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白癜风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70023.html第三章麻醉期间病人监测与输液
第一节麻醉期间病人监测
一循环监测
1脉搏监测:手指触桡A,股A,颈A,颞浅A。
2间接动脉压监测:(1)血压计+听诊器(2)电子血压计:方便,但不准确休克时测不出。(3)多普勒超声测压计:用于婴幼儿。
3直接动脉压监测:穿刺将导管置入周围动脉,接上换能器即可测血压,结果准确,可显示瞬时血压变化。但有创,会发生动脉栓塞。主要用于心血管手术,需控制性降压的手术,如:嗜铬细胞瘤手术。或危重病人。常用的周围动脉:左桡,足背,股,肱,腋动脉
4CVP监测:CVP:是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即将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或右心房压力,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不能反映左心功能,5-12cmH2O)常用的静脉:颈内,锁骨下,股,颈外,大隐静脉。
5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方法是将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经颈内静脉置入右心房后,在导管尖端套囊内充气,导管随血流漂浮前进,经右心室,肺动脉,直接嵌入肺动脉的小分支,此处测压即PCWP。反映左室前负荷。
6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肌缺血。但不能反映心排和血动。
二呼吸监测
1通气量监测:用肺量计或呼吸监测仪监测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
2呼气末CO2分压监测:基本反映PaCO2。
3无创性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方便,与脉搏同时测。
4动脉血气分析:血气分析仪直接测定PaO2和PaCO2。
三其它监测
1尿量监测:留置导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直接反映肾灌注量。
2体温监测:用于全身降温和体外循环下手术,小儿麻醉,危重病人麻醉。
常用中心体温测温部位:鼻咽部(脑温),食管(心脏温),直肠膀胱。
3神经肌肉阻滞监测
4特殊监测:(1)颅脑手术测颅内压。(2)糖尿病和胰岛细胞瘤病人监测血糖。(3)体外循环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清钾。
第二节麻醉期间的输血输液
一、目的及意义
(一)输液的目的:1、维持和供应机体生理所需水、电解质以及能量;2、补充丢失、转移或隔离的细胞外液;3、纠正低血容量和电解质、酸碱失衡;4、维持血管壁张力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等。
(二)输血的目的:1、纠正贫血及血容量的丢失;2、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3、改善微循环;4、补充血液的胶体成分、凝血因子;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
(三)使用血浆代用品的目的: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血液黏滞度和改善组织灌注为主。
(四)输血液代用品的目的:血液代用品具有一定携氧能力,可在血荒是临时替代血液。
(五)输血输液的意义:维持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护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二、血液正常值与每日最少需要量
(一)血液:血容量:75-80ml/Kg。血细胞压积:40-50%。
(二)血液生化:Na+-mEq/L。K+3.5-5.5mEq/L。
(三)正常成人每日需要量:1、水-ml。2、钠77-mEq(氯化钠4.5-6g)。3、钾52-78mEq(氯化钾4-6g)。4、热量25卡/Kg(卧床)。
三、常用输液输血制品及其主要用途
(一)液体(晶体、胶体)
1、晶体液:(1)生理盐液(2)林格氏液(3)乳酸林格液(4)碳酸氢钠(5)氯化钾(6)钙制剂(7)镁制剂(8)葡萄糖液(9)高张液体
2、血液制品:(1)全血(2)浓缩血球(3)浓缩血小板(4)新鲜冰冻血浆(5)血浆凝血因子制品(7)白细胞制品如浓缩粒细胞。(8)自体输血
3、胶体液或血浆代用品4、血液代用品
四、输血的进展
(一)限制输血适应症,尽可能实现无输血手术,这不仅可避免输血的并发症,也是近年来推广开展微创手术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二)提倡成分输血,有针对性的补充,减少并发症,更有效的利用血液制品。
(三)提倡使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不仅可减少免疫性并发症,还可减轻对受体免疫系统的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以及组织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四)提倡自体输血(及血液稀释),以及自体血液回收。
(五)如无明确指征,即使大量输血后,也不提倡常规使用钙剂和碳酸氢钠。
(六)血液中不应随意添加药物。
五、麻醉手术中输液输血的基本原则、适应症、注意事项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纠正紊乱或失常,维持平衡,注意避免新的(医源性)紊乱。
