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要药:五味子
五味子是很重要的中药,也是我很喜欢用的补气药。
今中药学教材,或把五味子归入收涩药。我认为,最好把它看作补气药。试看教材说,此药应用于:1.久咳虚喘;2.自汗,盗汗;3.遗精,滑精;4.久泻不止;5.津伤口渴;6.心悸,失眠,多梦。其中没有一种不是虚证。显然应该把五味子视为补益药。
或问:那么,五味子补益什么呢?
答:今中药教材说,五味子的功效是: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显然,此药可以补气且补肾。
或再问:收敛固涩,不是收涩之意吗?
答:此说很勉强。比如,久咳虚喘,不宜于收涩。津伤口渴,更不宜固涩。治遗精,滑精,是补肾的结果。久泻不止,需要的是健脾补肾。总之,收敛固涩之说,站不住脚。
再看《本草纲目》载,五味子主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经》)。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别录》)。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虚劳,令人体悦泽(甄权)。明目,暖水脏,壮筋骨,治风消食,反胃霍乱转筋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大明)。治喘咳燥嗽,壮水镇阳(好古)。
可见,古人从未言及五味子的固涩作用。《本经》把它的“益气”作用放在第一位。《别录》也首列其养五脏,故五味子首先是补益药。
至此可以说,把五味子归入收涩药,毫无道理。
五味子有南北之分,以北五味子为佳。
读者须知,直到清代,五味子还很贵重。那时一次用量一般为几粒,多者也不超过20粒。
数十年前,西医有五味子糖浆,用于治疗神经衰弱。
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含有挥发油、有机酸、鞣质和维生素等。它对神经中枢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降压、利胆、保肝、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洪钧只查到单味五味子验案一案如下。
烦渴多饮:王某,女,20岁,年4月20日初诊。证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形体消瘦,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洪数。嘱用五味子g,放入g醋中浸泡12小时,然后取出五味子在适量面粉中拌匀,再放入锅中微火加热炒焦,放入瓶中随时取用。口服1日3~4次,1次3~5粒。治疗8天后,诸症悉除。1年后随访无复发。(《河南中医》年第3期)
洪钧按:此案可证实,五味子有生津止渴作用。其实,这也是补益作用所致,即益气生津,与人参益气生津作用略同。
为进一步说明五味子的补益作用,在此附上洪钧的一个验案。此案不是单用五味子,而是在复方中较大剂量使用。
高年尿失禁:姐丈李SG,91岁,任县人,年深冬初诊。
姐丈一向勤劳体健,一年前在我的支持下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后还可以做些轻微劳动。近年来常有小便不畅,此次则完全尿失禁。自己用一个瓶子接着尿,难免尿床。时值深冬,严寒加之睡眠不好,迅速衰弱,已经无力坐起。如此高年病危,外甥接我去看。查其神志尚清,他人扶起仍可坐着,每餐可喝稀粥一大碗。小腹空虚,无尿潴留。脉象细弱,舌润苔厚。血压正常。处理如下:
用一个安全套接上一根输液管垂至床边,通入一个输液瓶。这样就不必病人自己接尿,也不会再尿床。
服中药煎剂如下:
党参15黄芪20白术10五味子20金樱子10附子10山萸肉20桂枝20茯苓15生山药20熟地20当归10柴胡5升麻4陈皮10川朴5枳实5甘草5生姜20。常规水煎日一付。
我只去看过一次,上方没有再加减。姐丈恢复很快,一周后即可自理生活。此后又存活3年。据外甥说,好几个类似病人,抄去上方照用都好了。
洪钧按:姐丈如此高年及其一系列表现,无不说明此证是五脏俱虚。只是尿失禁比较痛苦,才以此为主诉求治。治此证应该用十全大补加味,特别照顾脾肾。自西医看,也是多器官、多系统功能严重衰退,故只能大补。
补气要药:山茱萸
今中药学教材或把山茱萸归入收涩药,实则其补益作用更应该受到重视。
古代本草学认为,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本经》)。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力长年(《别录》)。治脑骨痛,疗耳,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甄权)。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渣(大明)。温肝(元素)。
今教材说,山茱萸的功效是: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现代研究认为,山茱萸有强心,升压,拟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糖,增强免疫等作用。
张锡纯先生很喜欢使用、重用山茱萸。此药经其发扬得到近现代中医重视。以下摘《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此药的阐述供参考。
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山茱萸得木气最浓,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
以下列举了用山萸肉救脱者6案。所谓脱证属于西医所谓休克(有的可能是低血糖症)。其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大汗淋漓,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或无脉,患者自觉不支。此种休克不属于冷休克的四逆汤证,不是西医所谓中毒性休克,自然也不是失血性休克。
或问:此类证可否使用人参呢?
