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邵啊医院
编啊辑:徐医院
视频导读
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后机体大量出血,迅速导致休克,多出现“死亡三联征”。代谢性酸中毒、低温、凝血功能障碍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生命。而早期及时阻断这个恶性循环,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早期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根本所在。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理念来源于年Stone首先提出的“损伤控制手术”,来医院的邵标教授对严重创伤患者首先在急诊科实施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取得不错效果,现将相关治疗经验与各位同道分享。
扫码观看完整视频
▼▼▼▼
视频重点
严重创伤的概念
1.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
2.复合伤: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致伤因子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导致的损伤。致伤因素主要包括火、沸水、射线、冲击波、挤压、激光、微波等。
3.严重创伤的后果:严重创伤患者多由于大量出血,迅速导致休克,导致全身多脏器系统功能衰竭,严重内环境紊乱,多出现体温不升、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最终导致死亡。
严重创伤救治的新旧观念
1.传统救治观念:(1)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应该早期、足量;(2)补液量在短时间内要达到失血量的2-3倍;(3)休克时间越长,需要输注的液体量就越多,即充分复苏或即刻复苏。
2.新创伤救治观念:(1)液体复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策略和救治目的;(2)创伤性大出血活动性出血首要任务是找到出血部位,复苏策略是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和损伤控制性复苏。
有效液体复苏的目的
1.恢复和维持机体血管内、细胞内和间质内的液体容积;
2.改善器官和组织毛细血管灌注;
3.恢复和维持正常的氧运输能力;
4.预防炎性介质的激活;
5.预防再灌注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内容
1.允许低血压复苏;
2.识别和预防低体温;
3.纠正酸中毒;
4.早期立即纠正凝血病。
复苏液体的选择
1.推荐使用等渗液体对低血压创伤患者进行初始复苏,避免大量生理盐水和晶体液的输注。
2.包括高渗盐水在内的晶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初始复苏作用较小,而血浆应成为严重创伤人群最佳的容量支持液体。输注更高比例的血浆可有效恢复血管容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修复血管内皮损伤。
3.大量输血:(1)24h内给成人输注10U浓缩红细胞;(2)输注血液制品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3)1h内输注血制品50%自身血容量;(4)输血速度1.5ml/(kg.min)。
4.大量输血方案:对于需要持续复苏的患者,可通知血库启动“大量输血程序”,一旦实施方案,血库会保证快速及时提供所需血液成分,以便于复苏。当方案启动后,需要团队配合,并要有合格的其他人员支持参与。我们主要以不依赖于实验室指标的血液消耗评估评分(ABC评分)预测是否要进行大量输血。
5.血液制品的使用:(1)新鲜全血可在室温环境下储存8h,在6℃环境下储存24-48h,在特殊情况下更实用;(2)对于冷沉淀,ACS-TQIP创伤大量输血指南建议,应输冷沉淀以维持纤维蛋白原≥mg/dl,并且应根据血栓弹力图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决定是否继续输注。
氨甲环酸的使用
1.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尽早(伤后3h内)使用氨甲环酸针;
2.首剂量1g经静脉泵给药(持续大于10min),后续1g持续静脉输注超过8h;
3.建议在床上复苏单元储备氨甲环酸针;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在救护车中即可开始使用氨甲环酸。
小结
损伤控制性复苏的提出,到目前的临床广泛实践虽然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发展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其应用范围己覆盖至战伤、创伤及非创伤疾病的救治。它为临床医生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提供了新思路,强调避免患者因损伤过重而发生不可逆损害,以达到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