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病理生理学重点应激休克


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20.html

第七章应激

第一节概述★基本知识1.应激的概念: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2.应激原的概念: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3.应激原的分类:(1)外环境物质的因素。(2)机体的内在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4.心理应激的分类(1)良性应激。(2)劣性应激。5.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定义: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该表现为应激的负性结果。★基本技能全身适应性综合征各分期的特点(1)警觉期:机体防御机制加速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抵抗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3)衰竭期: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下降,出现病理性应激表现。※只有少数情况才进入第三期★综合评判应激对健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动员机体的非特异适应系统,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过度应激则导致躯体、心理障碍,产生疾病。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基本知识1.热休克蛋白(HSP)的定义:细胞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重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2.急性期反应蛋白(AP)的概念: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应激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增高,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反应期蛋白。★基本理论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可分为三个部分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由于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蓝斑)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组成。应激时的基本效应:①中枢效应:警觉;②外周效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由于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组成。应激时的基本效应:①中枢效应:CRH和ACTH释放;②外周效应:GC分泌增多。(3)其他:如β-内啡肽↑、胰岛素↓、高血糖素↑、ADH↑。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1)产生热休克蛋白(HSP)。(2)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AP)。※有利于机体进行防御。3.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免疫系统的变化: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抑制或紊乱。(3)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心血管防御反应;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坏死。机制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4)消化系统的变化:出现应激性溃疡。(5)血液系统的变化:血细胞增多。(6)泌尿系统的变化:急性肾功能衰竭。※此时机体处于紧张状态,调动全身之力以应对外界的刺激。★基本技能热休克蛋白(HSP)的特点(1)多种应激原都可以诱导其产生。(2)HSP合成没有器官特异性。(3)进化保守。★综合评判1.GC分泌增多对机体的作用(1)有利影响: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升高血糖;抑制盐性介质;稳定溶酶体膜;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2)GC维持增加对机体有不利影响:使机体免疫力下降。2.HSP的基本功能:作为分子伴侣细胞蛋白自稳。3.HSP的作用(1)提高细胞的耐热能力。(2)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等应激原的抵抗力。4.AP的生物学功能:快速启动的机体防御机制。(1)抑制蛋白酶。(2)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3)抗感染、抗损伤。(4)结合、运输功能。5.AP的主要来源、肝细胞合成。第三节应激与疾病★基本知识1.应激性疾病的概念: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2.应激相关疾病的概念:应激作为主要原因和诱因的疾病,如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3.应激相关的疾病分类:应激诱发或加剧的躯体疾病;应激诱发的心理、精神障碍。★基本理论1.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胃黏膜缺血是基本条件,H+向黏膜内反向弥散是其必要条件,其他都是次要因素。2.应激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GC持续增高引起代谢改变;遗传易患性的激活。★基本技能1.应激性溃疡的病变特点:急性溃疡;多发;浅表;愈合快。2.应激所致免疫功能障碍的主要自身免疫病和免疫抑制。3.应激所致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4.应激心理反应包括认知功能改变、情绪反应、相关的社会行为反应。

第八章休克第一节病因与分类★基本知识1.休克的概念: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全身性的危重病理过程。2.休克的分类(1)按病因可分为七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2)按休克的起始话件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基本理论休克的病因:①失血与失液;②烧伤;③创伤;④感染;⑤过敏;⑥急性心力衰竭;⑦强烈的神经刺激。※提示:一个神经过敏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灵创伤,即使感冒发烧之类的小事,也会使他血液奔腾。第二节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基本知识休克的分期(1)缺血性缺氧期(代偿期)(2)淤血性缺氧期(可逆性代偿期)(3)难治期(不可逆期)★基本理论1.代偿期微循环变化机制(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阻力血管痉挛(β受体),容量血管收缩(α受体),动-静脉短路开放(β受体)→真毛细血管网灌流↓。(2)其他体液因子的作用:ATⅡ、ADH、TXA2、ET、MDF、LTs等促使血管收缩。2.微循环淤血机制(1)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不同血管耐受性不同)→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血管松弛;容量血管对儿茶酚胺保持反应→收缩。(2)代谢产物(组胺、NO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3)内毒素→血管扩张。(4)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白细胞黏着、血细胞压积↑。3.微循环衰竭机制(1)DIC(2)微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微血管麻痹。★基本技能1.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为少灌少流,灌流,微循环缺血。2.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为灌而少流,灌流,微循环淤滞。3.休克难治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为不灌不流,淤血加重,DIC形成。★综合评判1.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意义(1)“自身输血”。(2)“自身输液”。(3)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4)心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外周阻力↑→维持血压。2.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后果:微循环淤血造成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心排血量和血压↓,出现恶性循环。血浆外渗加重恶性循环。3.休克难治期微循环变化的后果:多器官功能衰竭;DIC;SIRS。★实际应用1.代偿期的临床表现(1)外周血管收缩:(皮肤)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腹腔)鸟量↓(功能性肾衰),肛温↓。(2)汗腺分泌增加:出汗。(3)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兴奋:烦躁不安,意识尚清楚。(4)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脉搏细速,血压↓或正常,脉压↓。2.淤血性缺氧期的临床表现(1)血压:进行性下降。(2)脑缺血→神志淡漠转入昏迷。(3)心搏无力,心音低钝。(4)肾淤血→少尿、无尿。(5)皮肤发绀,花斑,静脉塌陷。3.休克难治期的临床表现:休克期表现进一步加重;DIC;各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第三节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基本知识1.休克申的概念:各型休克患者发生的急性审功能衰竭,称肾休克。2.休克肺的概念:严重休克病人晚期,脉搏血量和尿量平稳之后,发生的急性呼吸衰竭,属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之一。休克肺的病理变化是肺水肿、出血、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血栓形成和肺不张。3.休克肾的分型:功能性肾衰(肾前性肾衰)和器质性肾衰(急性肾小管坏死)★基本理论1.休克肺发生的机制:休克动因通过补体-白细胞-氧自由基损伤呼吸膜。2.心功能障碍的机制(1)BP↓→冠脉血流量↓→心肌缺血缺氧。(2)酸中毒、高钾血症→心肌收缩性↓。(3)MDF→心肌收缩性↓(4)心肌内DIC→心肌损害。(5)细菌毒素→心功能抑制。★基本技能1.休克细胞的变化(1)细胞等代谢障碍:糖酵解↑、ATP生成↓、细胞水肿和高钾血症、局部酸中毒。(2)细胞损害: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损伤致ATP↓、溶酶体膜破裂。(3)细胞凋亡。2.休克时出现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1)急性肾功能衰竭。(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3)心功能衰竭。(4)消化道和肝功能障碍。(5)脑功能障碍。(6)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SOF)第四节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实际应用休克的治疗原则1.病因学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2.发病学治疗(1)纠正酸中毒。(2)扩充血容量:“需多少补多少”(3)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充分补充血容量基础上,可使用扩血管药物;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首选缩血管药物。(4)防治细胞损伤。(5)体液因子拮抗剂的使用。(6)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46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