答:自然可以。上文讲人参曾列举多例类似验案,请回头参看。只是因为张锡纯先生特别推崇用山茱萸,近现代中医受他的影响较大。
以下列出的6个验案都是使用山茱萸救脱,无不神验。不再一一加按语。
案1:外感痰喘愈后脱证
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愚为治愈。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愚曰:“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病家谓病人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则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愚曰:“既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病家依愚言。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倾刻。急用净萸肉四两,爆火煎一沸,即饮下,汗与喘皆微止。又添水再煎数沸饮下,病又见愈。复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遂汗止喘定,四肢之厥逆亦回。(《医学衷中参西录》)
案2:伤寒愈后脱证
某患者,于孟冬得伤寒,调治10余日,表里皆解。忽遍身发热,顿饭顷,汗出淋漓。若是者两昼夜,及至,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急用山萸肉60g煎服,热与汗均愈其半,调整3日痊愈。(《中医杂志》年第6期)
案3:产后脱证
湖北天门县崔某来函:张港朱某之儿媳,产后角弓反张,汗出如珠,六脉散乱无根,有将脱之象,迎为诊治。急用净萸肉二两,俾煎汤服之,一剂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案4:伤寒误汗脱证
王某,男,61岁,干部,夙患痨症,治2年,尚未痊愈,间有咳嗽,动则气喘,体弱易汗,面色晄白,倦怠嗜睡。时值深秋,罹染流感,恶寒发热口干,咽干,求治于某医。辨为风寒感冒,肺气失宣,拟麻黄汤之剂。药后汗出不止,声短息微,精神疲惫,心悸头晕,四肢逆冷,脉大无力,测血压1.2/0.7kPa,诊为脱汗。急为山萸肉g如前述法(单味山萸肉90~g,加水ml,武火急煎,取汁ml。再将药渣如上法煎取ml,混匀,首服1/3药量。余药视病情好转情况分多次服用,病愈则止。)煎汁,首服半量,余药每隔4小时分2次饮下。半日后,神满气爽,四肢转暖,汗出减少,血压升高至正常,后用加减葳蕤汤调治而康。(《中医单药奇效真传》)
案5:久病初愈行房脱证
陈某,男,31岁,农民。患者久病初愈,即行房事,未终,即感心慌气促,汗出淋漓,被褥皆湿,头昏心悸,舌质深红,脉搏细数无力,面色苍白。病势危急,急邀余诊治。测血压1.1/0.8kPa,辨证属精气双亏,急取山萸肉g如前述法(单味山萸肉90~g,加水ml武火急煎,取汁ml。再将药渣如上法煎取ml,混匀,首服1/3药量。余药视病情好转情况分多次服用,病愈则止。)煎取药汁尽饮,半小时许,症状有所好转,取药煎汁,隔3小时分2次饮完,半日许,上症基本消失,血压升到正常。(《中医单药奇效真传》)
案6:大吐泻后脱证
秦某,男21岁,学生,暑天饮冷,呕吐大作,半日内呕吐4~5次,并泻下10余次。延余诊治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病势危急,测血压1.1/0.75kPa,脉搏细疾,诊为脱症。急予山萸肉g,水煎频饮,半日症状基本消失,血压上升到正常。后用藿香正气丸调治而愈。(《中国中医急症》)
洪钧按:此案可用四逆汤,但山茱萸似乎疗效更好。
黄芪和它们一起吃,药效可发挥到极致!(只有10%的人知道)
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之前在《女医明妃传》中,于夫人小产,允贤开具的药方中,就有黄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习惯地泡上一杯黄芪水,排毒又补气。若是给黄芪搭配上一两味其他的中药,又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且看正文!
