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特大喜医院耳鼻喉科开展前


51岁的李大姐2月以来一直被反复出现的短暂性眩晕所困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颈椎病”、“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曾在当地住院了两次,用了大量抗眩晕药,扩血管药物,效果均不理想。后转来我院就诊,在耳鼻喉科门诊经过详细问诊及前庭功能检查,确诊为“右侧外半规管耳石症”,经复位治疗后病情立即得到好转,一周后复诊时眼震和眩晕症状消失。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眩晕症状:“一起床就晕”,“睡下去也晕”,“左右翻身会晕”,“躺在床上还好,动一下就天旋地转”,“不敢躺下”,“不敢转头”……患者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脑血管出了问题,医院查了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却很正常,接着就考虑颈椎病可能,但拍片也没有问题,再去内科降压降脂调理一番,回家一躺还是晕!眩晕患者真是饱受折磨。

为什么会“晕”呢?

简单的说“眩晕”其实就是人体的一种“不稳感”,是一种“运动或位置性错觉”!

人体通过几个感觉系统获取必要的信息来维持姿势和身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几个系统天衣无缝的配合,我们才可以自如的站立、行走、躺下、坐起,行动自如。一旦这几个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运动或位置性错觉。三大系统的信息分别来自:视觉、位于内耳的位置觉感受器(前庭)、和来自肌肉及关节感受器的本体感觉。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位于内耳的位置觉感受器传递的位置觉,将信息通过前庭神经传至脑干,再进一步传至大脑皮层和小脑。因此,内耳的位置觉感受器、前庭神经、脑干、小脑、负责位置觉的大脑皮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会引起眩晕症状。

据统计,眩晕的年发病率为5%,也就是说个人这一年里边就有5个发生眩晕的,其中耳石症是第一大疾病群,它几乎占眩晕患者的1/3!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电镜下的耳石

耳石是一种钙结晶体,存在于前庭的球囊上,正常情况下它们不能进入半规管系统,但在头部外伤、内耳炎症,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内耳发生了退化,情况就不一样了。当这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半规管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

正常情况下耳石存在于球囊

耳石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涨,老年人的眩晕中,50%属于耳石症,有一项研究显示,有9%的城市老年人患有未被确诊的耳石症。因此,耳石症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率先引进州内第一套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让眩晕患者第一时间得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眩晕患者诊治效果!

前庭功能检查是借助一定技术方法,通过特定的自发或诱发试验,对前庭系统生理功能进行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旨在明确病变侧别和部位,了解前庭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程度,是临床上眩晕、平衡障碍等疾病诊治和特殊职业人群选拔的必要手段。

前庭功能检查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视频眼震电图检测及冷热实验,为区别中枢性眩晕和外周性眩晕提供客观依据;

2.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主观视觉重力线检测椭圆囊、球囊功能;

3.视频头脉冲可检测三对半规管功能;

4.平衡仪检查评价眩晕或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平衡功能状态和姿势控制能力,以及了解平衡三联(前庭觉、本体觉和视觉)在维持平衡中的作用。

?

前庭功能的检查和评定是诊断各种眩晕病症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必要手段,可以有效协助临床医生诊断眩晕原因,提高广大眩晕患者的诊治效果。前庭功能检查的开展标志着我院眩晕诊治水平再上新台阶!

????更多详情请咨询耳鼻喉科专家门诊

????????(注:以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撰稿:谢玉菊

核稿:田梅

审稿:康厚彬

菊娃娃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90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