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病例1:去年门诊认识一个患肝癌的男性,因腹水、腹部肿大而就诊。首诊医生建议通过介入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却因为病急乱投医,选择了医院,听信医生的“劝说”,在医院里察了3个月,耽误了系统治疗的时机,最终病情恶化,回天乏术。其实,在得知自己患癌后,慌张是无法避免的,在情绪稳定后,努力保持平静,然后医院开始进行治疗,而不应该轻信网络的介绍以及民间的偏方。
一旦确诊了病情后,医生会提出解决方案,对此,患者及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的措施、效果有疑惑感或者顾虑,可以询问医生,通常这类病情,医生会给予详细的解释。不过,一旦确定了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就要积极配合,不要半途而废,文中的男子,便是因为犹豫不决,轻信庸医的建议,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一段话。这段话时时在养生君脑海中回档,许多医生将它视之为行医的准则。尽管癌症是一类慢性病,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好治,甚至十分棘手,医生常无能为力。这种情况,肿瘤科医生更是经常遇到。其实,其他各科医生也会不时碰到。因为作为人类应对健康问题和疾病痛苦所发展起来的一类技术手段,无论如何,在现实的应对疾病痛苦等生命难题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和不足。
对于这种尴尬境地,作为医生,可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加大心理安慰的力度,特别是病情复杂的情况,想方设法给予安慰。因为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同样是医学职业赋予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情绪波动大的病人,不仅仅需要医生的心理安慰,还需要动员患者的家属,医患配合,努力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多介绍治愈效果良好的病例,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励。
年曾亲遇一个病例2: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太晚了,这种情况多数只有2个月的寿命了,治疗没有多大意义,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就拂手示意他们退下。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清热解毒及扶正祛邪,患者有质量地活了整整1年半,后因意外刺激,盛怒之后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失血性休克。
事后想,也许这位专家什么也没说错,从统计资料证实,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缺失是在3个月以内。中年男子能够超过平均生存期,生存达18个月的原因在于,最后的这段时间,患者从最开始的沮丧,到逐步接受事实,努力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晚期癌症出现的病情变化,积极与主治医生交流,而他的妻子,从啼哭不止,开始逐步收起负面的情绪,陪着丈夫参加各种癌症康复交流会。学习如何合理的日常锻炼,搭配规律而精细的饮食,结合适当的药物治疗。夫妻俩从确诊时的抱头痛哭,到康复期间的相互鼓励,一步步努力康复。数据是死的,是统计出来的,但人是灵活的,每一个患者发病都是独特的,在治疗过程都是单一的个体,治病应该因人而异。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zn/1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