黄芪与金银花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能透达,为治疗疮疡肿毒要药。二药补清合伍,补不助热,清不伤正,托毒清解之功显著。疮疡肿毒,疮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疮疖,时发时愈,用治颇宜。慢性肾病,久病气虚,热毒蕴结,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药合用益气扶正,托毒解毒,不伤正不助湿热。慢性肝炎,久病气虚,余热未净,肝功能损害,也宜选用,有益气解毒护肝之效。
2.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此为施金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疗溃疡病,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3.黄芪与丹参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丹参活血化瘀,养血。二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中风后遗症、胸痹心悸、肢体麻木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肾炎肾病水肿,癥瘕积聚属气虚血瘀者均宜选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消渴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为要药。
4.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鼓舞气化。当归养血,和血活血。气旺血生。二药合用,补气以生血,气血双调。气血调和,使阴火可敛可降。
5.黄芪与益母草
黄芪益气行水,托毒运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解毒。二药合用补通兼施,补不壅滞,通不伤正。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气虚水血瘀滞者,随证配伍二药,有较好消水肿、消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属气虚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较好疗效。
6.黄芪与葛根
黄芪补肺脾,升清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阳,鼓舞胃气上行,生津。药理研究证明,葛根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应有抑制作用。二药合物,一补气升阳,一升清活血,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升清,通血脉止眩晕之功。
7.黄芪与桑叶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补气摄血。桑叶甘寒清宣,疏解肺卫风邪,清热而宣燥气。《丹溪心法》称之“焙干为末,空心半饮调服,止盗汗”。《本草从新》谓之“止血……止盗汗”。二药甘寒甘温并用,补固清宣并施,补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辅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气轻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种虚证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虚所致汗证均可选用。
8.黄芪与防己
黄芪补气运湿,升阳固表。防己通经络水湿,泄降行水。二药合伍,益气升提与降泄通行并用,外宣内达,通行诸经,降泄不耗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固表祛湿之功。临床用于肌表气虚,肌腠风水逗留,肌肤浮肿,周身困重麻木,关节痹痛,汗出恶风等症。为治疗肾炎肾病气虚湿滞浮肿之要药。防己对消除局部黑斑,尤以目眶周围黑斑有效。
9.黄芪、麻黄与细辛
细辛散风寒,激发肾气,以化水饮。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麻黄宣通肺气。三药合用,一宣肺开上源,一下通肾气,一补脾运中,分上中下三焦,肺脾肾,扶正祛邪并施,相辅相成,共奏补脾宣肺激发肾气化水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复发属肺脾气虚,外邪犯表内侵少阴肾经者,较为适宜。细辛能激发肾气,对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在方中加入细辛激发肾气,能使虚弱阳气获得生机。
10.黄芪与肉桂、车前子
三药补气、温阳、利水,合用则升清与降泄并施,温阳与渗利并行,补气与利水并顾,相辅相成,更增淡渗利水之功。临床实践证明,温阳益气与渗利合用的利尿作用,较单用益气,或纯用温阳,或仅用渗利均较好。临床三药合用的消肿利尿效果较好。用治肾炎水肿属脾肾阳虚者,疗效满意。浮肿小便不利者用肉桂,小便多者用附子。
11.黄芪与合欢皮
黄芪益气托毒解毒。合欢皮解郁结,活血消痈肿。合用相得益彰,增益气扶正活血、解毒消痈、祛腐生新之功。临床对肺痈、肝痈等内痈,久病气虚,邪毒不盛,痈疡久不收口者较宜。
12.黄芪与白术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湿,主在里之水气。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有保护肝肾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白术健脾运湿,补脾益气。药理研究证明,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进肌力增强,防止肝糖原减少,增加血浆蛋白,纠正血球蛋白倒置等作用。二药合用,能鼓舞脾胃气化,振奋生机,补脾气以化水,运脾气以行水,升脾气以降水,彻表彻里,表里水湿均主。临床用于气虚水湿停滞之肌痹重着、关节痹痛、水肿、假性肢体肥大等的治疗。肾炎肾病水肿属肺脾气虚的常用对药。对消除水肿,消蛋白尿,改善肌体营养状况,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均有重要作用。用治肝硬化腹水,应大剂量。
13.黄芪与防风
黄芪补气益气升阳而固表。防风疏风而解表。二药合用,补中兼疏,不恋邪不散邪伤正,相辅相成,更增益气固表御外风之功。临床用于气虚易感,表虚自汗,产后畏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也可选用,治疗和预防用药均有效验。二药配枳壳为“三奇散”,治虚坐努责、脱肛不收疗效满意。