(二)适应症:维持生理需要;各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低容量血症或休克;贫血、凝血机能异常、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等。
(三)注意事项:合理选择输入种类及方式;掌握好输入的速率、容量和时机;注意查对、过滤及无菌操作;血液制品中不应加入任何药物;密切观察和监测。
(四)方法:1、按输入途径可分为(1)静脉,最常用;(2)动脉,可用于快速扩容(需加压),如CPB;(3)腹腔内,较少用;(4)骨髓内,可用于无法建立静脉通道的紧急情况时。2、按方式或手段又可分为(1)常压输入;(2)加压输入,可提高输入速率;(3)点滴输入;和(4)泵注,可控性强,输入可靠而安全。特别适用于小儿及需精确输入的病人,以及液体作为特殊药物载体时。
六、失液、失血以及补充量的评估
(一)失液、失血的评估:
1、体液丢失的因素:(1)胃肠道丢失如:呕吐、腹泻、胃肠道瘘及胃肠引流等。(2)肾丢失如利尿、慢性肾功衰竭、肾上腺功能不足等。(3)皮肤丢失如烧伤、发汗、蒸发。(4)第三间隙丢失(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如胸水、腹水、胃肠道积液及间质水肿。(5)呼吸道蒸发。(6)外伤及手术创面的丢失。(7)禁食。
2、术前及术中的失血:包括体外及体内丢失如创伤和手术。(1)术中失血量(ml)=吸引器中的血量+纱布计数法或称重法所得失血量。(2)最大允许失血量(MABL)(ml)=体重(Kg)×70(ml)×(术前Ht-允许Ht’)÷术前Ht。
3、与麻醉作用有关的相对低血容量血症。
(二)丢失或欠缺量的补充:一般情况下,补液速率为:成人1.5ml/Kg/h;儿童3ml/Kg/h;婴儿6ml/Kg/h。
1、体液丢失可用晶体液补充,伴有蛋白质丢失的,可补充血浆、血浆代用品或白蛋白。
2、第三间隙丢失的补充可按以下方法计算:(1)轻度创伤:4ml/Kg/h;(2)中度创伤:6ml/Kg/h;(3)重度创伤:8ml/Kg/h。
3、与麻醉作用有关的相对低血容量血症,可采用晶体液作预防性扩容。
4、创面丢失的水分,可按0.8-1.2ml/Kg/h,用晶体液予以补充。
5、术中失血如血容量(WT×75)的20%,或Ht不小于30%,或不超过最大允许失血量,可用晶体液(1:3)或代血浆予以补充。否则,应输血。对于婴幼儿,应失1ml补1ml。
七、输液输血期间的观察与监测
应密切观察输入情况,如通道是否畅通,速度是否适当,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应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进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血液、CVP或PCWP、动脉血气等。其目的在于及早发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以及指导输血、输液治疗。
八、自体输血的意义及自体血采集和回收的方法
(一)意义:节约血源;有效避免输入异体血或血制品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对属于Jehovah’switness的病人,因其常拒绝输血,甚至血液制品。因此,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常常是其术中输血的唯一来源。此外,自体血采集后的血液稀释可降低血液粘滞度,加快血液流动,改善组织灌注。
(二)适应症:1、病人属少见、罕见血型;2、红细胞增多症;3、严重内出血;4、病人属于Jehovah’switness;5、Hb浓度应在g/L以上。贫血、体弱、衰竭、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病人应属禁忌症。
(三)自体血采集的方法:1、术前多次采集,一次/5-7天,-ml/次,可采集3-5次。2、麻醉后手术前采集,-ml。3、术中采集,如CPB开始前,-1ml。
(四)血液回收的方法:利用专门的血液回收装置(Cellsaver)将体腔内出血、CPB后的机血以及术野大量失血回收、洗涤、离心后回输。
(五)血液稀释:采集自体血前或同时,须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或/和胶体液,以补充血液丢失造成的容量不足。采血与补液的比例约为1ml∶1-3ml。
九、输液输血并发症及其防治
(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枸橼酸中毒及低钙血症;2、高钾血症;3、代谢性酸、碱中毒;等。
(二)体液负荷过重及低渗血症:输入过多水分所致。
(三)凝血机能降低:1、稀释性;2、低钙;3、低体温;4、输入过量代血浆。
(四)免疫性并发症(或输血反应):1、红细胞不合及溶血反应;2、白细胞不合:(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肺部浸润;(3)器官移植后增强排斥反应;3、血小板不合及输血后紫癜;4、血浆相关性:(1)荨麻疹;(2)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五)免疫功能抑制:输血的这一作用有利于器官移植的病人,但对肿瘤病人可能不利。
(六)Hb氧离解曲线左移:2,3-DPG↓。
(七)传染及感染性并发症:1、输血后肝炎;2、HIV感染;(AIDS)3、梅毒;4、疟疾;5、病原菌污染血、液引起的败血症;6、其它: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I);巨细胞病毒(CMV);等。
(八)低体温:大量、快速输入冷的血、液,可导致体温下降,特别是在寒冷季节,严重时可导致心跳骤停,加温可防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