53]采用右旋糖苷(Dextran)诱导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夏至草提取物和总生物碱具有很好地改善大鼠体内的小肠、胃、肝等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扩张微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血黏度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以上实验结果提示,夏至草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进一步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6.2抗炎作用

多位学者[43,54-55]采用急性微循环障碍大鼠模型,发现夏至草醇提物能显著的降低实验大鼠各脏器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含量,减轻组织细胞的炎症损伤从而起到抗炎作用。此外,二萜类化合物9、11、13和15对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模型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16.2±3.2)、(34.9±4.5)、(14.9±2.1)和(34.0±3.8)μmol/L,其阳性对照药槲皮素的IC50值为(10.0±2.0)μmol/L[31]。

6.3心肌保护作用

刘亚军等[56]通过离体灌流法考察了夏至草提取物对家兔心脏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夏至草提取物能增加家兔离体心脏心肌收缩力,并在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现正相关。张晓云等[57]采用豚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夏至草生物碱对离体豚鼠心室乳头状肌细胞的电生理效应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梁海峰等[58]采用Dextran致大鼠实验性DIC心肌损伤模型,表明夏至草醇提物具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组织细胞的自由基损伤、降低炎症因子NO的生成与释放,降低NO对组织细胞的损伤而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6.4抗氧化作用

我国学者采用大鼠体内器官自由基损伤模型[43,59-60],表明夏至草的醇提取物对模型大鼠体内器官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组织细胞的自由基损伤及抑制NO的产生,降低NO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细胞完整性有关。此外,夏至草的乙醇提取物对4种食用油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其可能与通过延长脂肪氧化的诱导期有关[61]。

6.5抗病毒作用

夏至草的水、95%乙醇、醋酸乙酯提取物对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95%乙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最强[62]。

6.6抗糖尿病作用

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提取物浓度为1.5mg/mL下,夏至草的石油醚、醋酸乙酯和甲醇部位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37.44%、73.08%和52.15%。此外,醋酸乙酯和甲醇部位的IC50值分别为.47和.55μg/mL,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的抑制作用相当(IC50值为.27μg/mL)[63]。

6.7利尿作用

He等[64]发现,夏至草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水通道蛋白(AQP)-1、2和3有关。

6.8抗肿瘤作用

方慧瑾等[65]发现,夏至草乙醇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1.5mg/mL时对人结肠癌HCT-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夏至草植物的提取物具有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抗炎和抗氧化、利尿等作用,与其在传统中医药、藏医药和蒙医药中具有活血化瘀、抗炎和利尿的作用一致。据报道,来源于益母草属中的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强心、免疫调节等作用[33]。此外,来源于夏至草中的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夏至草素具有松弛血管[66-67]、保护心脏[68]、解痉镇痛[69-71]、抑制KCl致大鼠主动脉收缩[67]等作用。因此,对夏至草植物中半日花烷型二萜类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对阐明该药材活血化瘀和抗炎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上认为夏至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生物碱类化合物仅有1篇文献报道(化合物61和62)[40],需要进一步对夏至草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7质量控制

