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失血性休克 > 失血性休克急救 >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休克
当前位置: 失血性休克 > 失血性休克急救 >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休克
休克
心、肺、肾的功能衰竭是造成休克死亡的三大原因。
概论
根据病程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代偿期和抑制期。
(一)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轻度)休克:相当于微循环收缩期,持续时间短
1.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在20%(ml)以下,机体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刺激交感-肾上腺轴的活动代偿循环血容量的减少。
2.典型临床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率加速、过度换气等。
(二)休克抑制期-休克期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在20%(ml)以上。
1.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或昏迷,口唇肢端发绀,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脉压更缩小。
2.严重时,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四肢冰冷,脉搏摸不清,血压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还可有代酸表现。
3.若皮肤、黏膜出现淤斑或消化道出血,表示病情已发展到DIC阶段。
4.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或咳出粉红色痰,PaO2降至8kPa(60mmHg)以下,吸入大量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和提高氧分压时,常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存在。
看下面休克不同分期和程度的临床表现:
休克不同分期和程度的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分期
程 度
临床表现
估计失血重约占全身血容量的%(成人)(ml)
神志
口渴
皮肤粘膜
脉搏
血压
周围循环
尿量
色泽
温度
休 克 代 偿 期
轻 度
神志清楚,伴有痛苦的表情,精神紧张
口渴
开始苍白
正常发凉
次以下,有力
收缩压正常或稍升高,舒张压增高,脉压缩小
正常
正常
20%以下(ml以下)
休 克 抑
制
期
中 度
神志尚清楚,表情淡漠
很口渴
苍白
发冷
收缩压12-9.33kPa(90-70mmHg)脉压小
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
尿少
20%—40%(—ml)
重 度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非常口渴,但可能无主诉
显著苍白,肢端青紫
冰冷(肢端更明显)
速而细弱,或模不清
收缩压在9.33kPa(70mmHg)以下或测不到
毛细血管充盈非常迟缓,表浅静脉塌陷
尿少或无尿
40%以上(ml以上)
由于病理生理变化的特点,感染性休克可按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分成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和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休克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休克失代偿期的生理调节改变主要是组织缺氧,乳酸增多,代谢性酸中毒)。
(二)分型
1.低排高阻型多见,血管收缩反应为主,表现:皮肤苍白、湿冷、甚至发绀,尿少或无尿——冷休克(G-)。
2.高排低阻型血管扩张,皮肤温暖、干燥、色红、尿量不减——暖休克(G+)。
临床表现
冷休克(高阻力型)
暖休克(低阻力型)
神志
躁动、淡漠或嗜睡
清醒
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湿冷或冷汗
温暖、干燥
毛细血管允盈时间
延长
1~2秒
脉搏
细速
慢、有力
脉压(kPa)
4(30mmHg)
4(30mmHg)
尿量(/h)
25ml
30ml
(三)诊断与监测
1.凡遇病人大量失血,重度感染或严重创伤时,应考虑到休克发生的可能性。临床观察中,如病人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冷汗不止,心率加速,脉搏细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即可诊断为休克。若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四肢发凉、口渴不已、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时,病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所以诊断休克的主要依据,根据它的临床表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时,病人已进入休克抑制期。
2.休克的监测(常考!)
1.一般监测 (1)精神状态神志清、反应好→脑灌注够,神志淡漠、头晕眼花或改变体位时晕厥→循环血量不足。 (2)肢体温度色泽反应体表灌注:温暖、干燥、指压松开迅速转红→灌注好,否则→休克。 (3)血压代偿期可正常,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休克;血压回升脉压增大→休克好转.血压下降是估计休克程度的主要指标。 (4)脉率脉搏细速早于血压下降→休克可能,血压回升之前出现脉搏清楚手足温暖→休克好转。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0.5→无休克,超过1~1.5→休克,>2→休克严重。 (5)尿量<25ml/h,比重高→肾血管收缩或容量不足;血压正常尿量少比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休克纠正 休克扩容后若出现尿少、CVP正常、BP正常应警惕急性肾衰。2.特殊监测 特殊检测的方法有: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CO/CI),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乳酸测定,DIC实验室检查。 (1)中心静脉压(CVP)休克监测中最常用的项目 正常5-10cmH2O 低血压时CVP<5cmH2O→血容量不足。CVP>15cmH2O→心功能不全、肺血管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加。 (2)肺动脉楔压(PCWP) 肺动脉压(PAP):10-22mmHg。PCWP:6-15mmHg(0.8~2.0kPa),其增高表示肺阻力增加;若PCWP>30→肺水肿;CVP不高而PCWP增高:慎输液(控制入量和速度),降肺阻力。(3)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CO、CI=CO/体表面积) 休克时心排量一般都降低,但感染性休克时可增高。CO正常值:4-6L/min心脏指数(CI)正常值:2.5-3.5L/(min·平方米)。 外周血管阻力(SVR)=(MAP-CVP)/CO,正常值:-kPA·S/L (4)动脉血气分析PaO2:80-mmHgPaCO2:36-44mmHg(正常按40计算)pH:7.35-7.45 休克时,PaCO2一般都较低或正常。通气良好而PaCO2超过45-50mmHg→肺功能不全。PaO2低于60mmHg,吸纯氧后无改善→ARDS。 (5)动脉血乳酸测定 正常值:1-1.5mmol/L。休克时,乳酸盐浓度会持续升高则表示病情严重。 (6)DIC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少于80×/L, 纤维蛋白原少于1.5g/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以上,副凝固试验阳性 可确诊为DIC。
治疗
1.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2.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3.纠正微循环障碍;4.增进心脏功能和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一)一般措施:控制出血、应用休克裤、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头部和下肢(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二)补充血容量:BP、CVP、尿量是严密观察的指标,根据其变化来调节补液的量和速度。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扩容基础上清除病灶,必要时手术治疗。如腹部损伤,肝脾破裂等。 (四)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应用碱性药物纠酸,休克早期不用碱性药物,休克纠正后可自行改善。 (五)心血管药物的应用:少用缩血管药物,扩容基础上用扩血管药。 (六)治疗DIC.改善微循环:扩容扩血管,必要时应用肝素或抗纤溶药物。 (七)皮质激素:感染性或严重休克-减轻细胞损伤,减少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为避免影响免疫功能和引起应激性溃疡,多采取大剂量短时间应用,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低血容量休克