14.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湿热,解毒排脓,兼能健脾扶正。二药合伍,一以补气扶正为长,一以渗利通行为主,补运托毒,相辅相成,共成益气行水,运毒托毒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肝性水肿属脾虚不运者,有消肿、减少蛋白尿功效。肿瘤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扶正解毒,恢复体力,减轻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须坚持服用才有较好疗效。
15.黄芪与升麻
黄芪补气升阳,托毒解毒。升麻升中气,透解邪毒。二药合用,补托透解并行,托透邪毒之力愈增。气虚低热,顽固性口腔溃疡久不愈合,随症选用,有较好益气升阳、降阴、火托毒解毒、愈溃疡之功效。若又配伍桔梗治疮口久不收敛尤宜。气虚眩晕,可随症选用。黄芪含丰富的微量元素硒,利于增强体质,抗肿瘤。
16.黄芪与桑寄生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清。桑寄生补益肝肾。二药合用,脾肺肝肾并调,相得益彰,更增填补大气之功。张锡纯称二药并用“为填补大气之要药”。
17.黄芪与地龙
黄芪补脾肺元气。地龙通经活络。二药合用,益气助通络,活络而致新,共奏益气通经活络,促进组织复新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肾炎、肾病属气虚血瘀者。对无明显血瘀者也可辨病选用。二药含有丰富的硒,可增强肾功能,改善体质。配伍运用可获水肿消退,血压归于正常,蛋白尿转阴,肾功能改善等效果。中风偏瘫,口眼斜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必备之配伍。又配钩藤,有益气平肝息风之功。三药均有扩张血管作用,合用治疗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半身不遂颇有效果。
18.黄芪与大黄
大黄荡涤胃肠之积滞,凉血解毒,活血解毒。临床研究认为,大黄用于治疗尿毒症有通腑泄毒排毒,改善血行,增强肾脏排浊,促进肾脏代谢,补益人体某些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多方面作用。黄芪补益肺脾元气,益气升阳,托毒运毒。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抗肾炎样、促进代谢等作用。二药合用,攻补兼施,共奏振奋肾气,益气摄精,升清降浊之功。
19.黄芪与刘寄奴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益气运毒托毒。刘寄奴活血祛瘀,敛疮消肿,利水。二药合用,益气助行血,补气助利水浊,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祛瘀浊解毒之功。
20.黄芪与川芎
黄芪补脾肺之气。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二药合用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血,祛风止痛之功。临床用于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用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
21.黄芪与莪术
黄芪补脾肺,益气升阳,生肌敛疮。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二药合用,破中有补,补中有行,补消兼施,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气活血,祛瘀生新,开胃健脾之功。张锡纯谓“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动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的消癥瘕”。
22.黄芪与泽兰
黄芪大补脾肺之气,振奋气化。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加肝糖原,护肝,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泽兰活血利水,疏肝和营。二药合用,益气助血行,补气以利水,相辅相成,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功效。临床治黄必用泽兰,能促进肝脾血行和胆红素的排泄。黄芪益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二药合用对门静脉循环障碍确有通达作用,用治肝硬化之肝脾肿大、腹水有较好改善门静脉循环,改善肝功能,消腹水消肿等作用。
23.黄芪与石韦
黄芪补益脾肺,益气行水。石韦清利湿热。二药合伍,补气行水与清利湿热并用,则补不壅滞,利不伤正,相辅相成,共奏益气行水,清利湿热消肿之功。石韦有利湿热消蛋白尿、降血中尿素氮的作用,与有抗肾炎样作用的黄芪配伍,为治疗肾炎肾病脾肺气虚、湿热未净而致水肿、蛋白尿的有效配伍。
24.黄芪与知母
黄芪益脾肺之气,升举阳气。知母质润,养肺胃之阴,润肾燥。知母得黄芪使药性分毫不觉凉热,黄芪得知母使阳上升而阴液滋润。温补凉润相辅相成,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共奏益气养阴、养阴升阳之功。
25.黄芪与菟丝子
菟丝子益肾助阳固精。黄芪补脾肺,升清气提胎元。二药合伍,脾肾先后天兼顾,补固升提并用,相辅相成,共奏补气益肾固胎元、生精血之功。
老中医黄英儒推荐:
90岁无斑老人的童颜配方——黄芪加枸杞一位“鲐背”(90岁以上)老中医,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坐诊,已诊治万人次;
一位90岁的老中医,鹤发童颜,出席各种中医药相关会议,发言不亚于40、50岁的中年人;
他就是广西名老中医黄英儒,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广西中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名老中医。创制了国内首台新中医舌象诊断仪。擅长诊治肺病、脾病、肾病、癌症、中风后遗症,瘀症(黄褐斑)等疾病,对养生延年有独到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效果。
黄老认为:“女子最佳的防衰老时间是36岁,男子是40岁,因为30~40岁这段时间,是生命最旺盛的阶段,巅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很多人慕名向黄老讨教养生之道,黄老便推荐了多年一直饮用的养生茶---“黄芪枸杞茶”,但有人疑问,简单两味药,就是黄老养生的秘密?真有这么大功效么?
