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手道养生灸法烟熏火灼,尊古创新


-08-15学术部手道堂

灸,形声字。字从火从久,久亦声。“久”意为“长时间”。“久”与“火”联合起来表示“长时间用火烧灼”。本义:用艾火烧灼穴位。灸,灼也。――《说文》

  

 灸法又名灸疗或艾灸。主要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烟熏、灼烤、温熨作用,借灸火的烟熏和艾性或其他药性,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我们说艾灸的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1、灸法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古人选择艾叶做灸是时间的沉淀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2、灸法起初用于治疗寒症

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3、艾灸疗法起源于西周

艾灸疗法起源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4、艾灸现代发展观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5、灸法的灵感

灸的发明应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

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6、灸法近代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

  市场上有一些经过改进的现代化灸疗仪器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光电的方法为主,向纯物理疗法靠拢,与用艾作热源的灸法产生的药物和热源的复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医学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医疗效果也十分有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现代化的艾灸治疗仪应该是传统艾灸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在现代新型热源的作用下(如红外线、磁疗)充分发挥艾的药物效用,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艾灸方法在人类应用历史中,始终演绎了很多精彩的实验与实际的救人效果。无论百姓,还是研究的医学家,以及诸子百家对艾灸都有着神奇般的赞美与生动描述。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古人对灸法治病进行了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表明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对此,历代医著多有记述。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扁鹊心书-须识扶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灸的保健养生功效,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方面艾灸优于针刺,因此艾灸又有“保健灸”的美称。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灸脐中即活、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明朝著名医学著作《医学入门》中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足见灸疗在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无病而自灸”《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不病而灸,无忧而自默。所谓不病而灸,无忧而自默。――向秀《难养生论》,意思是说没有生病的时候(健康)就运用灸法,没有忧愁的时候就自我安静深思,总的意思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

灸三里,不阳虚的强调,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李时珍说:治百种病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日本人说: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年日本后藤省专论灸法《仲介》有“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而备加推崇。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烟熏的生化作用

1、艾烟熏熨化合

艾烟可以渗透手掌局部的皮肤组织,与氧自由基或病理垃圾毒素物质化合,产生可被代谢的产物,并同时激活兴奋局部组织细胞,从而从微观上调整细胞能量,而针对性地、关联性地影响或调整人体脏腑功能。

2、艾烟雾化吸入

在灸的过程中,产生的艾烟通过呼吸,可以清除或置换肺泡内有害气体的沉积,并同时刺激产生抗体,对部分细菌病毒有杀灭或预防作用。

烟熏与烧灼效应

火灼的热能作用

热能量传感

烧灼的热效应,促进血液循环,温煦细胞内外的液体环境,促进手掌脏腑脏腑细胞能量信息的自动调整。

灸时生成的物质是甲醇提取物,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施灸部位皮肤中的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说明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

红外的辐射作用

类红外线辐射

燃烧时的红光,类似红外线辐射,对局部细胞的能量信息有双向调整作用。

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它可使人体穴位内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的产生生物化合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艾灸药性作用

1、温通经脉,祛风活血,驱寒散湿

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当今社会大多爱美女性,在着装上喜爱露脐装,在春秋季节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又喜欢吃冰冻的食物,使大多数女性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

灸疗法正是利用艾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使气血运行,以火攻邪。具有祛风寒、化瘀滞、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相当于中药——肉桂、干姜。

2、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对于温灸疗法所用的药艾,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燃烧时所散发出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的开通人体的经络,加速人体的气血循环。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相当于中药——当归、川芎。

3、温补益气、升阳举陷

灸疗法补益强身,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灸法具有特殊的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精血充沛,固体强身,增强人体消化、循环、排泄、生殖泌尿系统机能的作用。

针对肥胖以及肥胖而致的肌肉麻木,四肢不遂,二便不匀,腰腿酸痛,动则气短,体倦乏力如《内经》所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相当于中药——人参、鹿茸。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常灸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起到保健强身作用。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

《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

《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

《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5、拔毒泄热,双向调节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

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

《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传统灸法发展的思考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疗不断得到发展,而艾灸却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

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双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并呼吁对艾灸深入研究,推进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传统灸法发展的尴尬

