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以女孩多见。
女孩发生特发性性早熟约为男孩的9倍,而男孩性早熟以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肿瘤)的发育率较高,中枢性早熟的临床特征是提前出现的性征发育与正常青春期发育程序相似,但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家里灯天亮,孩子性早熟?
这种说法听上去好似天方夜谭,却已被医学专家所证实:光照过度是儿童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之一,医院接诊了一名四岁的性早熟女孩,她就是因为从小到大夜晚睡觉时都开着灯此外,长时间的电视、电脑显示屏光也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专家介绍,褪黑激素能抑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可以防止性早熟。
当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
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性早熟。
儿童性早熟有什么表现
男女孩是不一样的。
女孩子第一出现的常常是乳房发育,乳房发育之后才开始出现其它性征,性发育整个过程基本上和正常的青春发育过程相似的,也是乳房先开始大,家长很容易看到,有的时候胖小孩不容易看到。
男孩子相对比较隐蔽。
为什么?男孩子第二特征变化是第一个表现,因为在隐私部位,家长经常看不见的,常常是等到他声音变了才发现。
有的小孩告诉家长,或者是家长无意中看到,比如说青春发育期有的男孩也有乳房发育现象,看到这孩子胸部,家长才注意到这孩子是不是发育了。
所以,小孩子在未到青春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等孩子声音变了再去看医生就晚了。
在性发育的过程中,男孩和女孩皆是有关身高和体重过快的增长和骨骼成熟加速。
由于骨骼的过快增长可使骨骺融合较早,早期身高虽较同龄儿童高,但成年后身高反而较矮小。
在青春期成熟后患儿除身高矮于一般群体外,其余均正常。
外周性性早熟的性发育过程与上述规律迥异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女孩多见于男孩(3~4:1),按其性质分2类型:
1)真性性早熟(CPP)又称
具有与正常青春发育类同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发动、成熟的程序性过程,直至生殖系成熟;即由下丘脑提前分泌和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活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性腺发育分泌性激素,从而使内、外生殖器发育和第二性征呈现。
患儿除表现与性别相一致的第二性征(乳房发育、外生殖器发育、出现体毛、喉结等变化),同时有长加速、骨龄增加和具备有生育能力。
2)假性性早熟,又称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未成熟,缘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性甾体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故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不具有完整性发育程序性过程。
并且再按第二性征特征分类:出现的第二性征与患儿原性别相同时称为同性性早熟,与原性别相反时称为异性性早熟。
所谓异性性早熟就以男性乳房发育、女性阴蒂肥大为特征。
这时家长就会想了解导致性早熟的原因,
真性性早熟的病因有以下4点:
1)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由外周性性早熟转化而来。
3)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CPP,ICPP)。
4)不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是CPP的特殊类型,指患儿有第二性征的早现
其控制机制也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发动,但它的性征发育呈自限性;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若发生于2岁内女孩,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性腺轴处于生理性活跃状态,又称为“小青春期”。
女孩以ICPP为多,占CPP的80%-90%以上;而男孩则相反,80%以上是器质性的。
如果孩子不幸确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依赖性性早熟,家长面临的就是是否需要治疗,是否用药,药物的副作用,用多久等问题。
首先,即使确诊的患儿,也不一定需要治疗。
治疗目标为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防止或缓释患儿或家长因性早熟所致的相关的社会或心理问题(如早初潮);改善因骨龄提前而减损的成年身高也是重要的目标。
男孩性早熟应注意睾丸的大小,若睾丸3ml,提示中枢性性早熟,如睾丸未增大,但男性化进行性发展,则提示外周性性早熟,其雄性激素可能来自肾上腺。
颅内肿瘤所致者在病程中仅有性早熟表现,后期始见于颅压增高、视野缺损等定位征象,需加以警惕。
也许您已经看完了以上内容,发现和家中孩子都不相符。但仍希望知道怎样去避免此等疾病的发生。
首先,大部分疾病的发生都和遗传因素相关,然后是环境的影响,再到饮食问题。
尽量少吃补品,如儿童长期服用含有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或动物初乳等的制剂,也可引起假性性早熟。
彻底清洗和浸泡蔬菜水果,去除残留的植物表面的农药。
加强体格锻炼,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均衡膳食,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最后,每年进行生长发育监测,注意身高增长的情况,主动检查孩子的生殖器发育情况,不要羞于启齿,不好意思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还是那句话,多注意观察孩子,不然等肉眼可见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获取更多育儿资讯,关爱孩子身心健康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