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灸的历史发展:
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支娇艳的奇花,历史源远流长。灸法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庄子、盗跖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翁,著《曹氏灸方》七卷。唐代孙忠邀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宋代的西方子对灸学研究史是炉火纯青,著有《明堂灸经》和《备急灸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捉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文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病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清代吴亦鼎有专著《神灸经论》;雷丰的专著《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史上一层楼.年日本后腾省专论灸法《仲介》有旅行灸三里,使步行如飞而倍加推崇。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旦有为养生长寿之道
二、艾灸的分类
(一)、艾灶灸:即用艾绒或艾粉做成因锥型或自贴灸型进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将艾泣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至起泡,对咳喘、肺痨、痞块有良好的作用。
B:间接灸一即隔物进行施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
(二)、艾条灸:
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
B、在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C、回旋灸:将点燃的文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动,往返回旋。
D、太乙神针:加十一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点燃药艾条,用七层棉布包裹着艾火,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钟。如感觉过热可提起等热减再灸。
E、雷火神针:加八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灸法同太乙神针。
(三)、温针灸:把针插入艾绒球或艾粒边燃烧边行针。
(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
(五)、天灸:与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莲灸、白芥子灸,吴某芙灸之分。
(六)、灯火炙:用灯草蘸油点燃火苗对准穴位猛一接触,迅速离开,反复若干次。
三、针法与灸法
针疗是利用金属对穴位进行剌激,以疏远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治疗的目的的方法。
灸疗是利用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艾火的穿透力和辐射作用对穴位产生温热剌激,不仅可疏远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而且由于艾叶中含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在薰灼经络腧穴中,通过药物渗透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治百病。同时,增加局部营养和能量,消除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具有极高的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能。其方法简便,操作安全,没有怕针及疼痛之弊,消除了患者因针疗造成的晕针,折针和取穴不当引起的针疗后遗症及针疗的危险。因此,古人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之说;充分说明了灸疗的特殊作用及在保健方面的重要性。
四、艾灸的现代研究
艾灸的原料目前主要是艾叶:艾叶别名医草、冰台、灸草,性味温、辛、苦,中医学认为辛味有发散、解表、祛湿、温里、理气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及鞣质类、黄酮类、甾醇类、多糖类和微量元素类等。用艾叶做成的艾灸品,用火烧灼其药物成分渗透力史强,具有温阳补气,激发脾胃大小肠潜在的生理功能,宣畅三:辱、之气,~去寒逐痹,温经远络,益气活血,才去寒止痛,升F日举陷,补虚固脱,解毒生肌,活男子散结之功效。
现代医学试验和研究表明,文灸疗法有如下功能:
(1)、艾灸能增强网状内皮系吞噬功能
据吉林医大用锥兰及P32标记鸽红血球在血流中消失速度作为反映网状内皮系统机能的指标进行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等穴可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2)、文灸有调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日本须藤实博士等实验研究证明:施灸部位组织提取物对小白鼠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3)、艾灸对血液循环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日本医学研究表明:对家兔施灸2分钟内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多时约为平时的重。
(4)、艾灸对血压血液有明显调整作用
采用艾灸灸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灸后大多数患者血压呈下降趋势,连续施灸一周后,血压下降史为显若。j显灸石门穴,血压高者可使之下降,低者可使其上升。
(5)、艾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的作用:
医院的临床实验表明:白芥子敖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经敖灸肝俞心俞隔俞穴,一年后,肺通气功能明显增强。说明区灸有增强肺气宜通的作用。
(6)、文灸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在采用艾灸对急性失血休克的实验中,对动物中狗的百会穴进行灸治,发现狗在失血性血糖含量增高情况下施灸后更显上升,并显示施灸后血浆内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明显提高,灸有促进肾上腺活动,改善组织器管的血液灌注,增加血液含氧量,对治疗肺气器管衰竭起积极作用。
(7)、艾灸具有镇痛作用:
(8)艾灸具有抗菌、抗真茵、抗病毒、抗支原体的作用:艾叶之所以产生的抗菌、抗具茵、抗病毒的作用于,专家们对艾叶进行研究:艾叶主要化学成分高达96种。其中微量元素中神(AS)含量,水、陆生植物平均值高和倍。日本学者酒井亮次等研究艾叶的营养成分,证明艾叶中含棋量比任何植物都多。含棋量堪称植物之冠。艾灸通过燃烧将艾中的挥发油所含成分和多种物质释放出来,完成空气消毒,杀茵的过程。张淮西、李坡等专家特别对艾灸产生的艾烟作了体外抗茵试验:选择外科病区常见污染空气的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茵和4种化脉性细菌的菌种,经分离培养6小时后,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点燃一根艾条,经艾烟熏10分钟后,对照纽全部平板生长,烟熏纽全部不生长,这说明艾灸有显著的抗菌作用。现已证实艾烟对数种病菌有抗杀作用。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度增加,艾灸在抗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艾烟的杀茵消毒作用,在治疗化月农性炎症,外伤感染、皮肤细菌损害、带状疤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迅等选择了14种致病具茵进行观察,接种在培养基上的菌种在艾烟熏10分钟后,皆停止发育生长,证明艾熏烟抗杀真茵效果明显。