黄芪自古以来都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药,中医药学认为,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四大功效,人体气血不足与体虚衰老密切相关。用黄芪补气,气旺可以生血,使血虚得以纠正。从而收到气血皆旺、健体不衰、增寿添岁的效果。黄芪还善补脾肺,脾在中医里对应黄色,面色萎黄,脾胃虚弱,大便稀薄上浮等现象,用黄芪补一补就最好了。
枸杞子甘平质润,为滋补、强壮之佳品,延年益寿之良药。功善滋补肝肾、明目,且有养血生津、润肺止咳之效。常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视物昏花及血虚痿黄、阴虚消渴、肺痨久嗽等,对肝肾不足之证尤宜,有平补阴阳之功。糖尿病人、皮肤干燥、疲劳无力、眼花贫血等人适宜适用。
有人疑问,我经常也吃这两位中药,但为什么没有什么感觉?
原因在于,这两位中药虽然常见、常用,但次品和非道地替代品也多,药效不足,效果不明显,不但起不到养生的效果,若买到熏制的鲜亮枸杞,甚至危害肝脏。
黄老认为:“每天坚持服用15克枸杞,可养肾补肝,购买时以宁夏枸杞和新疆枸杞最好。”
每天黄芪、枸杞各10-15g开水冲泡后饮用,滋补肝肾、气血通畅、防治器官退化、美容养颜,还可以预防慢性病和突发性疾病,想不长寿都难。要享受人生,必须“活得久,身无病”,否则“一身病,活得久,也无趣”,黄老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黄芪和它们一起吃,药效可发挥到极致!
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补气中药,有人甚至将黄芪称为中草药中的十大养生上品!之前在《女医明妃传》中,于夫人小产,允贤开具的药方中,就有黄芪!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习惯地泡上一杯黄芪水,排毒又补气。若是给黄芪搭配上一两味其他的中药,又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且看正文!
1.黄芪与金银花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托毒解毒。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能透达,为治疗疮疡肿毒要药。二药补清合伍,补不助热,清不伤正,托毒清解之功显著。疮疡肿毒,疮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易生疮疖,时发时愈,用治颇宜。慢性肾病,久病气虚,热毒蕴结,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不得消除,二药合用益气扶正,托毒解毒,不伤正不助湿热。慢性肝炎,久病气虚,余热未净,肝功能损害,也宜选用,有益气解毒护肝之效。
2.黄芪与山药
黄芪补益脾气。山药益脾气养脾阴固精。二药合用,补不滞气,养不腻滞,共奏益脾气养脾阴之效。此为施金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配伍,可降低血糖。治疗溃疡病,辨证选用二药,有补气止血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3.黄芪与丹参
黄芪补益肺脾元气。丹参活血化瘀,养血。二药合用,益气与活血并用,气旺血行,血行气也旺,共奏益气活血之功。中风后遗症、胸痹心悸、肢体麻木等属气虚血瘀者用为要药。肝硬化腹水、肝脾肿大、肾炎肾病水肿,癥瘕积聚属气虚血瘀者均宜选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消渴属气虚血瘀者也用为要药。
4.黄芪与当归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鼓舞气化。当归养血,和血活血。气旺血生。二药合用,补气以生血,气血双调。气血调和,使阴火可敛可降。
5.黄芪与益母草
黄芪益气行水,托毒运毒。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解毒。二药合用补通兼施,补不壅滞,通不伤正。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气虚水血瘀滞者,随证配伍二药,有较好消水肿、消蛋白尿、降血压、改善肾功能等作用。肝硬化腹水属气虚血瘀水聚者,用之有较好疗效。
6.黄芪与葛根
黄芪补肺脾,升清阳。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对抗肾上腺素,且有利尿作用。葛根升清阳,鼓舞胃气上行,生津。药理研究证明,葛根能增加脑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反应有抑制作用。二药合物,一补气升阳,一升清活血,相辅相成,共奏益气升清,通血脉止眩晕之功。
7.黄芪与桑叶
黄芪甘温益气,固表止汗,补气摄血。桑叶甘寒清宣,疏解肺卫风邪,清热而宣燥气。《丹溪心法》称之“焙干为末,空心半饮调服,止盗汗”。《本草从新》谓之“止血……止盗汗”。二药甘寒甘温并用,补固清宣并施,补不壅滞,清宣不耗散,相辅相成,共奏固表清宣止汗,益气轻清止血之功。用于各种虚证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虚所致汗证均可选用。
8.黄芪与薏苡仁
