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一道生死线


一、什么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postpartumhemorrhage,PPH)指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ml,剖宫产时超过ml。晚期产后出血(latepostpartumhemorrhage)是指分娩结束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

产后出血是最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之一,可在高达6%的产妇中发生,导致了全世界20-50%的严重孕产妇疾病和四分之一的孕产妇死亡。随着近年来二胎政策的开放,我国妇幼卫生健康报显示:年全国高龄(≥35岁)的孕产妇比例升至前所未有的17.13%,经产妇比例高达84.07%(其中既往有剖宫产史的高龄孕产妇比例达44.69%),年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占53.9%,产后出血仍是首要原因。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

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在胎盘娩出后不能及时收缩至原本的大小导致大量出血,如产程过长,胎儿较大,或是子宫肌瘤剥除术后等。

2、胎盘因素:因胎盘的位置或者在胎儿娩出后胎盘不能顺利娩出导致大量出血,如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

3、软产道裂伤:可在急产、器械助产分娩过程中出现。

4、凝血功能障碍: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原因,先天性的与母亲本身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等。获得性原因主要是在妊娠或者分娩过程中出现如胎盘早剥等。

三、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大量出血,多数发生在胎儿娩出后的2小时内。若不能及时控制阴道流血或者孕妇原本存在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发病则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者继发性贫血,甚至DIC。临床表现与出血的量,出血的速度以及原发疾病或者获得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在宝宝娩出24小时后,妈妈一直持续或间断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突然阴道大量流血,大多伴有高烧、寒战,严重情况下可以引起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失血性休克症状。需与产后恶露鉴别,一般产后血性恶露持续一周左后,继而呈现淡红色浆液状,后逐渐变成淡黄色或白色,若恶露超过6-8周以上或量多,或持续呈血性,应及时就医。

临床估测出血量的方法:

称重法

称重法是指在胎儿娩出后收集产妇所用的接血敷料,通过出血前后的重量的改变来计算出血量。

容积法

用产后血容器收集血液后,倒入量杯内再测量失血量。

面积法

根据接血敷料上渗湿的面积估计实际出血量

血红蛋白水平测定法

根据产前产后血红蛋白的差值估算出血量,但产后由于血液的大量丢失血液处于浓缩状态,因此不适用于产后早期的预估。

休克指数法(Shock?Index,SI)

SI=脉率(次/分)/收缩压(mmHg)。正常SI为0.5

产后出血:初响应流程图

四、产后出血的并发症

1、休克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急性肾衰竭

4、呼吸窘迫综合症

5、丧失生育功能

6、席汗综合征

五、准妈妈如何预防产后出血

1、所有的准妈妈在孕期应正规产检,若有贫血情况及出血风险,应及时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

2、具有较高产后出血风险的产妇,应遵循医嘱,控制妊娠合并症,减少出血风险。

3、分娩时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避免过度劳累,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缓解紧张的心情。

所有的产妇及家属都应该重视产后出血,不要因为产后在产房观察两小时而不耐烦,产妇跟家属在这段时间内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xl/67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