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白癜风 http://www.tlmymy.com/从字面意思,我们首先要剖析一下,大家所谓的“麻倒”是什么概念?
通过采访一些非医学背景的亲属或朋友,他们给出的回答大多都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或者一下就晕过去了、不能动了等等。
从医学角度解释,这些回答主要反映的是人的意识方面的变化。
意识是指个体对外界、自身状况以及它们互相联系的确认。意识活动包括觉醒和意识内容两方面。
觉醒程度包括:嗜睡、昏睡、昏迷;意识内容包括:意识模糊、谵妄状态、类昏迷状态。
以上有关意识的内容,可以说是在非人为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人的大脑及躯体对外界的不同反应的表现。
但是,一旦进入麻醉领域,这些内容并不足以完全描述人的意识变化。因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其变化是非常复杂而又没有明显界限的。人们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有过关于麻醉觉醒(anesthesiaawareness)的研究。但是,人们发现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手段根本没办法%准确判断意识的状态。这些年,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这方面的研究,并已经有了一些工具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如BIS(脑电双频指数)、镇静深度指数LOC1、疼痛伤害指数LOC2等。在麻醉状态(全身麻醉)下,麻醉医生虽然无法对意识直接进行测量,但是通过监测脑电波的变化、生理反应和疼痛程度,也基本做到了千足金纯度的监测和控制,而剩下的那一点点不完美就是全世界麻醉专家未来攻克的目标。
回顾麻醉历史,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应了我国古代人民很久以来就千方百计寻找治病止疼的良药。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据《后汉书·华佗列传》、《三国志·华佗列传》中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知觉,因剐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疮)愈,一月之间皆平复”。可见那个时候的麻醉效果已经达到了“无知觉”的状态。由于种种原因,麻沸散已经失传,但是,也足以反映我国医学发展的高度以及先贤的聪明才智。
冰冻患者或患肢的方法也曾经用于手术止疼,但是,如同压迫血管或者放血使病人昏迷的办法,均不安全,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手术过程以及之后的并发症。
在古代的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国,曾经采用大麻、曼陀罗、阿片酒等镇痛,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同样使病人达到了“无知觉”状态,但是有时可引起中毒死亡。
可以说,虽然实现了“无知觉”,但是,这些麻醉效果与今天我们的麻醉标准存在很大差距。
直到18世纪中叶,随着氧化亚氮、氯仿、乙醚被用于病人的麻醉和镇痛,近现代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年Long实行乙醚麻醉成功以及Morton当众演示乙醚麻醉,可视为近代麻醉学的开端。至此,麻醉不再仅仅追求无痛或无知觉。麻醉学(anesthesiology)已成为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随着外科手术及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工作范畴也不局限于手术室,因而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术期的准备和治疗,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提供保障。成为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危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包含有基础医学各学科中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又需要广泛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
单纯达到“麻倒”效果的办法有很多,古代有喝药酒、放血或棒击头部等方法。这些方法均极具风险,病人手术麻醉九死一生。其中的棒击理论上应该最快,只一次棒击即致晕,全过程可能也就在几秒内完成。放血也不可能放的太快,用今天的观点看放血等同于失血性休克。即使用今天的医疗技术,也很难精确掌握放血的速度多少能达到目的。
理论上,快速失血可使大脑缺血乏氧,可达到失去意识的目的;慢性失血,由于机体的代偿机制,直至循环完全崩溃,机体首要的要满足重要脏器(心脑肾等)供血,所以,慢性失血理论上很慢或者不能达到失去意识的目的,其风险是巨大的。喝药酒的办法,一般应该较慢,而且古代无论是我国的还是国外的“麻药”实际上并不直接具备“麻”的功效,效果也没有现代药物作用明确;另外,即使喝的药物效果很明确、效果也很强,其进入消化道吸收入血也需要一定时间奇效,一般不会少于几分钟。
若看最快且安全的“麻倒”,还得看今天的麻醉。
大脑是指令性中枢,也是产生意识的根源,所以,最快作用于大脑才有可能最快“麻倒”。
棒击、放血等已不适合今天的麻醉,也是不文明的。近现代,可以说,正是由于麻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才真正使外科医学进入文明时代,人们才敢于奢求手术中无痛、舒适和安全。
药物进入人体有很多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皮下注射、血管内注射、肌肉注射等等。
哪种途径最快?血液直通大脑,正常人心脏排血量5~6L/min,其中的13%~15%的血液以50~70cm/秒左右的速度直接供应大脑(颈内动脉血流峰值流速67.6±14.3cm/s)。
换算一下,心脏泵出的血液多久可以到达大脑?
一般人心脏的位置距离大脑大约50cm,50cm/50cm/秒=1秒,也就是1秒以内心脏内的血液即可到达大脑,血液中的药物也会同步达到而起作用。
解剖路径(沿血流方向):
(注:本图只标记入颅血管,已省略其他分支)
由此可以看出,在到达大脑的路径上,离大脑越近的地方注射药物起效越快。举个例子,椎动脉内注射一定比心脏内注射起效快。另外,人体所有的血液最后都要经过静脉系统流回心脏,再由心脏泵出。所以,通常情况下,离心脏越近的静脉内注射药物回到心脏越快,起效也越快。
有人说,影视剧中或者案件报导中提到了可以“一捂就倒”。接下来,我们从医学角度分析一下,真假?
所谓“一捂就倒”,这个镜头无非就是毛巾上沾有液体或者挥发性气体。
液体进入人体途径:
吞咽,由于有首过消除效应,而且,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入血再循环至大脑,显然会奇效比较慢;
粘膜吸收(一),药物经鼻粘膜摸前部、口腔黏膜或其他部位的粘膜吸收入血之后,仍然是进入体循环,虽然奇效时间较消化道相对快、药效强,但是经过体循环一周起效也不会太快;粘膜吸收(二),鼻腔后部粘膜静脉与颅内血管直接相通,药物可直接进入颅内的海绵窦、小静脉或硬脑膜窦。但是,大部分也会经过颅内大静脉回流至体循环。与颅内静脉系统密切相关的脑脊液循环是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