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你了解Dieulafoy病吗哪些人高发,


本文为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Dieulafoy病是少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本病特点是出血部位隐匿,且为动脉性出血,出血急促,出血量大且易反复,常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近年来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及内窥镜技术的进步,对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一句话了解Dieulafoy病

Dieulafoy病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少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

经典临床表现

Dieulafoy病的典型表现为——突发的、无先兆的、致命性的消化道大出血,并很快出现出血性休克(多数Dieulafoy病大出血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状态)。

一经输血恢复血压后易再出血,大出血可呈周期性,如果处理不当,出血可导致死亡。

高危人群「画像」

Dieulafoy病可见于各年龄阶段,但好发于中老年人,40~60岁尤多。我国Dieulafoy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男性更高发(男女比为6.6:1)。

危险因素:

?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这些以血管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相关疾病;

?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华法林造成的黏膜损伤;

?老龄等其他理化因素。

如何诊断Dieulafoy病?1首选检查:胃镜

胃镜检查为本病首选的诊断方法,其对活动性或近期出血病变的诊断率较高。

内窥镜下诊断标准:

(1)喷射状出血或渗血或有新鲜血凝块,出血来自于小于3mm的小的表浅黏膜缺损处,而周围黏膜正常;

(2)小的表浅黏膜缺损,无一般溃疡的凹陷,表面可见突出的血管,而周围黏膜正常,无论有无活动性出血。

注意事项:

?胃粘膜下恒径动脉主要来源于胃左动脉的小弯侧,80%的出血灶位于贲门下方6cm内的胃体后、前壁近小弯侧胃壁;其次是十二指肠,再次是结肠。

故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贲门下6cm内局灶性粘膜糜烂、缺损或病灶中央有搏动性出血,或可见病灶中央的凝血块。

?急诊胃镜检查时,胃腔内常积血较多,病灶暴露不清,造成误诊。

因此,胃镜检查前可放置较粗的胃管,反复用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或吸出胃内积血,适当充气,使皱襞展平,便于发现病灶(图1~3)。

图1胃底Dieulafoy病,病变表面有凹陷,出血已经停止。图2胃底Dieulafoy病,病变表面有少许白苔,周边有新鲜渗血。图3贲门胃底侧Dieulafoy病,病变处见血管残根和血凝块。2胃肠血管造影

它对本病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必须是在活动性出血时,且出血速度大于0.5ml/min。

该检查除了发现出血部位外,还可发现血管畸形的征象。其准确率为20%~30%。

通过血管造影发现出血部位后,还可以在造影选择条件下用钢丝圈、明胶海绵栓塞出血血管进行治疗。

Dieulafoy病的治疗

随着内窥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窥镜治疗已成为Dieulafoy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内镜下治疗方式包括:喷洒止血药、肾上腺素局部注射、硬化剂注射、理化疗法、套扎及钛夹等。近来报道钛夹治疗止血效果明显,创伤小。

但内镜下治疗有再出血可能,发生率为10%。再出血后可再行内镜下治疗。

该病的30天死亡率为13%,死亡原因主要是致命性大出血。

真实病例一览

患者男,68岁,近期于外院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

患者出现呕血、黑便,伴随心动过速,轻度低血压和急性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9gm/dL,基线值为11.5gm/dL)。

在复苏后,患者接受了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医生在胃底和胃体发现大量血块,未发现食管静脉曲张或十二指肠病变。

为了处理可能存在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被转至本院。

复查EGD,可见近胃底部有一个大的、突起的血管,无活动性出血,基底处无溃疡,符合胃Dieulafoy病变(图4)。

图4

考虑到接触很可能触发再出血,医生决定对该患者使用了OTSC(图5,见下)。

图5

2天后该患者成功患者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状态稳定,无复发性出血。

Dieulafoy病,你学会了吗?

参考文献:

[1]MemonJ,RustagiT,GastricDieulafoysLesion,ClinicalGastroenterology

andHepatology(),doi: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73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