黄芪补益脾肺元气运毒托毒。薏苡仁清利湿热,解毒排脓,兼能健脾扶正。二药合伍,一以补气扶正为长,一以渗利通行为主,补运托毒,相辅相成,共成益气行水,运毒托毒之功。临床用于慢性肾炎肾病水肿、肝性水肿属脾虚不运者,有消肿、减少蛋白尿功效。肿瘤化疗放疗期间用之扶正解毒,恢复体力,减轻毒副作用。衰弱性疾病用之有振痿起沉疴之效,但须坚持服用才有较好疗效。
张锡纯巧用山萸肉治脱证
张锡纯(年-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他集毕生医疗实践之经验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丰富,在学术上有许多独到见解,对临床用药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书中多处用到山萸肉一味,使用方法别具一格,发挥甚多,疗效显著。笔者对张氏应用山萸肉治脱证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应用特色归结如下。
脱证从肝论治
张氏论述脱证病机,独责之于肝。认为:“夫暴脱之证,其所脱者元气也。”“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对于元气之说,张氏再细分为上、下、外脱三类,认为:“今但即脉以论,如此证脉若水上浮麻,此上脱之证也。若系下脱其脉即沉细欲无矣。且元气上脱下脱之外,又有所谓外脱者,周身汗出不止者是也。”
对于脱证的治疗,张氏主张从肝论治,运用补肝敛肝之法,临床擅用山茱萸,对其救逆固脱之功最为推崇,认为“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且其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而“参、术、芪诸药皆补助后天气化之品,故救元气之将脱,但服补气药不足恃。”在临证时,多重用山茱萸以挽脱势,甚至仅用山茱萸一味,浓煎顿服以敛肝固脱。
辨识脱证特点
上脱 临证创用参赭镇气汤治疗“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之上脱。方中人参补虚极之气,代赭石重镇,挽回将脱之元气,苏子降气,山药、白芍滋补肝肾之阴,山茱萸、芡实、龙骨、牡砺酸敛收涩,固涩元气。
下脱 临证创急救回阳汤治疗“霍乱吐泻已极,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侯”之下脱,方中重用人参以回阳,山药、白芍以滋阴,山茱萸“以敛肝气之脱,炙甘草以和中气之漓”,代赭石能止呕吐,“助心气下降”,山药“又能温固下焦,滋补真阴”,“以回肾气之下趋”,朱砂“直人心以解毒”,童便“使毒气从尿道泻出”,“又能启发肾中之阳上达”。此汤为回阳之剂,实则交心肾和阴阳之剂也。
上下皆脱 临证创用既济汤治疗“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之上下皆脱,“重用熟地、山药以峻补真阴,俾阴足自能潜阳”,附子辛热,“同芍药之苦降,自能引浮越之元阳下归其宅”,“萸肉、龙骨、牡蛎以收敛之,俾其阴阳固结,不但元阳不复上脱,而真阴亦永下不脱矣。”
外脱 临证常用来复汤治疗“寒热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复解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之外脱,方中重用山茱萸,辅以芍药,酸敛补肝以固脱,佐以龙骨、牡蛎收摄元气而止汗,共回元气。临证用法讲究
张氏用山茱萸治疗脱证每每用至二两以上,如其所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茱萸一味大剂煎服也”。在选药上注明“生用且干净去核者”,“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因“其核与肉之性相反”,“山茱萸之核不可入药,以其能令小便不利也”,“用药房酒浸蒸黑用之,其敛肝固气之力顿减矣”等相关记载。
此外,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还体现在“四卷曲直汤用以治肢体疼痛,为其酸味能敛。二卷中补络补管汤,用以治咳血吐血,再合以来复汤重用之,最善救脱敛汗,则山茱萸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矣”等方面,可见,张锡纯应用山萸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张锡纯运用山茱萸肉治疗脱证的经验堪称独到,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中验案:“病因:一少年,素伤烟色,又因感冒风寒,医者用表散药数剂治愈。”“证候:间日忽变身冷汗,心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愚曰:此证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处方:时当霖雨,药房隔五里许,遣快骑冒雨急取萸肉四两,人参五钱,先用萸肉二两。效果:煎数沸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又将人参切做小块,用所余萸肉,煎浓汤送下,病若失。”由此可知“山萸肉救脱之功,实远胜人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jj/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