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1963.html作者
王宇鹏
单位
医院检验三科
前言
ALT和AST是肝功能的重要项目,临床上常用速率法进行检测。全自动生化仪的高精密性和光栅的应用,很好地保证了速率法的准确性。
但肝脏、心脏等器官出现严重损伤时,相关酶大量释放入血,浓度常常出现数百甚至上千倍地升高,也导致检测过程中出现底物耗尽,从而出现错误的检测结果[1]。如未引起重视,有可能延误临床诊治,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并处理此类问题,是我们检验人员的一项重要技能。近日我在工作中就发现一个这样的案例,记录下来与各位同道分享,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案例经过
结束了连续几日高强度的工作,今天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一天休息。刚吃过早饭,同事的电话就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你昨天发的一份生化报告,其ALT和AST结果和今天早上的差别很大,你最好来核查一下。”
放下电话,我仔细追忆着昨日的生化报告,都是按标准流程所发,也并未遇到机器异常报警,心中疑惑万分,我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科室。
来到科室,我翻出了那份报告。
患者男,68岁,患有肝硬化,因右上胸壁痛、腹部胀痛,1月24日下午于急诊科就诊。入院时的生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ALT和AST分别是20.2U/L和37.4U/L。除心肌酶和血糖稍高之外,其余并无明显异常,复查血糖后发出报告。次日清晨患者再查生化,结果出现巨大变化:ALTU/L,ASTU/L,短短一夜之间,差距竟然达到数百倍!
案例分析
我瞬间心头一紧,难道昨天的结果真的有问题?按捺住内心的忐忑,我仔细核对了昨天的生化质控和试剂的有效期,ALT和AST的质控最近一个月一直在控,试剂批号也未更换,患者信息也完全一致,致电急诊科,他们也确定了两份标本是同一个患者的。
难道是底物耗尽导致的反应曲线异常?我又调出昨天该标本的反应曲线查看,曲线如下:
ALT和AST的测算是仪器在nm处连续监测NADH的吸光度的变化,下降的速率与标本中ALT和AST的活力呈正比[2]。
我科用的生化仪,从0点加入标本开始计算,0-1点在反应体系中加入R1试剂,第10点加入R2开始搅拌,选择17至27点的稳定反应阶段测定吸光度的下降速率。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7点至27点,吸光度的变化不大,20.2U/L的结果应当是准确无疑的。为了保险起见,我继续找出昨天的标本,与灭菌注射用水按1:9比例稀释后,与原标本同时上机复检ALT和AST,同时复检总蛋白、白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几个比较稳定的项目作为参照。
复查结果与前次基本无差异,甚至10倍稀释后的结果换算过来的差异也不大,其他三项结果也基本相同。
至此证明,我昨日所发的生化结果是可信的。
但是关于结果巨大差异的疑问却并没有消除。苦思冥想,难道是同事早上做的结果有问题吗?我又找出了该份标本,按上述方法继续复查。结果如下图。
原倍为负值,10倍稀释后也仍旧报警。看来标本浓度的确高。
10倍稀释后的ALT和AST反应曲线也显示,在第10点加入R2试剂后,吸光度迅速下降,还没到等到17点开始,反应就已经结束,吸光度不再变化,这说明体系中的底物已经耗尽。
至此证明,同事的结果也没有问题!
那为什么同一个患者的ALT和AST能在短短10余个小时内出现数百倍的变化?我再次回到报告界面,努力寻找着蛛丝马迹。
突然发现,第二次结果不光是ALT和AST的问题,该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也下降了20%!而肾功能和心肌酶结果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电解质也出现变化。
同时我又调出了该患者的血常规结果,发现血红蛋白竟然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