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臂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5161.html近年来,我国产科在母体医学、胎儿医学及普通产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孕产妇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产后出血(PPH)仍然是目前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大多数是可避免的,值得我们深思[1]。
产后出血定义改变
虽然近年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经大幅降低,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仍较高,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后出血的临床救治水平依然任重而道远。
国内外相继出台了众多关于产后出血诊治的指南和共识,但多数指南的可操作性仍存在较大困难,且各指南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collegeofObstetriciansandGynecologists,ACOG)发布了最新的版《产后出血实践公告》[2],以替代年发表的版本[3]。
该《产后出血实践公告》重新定义了PPH,即产后24小时内,累计出血量≥ml,或者出血后伴有低血容量的临床表现。不再使用既往阴道分娩出血量ml或剖宫产出血量1,ml的定义。虽然减少了被诊断为PPH的产妇人数,但是ACOG仍然强调,阴道分娩后出血量超过ml应该被视为一个警惕信号并引起高度重视。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诊断和治疗并无特殊改变。ACOG还指出:由于在急性PPH时,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改变有滞后性,因此,急性出血时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不能反应真实状态。
另外,往往当出血量已经较大的时候,才会表现出低血容量相关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动过速和低血压,这时估计失血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全身血容量的25%,即约1,ml及以上。因此,在出现生命体征异常之前早期识别PPH,对于改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4]。
我国年产后出血指南仍采用阴道分娩出血量≥ml、剖宫产出血量≥1,ml的PPH定义,而且考虑到估计出血量的不准确,尤其是临床医生往往低估出血量,以及早期识别和处理PPH的重要性,我国指南推荐在出血量≥ml时即开始处理。这比ACOG的建议要更加积极,也是考虑了我国因PPH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仍然很高的现状[4]。
积极管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纵观众多指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能够显著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在此基础上,各指南均推荐常规积极处理第三产程。传统的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包括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延迟断脐、控制性牵拉脐带和按摩子宫等措施,但是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仅有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才能确切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其余措施对降低产后出血量并无显著效果。因此,中国、英国、法国等许多最新的指南仅仅推荐常规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来积极处理第三产程以预防产后出血[5]。
缩宫素之外的宫缩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对于产后出血管理,伯明翰大学临床医学家、Cochrane妊娠分娩组评论创始人IoannisGallos博士从临床数据层面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产后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女性在分娩后缺乏有效的宫缩或胎盘滞留宫内导致的出血过多。”
“目前,为了预防产后出血,世界各地的标准方案是在第三产程给产妇使用一种名为缩宫素的药物,可以帮助子宫缩复,刺激宫缩,娩出胎盘。”
“同时有许多其他子宫收缩剂以及这些药物间的不同组合的使用,对预防产后出血可能更有效,副作用更小。”
“通过一项网络荟萃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些宫缩剂进行比较,提供每种宫缩剂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排名。”
“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强调哪些药物可能比缩宫素更有效,我们希望这可以影响到全球现有的建议[6]”。
该项网络荟萃分析由项随机试验组成,共统计了88,名女性的相关数据。研究评估了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麦角新碱,卡贝缩宫素等药物。目的是比较其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预防PPH≥ml,排名前三的最佳药物(组合)依次是麦角新碱加缩宫素,卡贝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加缩宫素;对于预防PPH≥ml,则依次是麦角新碱加缩宫素,卡贝缩宫素和米索前列醇加缩宫素。同时,卡贝缩宫素的副作用最小(呕吐,高血压和发烧发生率更低)。
我国产后出血诊治的现状
相比于国外,我国从各级卫生行医院也有相应的流程,但由于起步较晚,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少统一的规范及管理。医院和科室更缺乏对严重产后出血事件的评审及总结。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7],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8]。该指南详细提出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提出了三级急救处理原则,包括预警线、处理线和危重线。虽然我国指南不断对流程进行更新和优化,但产后出血所致孕产妇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在对众多的国内外指南共识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结合我国当前产后出血诊治管理的现状,美国的相关共识值得我们思考。我国指南在针对高危患者的识别预防以及针对产后出血的处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在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工作方面,在对出血量的精确估计、大量输血方案方面,以及在对每次产后出血事件的总结和评审制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究其原因,一是临床医师处理产后出血的能力还需要提高;二是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层应重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且应建立多学科评审会、事后总结会及相应的评审制度等。
应由国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术团体制定相关流程,督促各妇幼保健机构在临床实践中严格执行,规范讨论及评审制度,并不断演练及实施。同时,应体现对医师的支持及人文关怀。目前一些主医院在这些方面做得较好,医院,以及较小城市或医院做得还不够。除了常规的转诊制度外,各医疗机构自身应重视起来,对本机构不具备处理能力的高危患者,如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罕见血型、血源不足等情况如何妥善处理,应该制定详细的流程。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后,应有相应的评审及总结制度[9]。
[1]杨慧霞.中国产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30(6):13。
[2]CommitteeonPracticeBulletins.Obstetrics.PracticeBulletinNo.:PostpartumHemorrhage[J].ObstetGynecol,,(4):-.
[3]Americancollege0fObstetriciansandGynecologists.ACOGPracticeBulletinNo.76.Postpartumhemorrhage[J]0bstetGynecol,.
[4]陈锰,刘兴会.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产后出血实践公告》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34(1):19-21
[5]刘兴会,陈锰.全球产后出血指南异同[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3(6):-.
[6]source: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