(一)概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胃肠道,胸,腹腔等),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的,叫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和损伤性休克(核心也是失血)。1.失血性休克⑴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所致的肝、脾破裂,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宫外孕出血等。⑵失血性休克的治疗: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止血。①补充血容量 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0ml~ml。若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维持,表明失血量较小且已停止出血。如果血细胞比容为30%以上,则继续输给上述溶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的3倍),不必进行输血。如果失血量大或继续失血则应输血,但仍应补给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以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粘度和改善微循环,以纠正低血容量。②输血 新鲜全血或浓缩红细胞,血浆代替部分血液,以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根据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进行调节(记忆) 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中心静脉血
血压
原因
处理原则
低
低
血容量严重不足
充分补液
低
正常
血容量不足
适当补液
高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给强心剂,纠正酸中毒,舒张血管
高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低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附:补液试验*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ml,于5~10min内经静脉滴注。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全。总结成口诀是:常压CVP高缩低就低;低压CVP,低就低,高就高,高就衰,就衰不就高,补液来撑腰。2.损伤性休克 (1)损伤性休克多见于遭受严重损伤的病人,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 (2)损伤性休克的治疗:损伤性休克虽然存在受伤组织所引起的病理变化,病情较失血性休克复杂,但其主要矛盾仍然是失血,因此治疗方法与失血性休克基本相同,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手术、对症治疗等。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可按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分成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周围血管舒张,心输出量增加和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
(一)分型
1.低排高阻型多见,血管收缩反应为主,表现:皮肤苍白、湿冷、甚至发绀,尿少或无尿——冷休克(G-)。
2.高排低阻型血管扩张,皮肤温暖、干燥、色红、尿量不减——暖休克(G+)。
感染性休克的两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冷休克(高阻力型) 暖休克(低阻力型)
神志 躁动、淡漠或嗜睡 清醒 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湿冷或冷汗 温暖、干燥 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 延长 1-2秒 脉搏 细速 慢、有力 脉压(kPa) 4(30mmHg) 4(30mmHg) 尿量(/h) 25ml 30ml
(二)(一)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阻、大面积烧伤、尿路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等。常见的病原体为革兰阴性细菌
(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比较复杂,血流动力学又有不同类型,故治疗比较困难。在休克未纠正前,应着重治疗休克,同时治疗感染;在休克纠正后,应着重治疗感染。抗休克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休克。具体说包括5点:
1.控制感染
(1)处理原发感染灶。(2)应用抗菌药物.(3)改善一般情况,增加抵抗力。
2.补充血容量以平衡盐溶液为主,配合适量的血浆或全血。
3.纠正酸中毒
4.心血管药物的应用
扩容纠酸甚至去除病因后休克未见好转时,采用血管扩张药物甚至轻度兴奋β受体的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常用者包括:①α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②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③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
5.皮质激素的应用皮质激素主要作用:
(1)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2)阻断α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3)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酶体破裂。
(4)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5)增进线粒体功能和防止白细胞凝集。
(6)促进糖原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有利于酸中毒的纠正。用量常较大,达正常量的10~20倍。维持治疗不宜超过48小时。
过敏性休克
(一)概述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二)治疗措施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积极处理:①立即停止进入或接触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结扎注射或虫咬部位以上的肢体以减缓吸收,也可注射或受蜇的局部以0.%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②立即给0.1%肾上腺素,先皮下注射0.3~0.5ml,紧接着作静脉穿刺注入0.1~0.2ml,继以5%葡萄糖液滴注,维持静脉给药畅通。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症的首选药物,在病程中可重复应用数次。一般经过1~2次肾上腺素注射,多数病人休克症状在半小时内均可逐渐恢复。反之,若休克持续不见好转,乃属严重病例,应及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琥珀酸氢化可的松~mg。也可酌情选用一批药效较持久,副作用较小抗休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间羟胺)等。同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并及时补充血容量,首剂补液ml可快速滴入,成人首日补液量一般可达ml;③抗过敏及其对症处理,常用的是扑尔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平卧、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
由于处于过敏休克疾患时,病人的过敏阈值甚低,可能使一些原来不过敏的药物转为过敏原。故治疗本症用药切忌过多过滥。
(三)临床表现本病大多猝然发生;约半数患者在接受病因抗原(例如青霉素G注射等)5分钟内发生症状,仅10%患者症状起于半小时以后,极少数患者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出现本症。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列述如下。
1.皮肤黏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音哑、甚而影响呼吸。
2.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喉和(或)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发绀、以致因窒息而死亡。Y/=G^Qd_l
,OjGZpxzGMIKCRd
3.循环衰竭表现病人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脉搏消失,乃至测不到血压,最终导致心跳停止。少数原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可并发心肌梗死。
4.意识方面的改变往往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和头晕;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剧,可发生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还可以发五笔型抽搐、肢体强直等。
5.其他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最后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心血管系统疾病
复习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力衰竭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律失常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高血压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脏瓣膜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肌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丨心包疾病和心脏损伤
讲Sir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jj/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