上海第二医医院研究人员用艾烟对5种病毒进行烟熏实验,45分钟后,作实验的病毒已不能细胞培养基上或鸡胚中测得,并认为艾烟的抗病毒机理是直接影响病毒核酸部分和核普酸的组成。因此,艾条烟熏剂对腺病毒、鼻病毒、疤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均有抑灭作用。
五、艾灸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农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艾灸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由于艾灸借助火力、药力透达快,直接作用于病灶、并由表及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艾灸治疗百病的机理是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野生植物艾叶,既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灸疗时释放的红外微波及熏烟,气血双调,是药效广泛的一味中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灸可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痊孪症状;能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机体,艾叶中所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远洛,行气活血、桔湿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巳细胞的活动卒,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艾灸还可以剌激人体体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还具有增加心脏博动量,强心抗休克的作用;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虫、消炎;附子饼灸能温肾壮F日;隔盐灸能?旦中散寒,扶阳固脱。
六、文灸的临床应用
(1)、温经通络,斗去湿散寒:艾灸有I.旦经通络,才去湿散寒的作用。灸之热力能渗透肌层,温经行气活血;治疗风寒湿侵袭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风湿痛,关节炎,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痹症,面瘫,高血压,及气血虚弱引起的头晕,头痛,乳少,经闭等症。
(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艾条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痒、痴,乳房肿块,乳痛,硬皮病,斑秃,白痰风,银屑病,牛皮癖等,有显著疗效。
(3)、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又灸有温补中气,回阳回脱的作用。故治疗欠病,久泄,遗尿,胃下垂,崩漏,脾虚证,肝炎,肝硬化,休克,美尼尔综合症等。阳气衰则阴气盛,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可见艾灸有补益阳气,防脱之功。
(4)、平衡阴阳,补虚泻实,阴阳失调易发疾病。阴阳失调表现在各经络系统有不同症状。女口糖尿病,肿瘤,神经宫能症,失眠,肾功能衰竭,高血脂症等症。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灸疗手段,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5)、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古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命门,身柱,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七、艾灸的保健功能
1、艾灸有防病、延年益寿之功,始传于唐代孙忠毯,并传递世界各地,盛传日本、韩国。中医认为如保健穴气海、关元,足三里等,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能调和阴阳,使牌和胃补中益气,因本培元,强壮全身,保健延年。宋代名医张呆著《医说》载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加白细胞、红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保健法确有温肾因精,强筋健骨,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通过一系列λ』和动物的实验表明,灸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对血压有明显双向调节作用;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显著作用,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也有一定影响,艾灸能有效调整内分泌,子宫等脏腑机能;艾灸能抑制炎症病灶血管通透性的升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根据有关统计,30岁以上的人,有一半处于亚健康状态,记忆力和精力下降,总觉疲劳乏力,性生活质量下降,早泄,阳萎.这是必须采用保健手段的时候,扁鹊心书》云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室伤肾,以致骨痪,急灸关元五百壮关元穴具有固摄精气,强壮阳事的作用,关元为任脉脉气所发,又为足三阴经任脉之会,又系小肠之募穴,取艾条灸之,能补元气,强肾固精,益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2、艾灸具有抗癌,抗衰老作用。艾叶的微量元素坤的含量高于任何普通植物。日本人大西基代研究表明:艾灸能有效清除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是成为皮肤老化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现在艾灸巳广泛的应用于美容、抗衰老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大量临床表明,艾灸灸疗后,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提高,血浆中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显著降低。有观察结果显示,保健灸也具有提高人体血浆中SOD活性,降低血浆中丙二瞪(MDA)含量的作用。由此表明艾灸是在通过热力将艾中的多种物质透入肌肤深层,手去风通络,活血化男子,并直接有效的补充了丰富的洒,从而达到清除自由基及美容抗衰老作用。
3、室内用艾条熏屋可预防和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病毒和病菌的传播,空气是主要传媒途径。艾叶烟有芳香易燃烧热力温和穿透力强的特点。熏艾烟可以抑制灭杀细菌,病毒,且不留死角。有效地预防了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临床上发现,医院病房中,部分感冒病人可不治而念。春秋冬是多种流行病及传染病,如流感,乙脑,腮腺炎,扁桃体炎,肺炎等。实验证明,艾条熏烟对多种致病病菌,病毒均有显著抗杀作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蚊蝇虫草等害虫繁殖迅速、艾条熏烟可有效灭活害虫滋生卵,有效地净化了环境和空气。室内熏燃艾条预防和治疗流行病和传染病是古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被几千年临床实践所证明,被大众所广泛应用。史书中屡有记载,在瘟疫流行季节,古代医生让百姓在家紊艾以驱瘟疫,辟邪气,每能收到良好疗效。室内薰燃艾烟的方法是:以每15平方米1支艾条的密度,将其固定在安全处点燃,关闭门窗,人暂离房间,熏燃约1-2个小时。可隔一段时间薰一次