民族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完善、提高与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密切,是临床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民族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对促进民族药现代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72-73]。然而,目前民族药质量标准存在严重缺失、药材基原不清、药效物质基础不明、鉴别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应以民族医理论及临床用药经验为指导,首先应明确药材基原,在此基础上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资源保护、炮制加工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民族药质量标准完善和提高,促进民族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目前,关于夏至草植物药材的质量标准在《中国药典》中尚无收载,在《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19]、《北京市中药炮制规范》[74]和《河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75]中仅有、、等项,但、、、项缺失。李佳[40]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夏至草中水苏碱进行了含量测定。另外,牛迎凤等[76]对夏至草植物中的齐墩果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夏至草中齐墩果酸的含量为0.%。鉴于民族药的药性理论、使用地域、用药特色等多因素,建议建立夏至草植物药材活血化瘀、抗炎和利尿活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和特征性指纹图谱,为夏至草的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药及二次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8结语与展望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瘀血证名,为“活血利水”法的创建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活血利水”法可以分为“活血消肿(化瘀)”和“活血利尿”2类,前者是通过代谢作用减少机体内部多余的水液,而后者是通过尿液将机体内部多余的水液排泄出体外[77-81]。与中医学的观点相似,藏医学和蒙医学对“活血利水”也早有认识和临床应用,如藏医学临床传统常用的泄脉疗法(又称利尿疗法)和放血疗法[82-85],前者使用具有收敛、扩张血管和利尿功能的药物或方剂,将沉于深处的陈旧疾病通过各毛细管运送至尿液,由尿道排出体外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后者在既定部位放出病血与血同行的毒气,包括降低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等达到治疗结膜炎、缺血性脑血管等疾病。蒙医药学中也采用放血疗法或利水、活血利水的药物用来治疗结膜炎、遗尿症、缺血性脑血管等疾病[86-89]。基于上述理论,我们认为传统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和蒙医药学三者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民族医药学的特色。

夏至草在中医典籍[16-17]中以小益母草、夏枯草等之名记载,在临床上应用与益母草(妇科疾病)和夏枯草(清肝明目)有关,提示夏至草本身具有活血化瘀和清肝明目兼而备之的功效与中医“活血利水”理论的本质相吻合。此外,藏医学和蒙医学临床上夏至草用于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和遗尿症等疾病,充分体现藏医学和蒙医学中“活血利水”疗法用于眼科疾病治疗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是否提示夏至草植物中某一类或几类物质同时具有活血化瘀、抗炎和利尿的作用,还是不同成分类型发挥着不同的疗效,还值得深入、系统的药理学和化学成分研究。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为夏至草植物活血化瘀和抗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

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夏至草植物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以及与活血化瘀、抗炎和利尿活性相关的药理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阐明该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扩大该药材的临床使用范围、充分利用该药材的资源及科学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夏至草植物药材活血化瘀、抗炎和利尿活性相关的质量控制指标和特征性指纹图谱,为夏至草的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及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我们提出以下5个问题:(1)夏至草在中医药学中具有养血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晕等疾病,常作为益母草的替代品使用,但二者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值得今后进行深入的研究。(2)夏至草在中医药学中还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疾病,并曾以夏枯草(清肝明目)之名记载,是否提示夏至草还可以用于治疗眼科疾病和遗尿症等,值得今后研究。(3)夏至草在藏医和蒙医药学中,具有抗炎和利尿的作用,用来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和遗尿症等疾病,与该药材在中医药学中主要用于治疗活血化瘀类疾病的物质是否相同,或是还有不同的成分导致不同民族临床使用的差异性,还值得研究。(4)中医学认为,“活血利水”法的内涵包括“活血消肿(化瘀)”和“活血利尿”2个方面,而藏医学和蒙医学对“活血利水”法也早有类似的认识和临床应用。此外,夏至草在临床上应用与益母草(妇科疾病)和夏枯草(清肝明目)有关,提示夏至草本身具有活血化瘀和清肝明目兼而备之的功效与中医“活血利水”理论的本质相吻合。然而,藏医学和蒙医学临床上夏至草用于治疗翳障、沙眼、结膜炎和遗尿症等疾病,也充分体现藏医学和蒙医学中“活血利水”疗法用于眼科疾病治疗的合理性。上述临床应用提示夏至草在中、藏和蒙医药学中发挥药效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是否相同,或是还有不同的成分导致不同民族临床使用中的差异性,还值得深入的研究。(5)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夏至草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改善血液和淋巴微循环障碍、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为该药材活血化瘀和抗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略)

来源:何军伟,杨丽,徐婷婷,钟国跃.夏至草在不同民族医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及现代研究[J].中草药,,51(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al/51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