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22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一、肝素

(一)药理作用

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

(二)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的形成和扩大,也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形成。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DIC。这是肝素的主要适应证。注意应早期应用,可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3.体外抗凝

二、香豆素类抗凝药

(一)药理作用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II、VII、IX、X活化必需的辅助因子,具有拮抗维生素K作用的药物为香豆素类抗凝药。

香豆素类抗凝药可抑制维生素K在肝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保泰松等使血浆中游离香豆素类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强。降低维生素K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或各种病理状态导致胆汁减少均可增强香豆素类的作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的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生成,增强香豆素类的作用。肝病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也可增强其作用。

肝药酶诱导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能加速香豆素类的代谢,降低其抗凝作用。

三、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

(一)药理作用

低剂量阿司匹林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持续5~7天。对胶原、ADP、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二)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小剂量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梗死等,作为溶栓疗法的辅助抗栓治疗,能减少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的危险,也可使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降低。

四、抗血小板药-双嘧达莫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对胶原、ADP、肾上腺素及低浓度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体内外均可抗血栓,还可延长已缩短的血小板生存时间。

(二)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防止血小板血栓形成。还可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变过程。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刺激以及由于血管扩张引起的血压下降、头痛、眩晕、潮红、晕厥等。少数心绞痛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窃血”现象。诱发心绞痛发作,应慎用。

五、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

链激酶(SK)可间接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迅速水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溶解血栓。

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注射治疗动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急性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冠脉注射可使阻塞冠脉再通,恢复血流灌注,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

不良反应为引起出血,注射局部可出现血肿。严重出血可注射抗纤溶药对抗。因具抗原性,链激酶可致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

六、促凝血药-维生素K

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基本结构为甲萘醌。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为维生素K1,由腐败鱼粉所得及肠道细菌产生者为维生素K2,二者均为脂溶性,需胆汁协助吸收。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为人工合成品,二者均为水溶性,不需胆汁协助吸收。

(一)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早产儿、新生儿出血等患者及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凝血酶原过低而引起的出血者,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

(二)不良反应

维生素K毒性低。静脉注射维生素K1速度过快时,可产生面部潮红、出汗、血压下降,甚至发生虚脱,一般以肌内注射为宜。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常致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等,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对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特异质者也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七、抗贫血药-铁剂

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缺铁性贫血(由铁缺乏所致)、巨幼细胞贫血(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

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系统、电子传递链主要的复合物,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铁缺乏时可导致贫血。

治疗失血过多或需铁增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对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所引起的贫血,用药后一般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数于治疗后10~14天达高峰,血红蛋白每日可增加0.1%~0.3%,4~8周接近正常。为使体内铁贮存恢复正常,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尚需减半量继续服药2~3个月。

八、抗贫血药-叶酸

(一)药理作用

叶酸进入体内后,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四氢叶酸,后者能与一碳单位结合成四氢叶酸类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参与体内多种生化代谢,包括:①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②从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MP)合成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MP);③促进某些氨基酸的互变。

当叶酸缺乏时,上述代谢障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dTMP合成受阻,导致DNA合成障碍,细胞有丝分裂减少。由于对RNA和蛋白质合成影响较少,使血细胞RNA/DNA比率增高,出现巨幼细胞贫血,消化道上皮增殖受抑制,出现舌炎、腹泻。

(二)临床应用

叶酸用于治疗各种巨幼细胞贫血。由于营养不良或婴儿期、妊娠期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所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治疗时以叶酸为主,辅以维生素B12,效果良好。

叶酸对抗药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等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受抑制,四氢叶酸生成障碍,故需用四氢叶酸制剂亚叶酸钙治疗。此外,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叶酸仅能纠正异常血象,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故治疗时应以注射维生素B12为主,叶酸为辅。对缺铁性贫血无效。

九、抗贫血药-维生素B12

(一)药理作用

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

(二)临床应用

维生素B12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需注射使用,辅以叶酸;亦与叶酸合用治疗各种巨幼细胞贫血。也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等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十、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

大量失血或大面积烧伤可使血容量降低,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迅速扩充血容量是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疗法。

(一)药理作用

右旋糖酐分子量较大,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随分子量减少而逐渐降低。低、小分子量右旋糖酐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集聚及纤维蛋白聚合,降低血液黏滞性,并对凝血因子II有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右旋糖酐具渗透性利尿作用,以分子量小者更为明显。

(二)临床应用

各类右旋糖酐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创伤和烧伤性休克。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佳,用于中毒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可防止休克后期DIC。也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栓形成、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和视网膜动静脉血栓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67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