八、美容灸的操作方法
1、美体灸:肥胖症除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主要是饮食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及高糖类食物,并缺乏运动而引起体内热能的摄入与消耗不平衡,形成脂肪堆积而发胖。中医认为,过食甘肥厚腻,贪图安逸或情绪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产生水湿痰浊内停,流溢肌肤,蓄积于皮里膜外而肥胖。部分肥胖者可出现肺泡换气受限综合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女性可伴月经不调,闭经和不孕等病发症。艾灸取穴:主穴取三焦俞,阳池;配穴取大椎、命门、三阴交、地机。用法:艾灶隔姜片灸,每次每穴灸5-6壮,每天1次,30次1个疗程。
方义:三焦俞、阳池有疏利三焦的作用,合三阴交、地机健牌利湿;大椎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益气补虚;命门滋阳补肾,诸穴合用健脾补肾、化痰利混以达减肥健身之目的。
2、美容灸:
(1)面部皮肤皱纹:
引起面部皱纹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多种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障碍及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皮肤张力弹性纤维减少,皮脂腺减弱,皮下脂肪减少,局部组织缺氧均能产生加重皱纹。中医认为,皱纹发生是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劳神过度导致的营养不足,精血衰少,皮肤失于濡养,促使平表而产生皱纹。
艾灸取穴:百会、阳白、印堂、额修、下关、黔风、扶突、隔俞、肾俞、神阙、阿是穴。
用法:艾垃隔姜(或附片)灸:每次选5-6穴,各灸5-6壮,每日1次。30次1个疗程。
方义:阿是穴及邻近穴位可疏远局部经络气血,除皱纹;百会益气升阳;隔俞养血活血化疾;肾俞补益精化血;神阙补益脾胃,培元固本。
(2)黄褐斑:
黄褐斑主要原因是内分泌失调,机体性激素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其他如某些药物和疾病,以及日晒等外界物理因素刺激、也可使本病发生或加重。中医认为: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脾气不旺肝血不足不能润泽颜面,以及虚火温浊薰蒸颜面致生褐斑。
艾灸耳又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褐斑局部。
用法:艾炷无瘢痕灸:在褐斑区灸3-7壮,以局部皮肤温热舒适,皮肤红晕为度,隔日l次,7次l疗程。
方义:褐斑局部及临近穴位有疏远气血,活血化身手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郁,理气化;带桂男子;脾俞、肾俞调补脾肾,清热除湿;气海益气补肾,调理冲任;足三里健脾益气生血;三阴交调补三阴经,行气活血;太溪滋肾清虚火调冲任。
(3)雀斑:
雀斑除遗传因素外,是一种光损伤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肾水不足,不能荣华于面,或虚火上炎、日晒热毒内郁蕴结为斑,或腠理不密,外卫不固,风邪外博,肌肤失于荣润而成雀斑。
艾灸取穴:雀斑局部,大椎、曲池、三阴交。
用法: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l个疗程。
方义:在斑局部疏远经络气血,桂风散热除斑;大椎、曲池、疏风清热,行气活血;三阴交补肝脾胃,凉血活血。
3、保健灸法:
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若要安(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2)、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采用艾灶无戒痕灸,艾条温和灸,药物(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3)、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关元。
(4)、灸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腰痛,精少早哀,诸虚百才员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痪、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可选用艾灶无戒痕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足三里。
(5)、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症孪,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虚劳及一切血证。可选用艾灶元疲痕灸或艾条温和灸。
(6)、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脱经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宜肺解表,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肺功能,增强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风、面瘫等。可选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0-30分钟,每日l次,每月灸10次。在感冒流行季节,每日施灸l次,连灸7-10次。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灸之能调整内分泌功能,女性生殖功能,调整心律、心卒,调整月夷岛素分泌,预防生殖系统疾病。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神经病和妇科病等多种疾病。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月灸10次。
(8)、脐疗:
艾灸熏灼脐疗法,走古代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的长寿灸.宋代《针灸资生经》提出脐灸有壮元阳,益百损延年益寿的作用.朝鲜《东宝医鉴》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防病延寿之功.随着中医学在世界各地的流传,近年来,在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脐灸热潮,脐灸也引其卓著的疗效,备受众多医家和人民推崇.脐中又名神阀,具有温肾壮阳,健牌和胃,回阳因脱,延年益寿和强壮的作用.用于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癫、腹痛绕脐,腹泻,久病,小便失禁,妇女不孕男子不育,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一切体虚之证。同时,本穴也有防病治病,抗衰保健和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中老年保健要穴。
艾灸神阙穴法:用艾叶精油合用,效果史佳,艾叶精油能使体内白血球、红血球增加,血红素与血中钙质份量增高,先用艾叶精油均匀涂擦于神阙穴皮肤表面,然后取艾条施以温和灸,使其产生温热刺激,促进艾油精油渗入俞穴,通行十二经络。以药穴同用,达到更好的保健治病功效。每次灸15-30分钟,每周灸l次。《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脐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