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m.39.net/pf/a_4515780.html[A型题]
1.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说明:(1、2同考点)
A.血中凝血因子消耗B.Ⅻ因子被激活
C.血中出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入血E.血中纤溶酶激活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plasmaprotamineparacoagulationtest)又称3P试验,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试验。如果血浆中存在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复合物时,则鱼精蛋白使其解离,释出纤维蛋白单体,后者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物,此为阳性结果。正常情况下,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是阴性的。
凝血酶原时间:该试验是给待测血浆加入富含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的兔脑粉和钙离子,然后观察血浆凝固的时间。由于DIC过程中,凝血因子II、V、VII、X等大量消耗,因而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该试验主要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
凝血酶时间:该试验是给待测血浆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观察血浆凝固时间。主要用于判断凝血后期纤维蛋白形成过程和体内抗凝血系统的强弱。DIC时一方面由于大量纤维蛋白原消耗使纤维蛋白生成减少,另一方面又由于FDP大量产生,抑制了凝血酶活性。因此凝血酶时间延长。
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的确诊试验有:
A.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B.凝血酶原时间
C.纤维蛋白原含量
D.凝血酶时间
E.以上都不是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凝血物质消耗
B.FDP释放增多
C.FDP形成增多
D.纤溶系统激活
E.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课本P大标题+小标题;出血机制:四个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纤溶系统被激活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形成
4.微血管损伤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4、5、6同考点)
A.机械损伤引起溶血
B.抗原抗体反应引起溶血
C.蛇毒作用引起溶血
D.化学毒物引起溶血
E.细菌毒素引起溶血
课本P机械作用引起红细胞破裂→裂体细胞/红细胞碎片
5.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与下列下列哪一种因素无关:
A.DIC时循环中的红细胞流经纤维蛋白细网孔时粘着滞留
B.DIC时红细胞经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裂隙挤出受损伤
C.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
D.DIC患者多处出血引起的贫血
E.DIC时纤维蛋白网中的红细胞受血流冲击而脆性增加
并不是因为大出血而导致的贫血,而是因为红细胞破裂:破裂原因是ABCE。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引起的贫血主要是属于:
A.失血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稀释性贫血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展到休克时,下述哪一种机制是错误的:
A.广泛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
B.Ⅻ因子激活,激肽生成增多使小动脉扩张引起休克
C.DIC引起出血,致循环血量减少,发生休克
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加重微血管扩张,发生休克
E.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课本P休克机制(五点);E属于贫血
1.大量微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回心血量减少
2.广泛出血→血容量减少
3.心肌损伤→心输出量减少
4.FⅦ激活→激肽、补体、纤溶系统激活→分泌物质→血管内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强、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
5.FDP促进→微血管扩张
8.关于抗凝血酶Ⅲ,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是肝脏产生的抗凝物质
B.促进血小板聚集
C.可提高肝素的抗凝效果
D.对凝血酶的灭活有促进作用
E.可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抗凝血酶Ⅲ(AT-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合成,为一种多功能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凝血酶生成,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酶活性的70%。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发生出血时的治疗原则是:
A.立即给止血剂(如维生素K等)
B.立即给抗凝剂(如肝素等)
C.立即给纤溶抑制剂(如6-氨基乙酸等)
D.立即去除病因,恢复凝血和纤溶的平衡(给肝素和新鲜血等)
E.给抗凝血酶Ⅲ
10.严重的组织创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B.红细胞释放磷脂和ADP
C.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D.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E.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胶原暴露
考发病机制课本P
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
11.胎盘早期剥离时,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原因是:
A.因子Ⅻ的激活
B.血小板因子的释放
C.红细胞破坏
D.组织因子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P产科意外(胎盘早期剥离、宫内死胎、羊水栓塞)→DIC原因: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
12.全身Shwartzmen反应的本质是:
A.内毒素注射过量引起中毒性休克
B.内毒素致敏引起过敏性休克
C.内毒素注射引起DIC,发生微血栓、出血和休克
D.内毒素抑制细胞代谢
E.内毒素引起多个器官衰竭
P:全身Shwartzmen反应→第一次注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第二次注射内毒素→DIC
施瓦茨曼(Schwartzman)反应: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于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
13.下列因素中,哪一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液的高凝状态
B.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害
C.大量白细胞崩解
D.组织严重受损
E.大量红细胞破坏释出ADP
要区分引发原因和影响因素:
原因: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组织被破坏、内皮细胞损伤
影响因素: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血液高凝状态、肝功能严重障碍、微循环障碍
14.产科意外时DIC发生率高,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是:
A.纤溶酶原水平低
B.纤维蛋白原含量高
C.肝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能力降低
D.器官微循环障碍
E.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15.Ⅻ因子激活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无关:(同17)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组织凝血活酶入血
C.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D.休克时缺血、缺氧和酸中毒
E.高热
组织凝血活酶是外源性,12因子是内源性。
1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机制与以下哪一项因素无关:
A.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存在
B.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
C.纤溶酶原激活
D.Ⅷ因子相关抗原的作用
E.纤维蛋白原和钙离子的作用
P凝血机制
PS:纤溶酶原是血浆纤维蛋白水解酶无活性的前体。与凝血刚好相反了。
17.Ⅻ因子活化不会带来下列哪一项变化:
A.纤溶酶原激活
B.C5a大量产生
C.组胺大量释放
D.缓激肽生成
E.组织凝血活酶入血与钙离子及因子Ⅷ作用
18.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
A.激活的Ⅻ因子
B.激活的Ⅹ因子
C.血小板因子
D.Ⅴ因子
E.组织因子
内源性凝血:8、9、11、12(4、5、10)
外源性凝血:3、7(4、5、10)
19.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
B.红细胞大量破坏时ADP释放
C.毒蛇咬伤时蛇毒入血
D.组织损伤致组织因子入血
E.局部组织PH降低
20.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主要机制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封闭
B.血小板粘附聚集为微血栓
C.产生大量凝血活酶样物质
D.组织器官的微循环障碍
E.血液的高凝状态
P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放、化疗导致白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促进DIC的发生。
21.胎盘早期剥离时易发生DIC,其机理与以下哪一种因素无关:
A.羊水使Ⅻ因子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反应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反应
C.大量红细胞破坏
D.血小板第3因子的作用
E.妊娠母体处于高凝状态
同11
2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发病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B.组织凝血因子入血
C.凝血酶产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高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E.纤维蛋白降解
23.在DIC继发性纤溶期,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纤溶酶活性增加
B.凝血酶时间延长
C.凝血因子Ⅴ、Ⅵ、Ⅶ、Ⅷ、Ⅸ、Ⅹ减少
D.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
E.血中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存在
24.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A.凝血因子Ⅲ入血
B.红细胞受损
C.凝血因子Ⅴ激活
D.血小板受损
E.凝血因子Ⅻ激活
严重组织损伤(床上、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Ⅲ
25.Ⅻ因子激活后不会引起下列哪一种反应:
A.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维蛋白溶解
B.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
C.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引起微血栓形成
D.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引起微血栓形成
E.激活激肽系统
内源性凝血:8、9、11、12
外源性凝血:3、7
[A型题]
1.CABAD
6.BEBDD
11.DCAEB
16.CEEAC
21.CCEA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