有痛苦,有瘢痕: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

不方便,不雅观:必须完全暴露所灸皮肤部位。

火灾隐患严重。传统灸法似乎对火灾的预防几乎无文字论述。

需要记住大量的经络学知识。

手道养生灸的尊古创新之路

艾灸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四个字:烟熏火灼

古代的艾灸使用方法与现代人理解的艾灸使用方法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现在我们见到的艾灸多数只是火烤而已,大量的艾烟却被无情的浪费在空气污染中。灸法的神奇效果很难发挥。我们吸取了远古时代灸法的文献记载,悟出了创新发展的尊古不泥古的革新原则。

能诊能验能养的手诊灸

手诊灸准确运用了这项科研成果,将艾灸法的最基本机理发挥的淋漓尽致。直接通过艾灸的烟熏火灼,甚至红外光,直接直接作用手诊臓象部位,精确定向,靶向维护,简单、方便、快捷,有效、安全,几乎符合了艾灸的所有标准。缺点是仅对手诊臓象部位效果肯定,对体表其他穴位作用不太适应。为此,我们有研究了手道玄灸专门解决此问题。

通达经络与臓象的手道玄灸

手道玄灸不仅可以灸手诊臓象区,而且更可以灸全身穴位。并且也具备了烟熏火灼的基本原理。由于手道玄灸,艾火力度绵绵不绝,艾烟袅袅不断,红外光聚能辐射,提高了艾灸的养生维护作用。与传统灸法相比,安全、有效、可靠,方便,还节省艾灸的成本资源,避免增加雾霾。

举个例子:手诊灸犹如手枪中的子弹,只要部位找准,点火,就可以做到弹无虚发。

手道玄灸犹如大炮,直接瞄准身体经络任何部位,只要点火,就会一炮走红。

还有艾道灸、玄火灸、油轮灸、微云灸

还有更多符合艾灸古法的新品种即将全面问世……..

灸法大多数人并无任何不适,少数人反应强烈,但并不影响艾灸养生,反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特殊反应,无需大惊小怪,自我调整,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1,灸后出汗是排泄病邪之气

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灸后出疹是排血毒

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灸后尿多是排肾毒(水毒)

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灸后腹泻是排泄病气

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

5、灸后上火是本来有火

有的人会有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多喝水,或煮一点绿豆粥来喝,严重的可以停灸,等这些症状过去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火的症状。

6、灸后口干多阴虚:

有的人初次艾灸的,会有口干的症状,没有关系,可以多喝水,降火气。

7、灸后找病路

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如便秘,我们配合易容瘦,润手茶,显然是为便秘排泄寻找出路。

8、灸后头懵是经气鼓动

有的反应会出现头晕耳鸣,眩晕的,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慢慢适应。

9、灸后走串是温通经络

艾灸的走串,遇到这样的很正常,也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就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的是否通畅。

艾灸走串正说明艾灸的温通经络,畅通气血作用。

10、灸后带下是排痰淤

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11、灸后经乱是调节

月经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月经上有上述反应。

这正说明灸后的调整作用非常明显。

12、灸后身凉是散寒

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所以艾灸是一个慢功夫。同时说明阳虚生内寒,灸法使内寒从内向外散去的标志。应当给予肯定与坚持。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灸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验证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

如用艾条灸治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

单壮灸的皮肤测试

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

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试验

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

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研究

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分钟,可使心电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灸法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灸犬“足三里”穴试验

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

艾灸小鼠的“神阙”穴试验

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

艾灸家兔“至阴”穴试验

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灸法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艾灸急性失血性休克试验

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克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灸法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

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试验

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

外科化脓性疾病抑菌试验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温热刺激外,应用艾烟熏灸,观察外科化脓性疾病患者例,效果明显者例,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但为了正确掌握艾灸使用,必须要了解艾灸的禁忌以及注意事项。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面部娇嫩慎灸。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如需要灸,应当密切观察,注意防烫伤措施,否则别乱灸。

消瘦敏感部位禁灸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特殊情况慎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危重特殊人群禁灸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1.  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  注意体位、定穴准确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  安全第一,防火防灾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  注意保暖,防暑清爽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  灸泡发生,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  施灸程序,按部就班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  施灸时间,巧妙安排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如能参考手道养生三轮时间轴进行灸法养生,效果将更是神奇。 

8.  循序渐进,逐步适应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  灸前调查,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晕灸多发生女性。在空腹,月经期间,或产后容易出现。

长期熬夜或不断房事之后,也易发生。

10.  施灸温度,因人而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每个人对灸的敏感度不同,在灸的时候,要因人而异,不要生搬硬套。比如灸一壮就明显有热感,并且比较强烈,就需要观察使用第二壮,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在进行。

亚健康咨询可直接回复!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dy/28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