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临床急诊杂志年第10期重点导


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重点推荐

本期综合报道了急诊领域的相关研究热点,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了脓毒症、创伤、中毒、卒中、机械通气、肠内营养等专栏主题,并继续推出了“脓毒症预防与阻断”主题系列文章,期待能为广大急诊医师提供参考。

1

参附联合维生素C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王世伟,吕丹,龚好,等)

选择年8月—年7月期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入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脓毒症标准化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治疗组在脓毒症标准治疗外联合参附和维生素C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损伤指标(Angiopoietin-2、Syndecan-1)水平。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病死率、总费用等数据以评估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的APACHE-Ⅱ和SOFA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血清CRP、PCT、IL-6、Angiopoietin-2、Syndecan-1水平在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由此可见,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参附和维生素C联合常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2

通用型红细胞输血与配合型输血联合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中的价值研究(霍延伟,赵新昂,程永涛,等)

选取年9月—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紧急输血,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在15min内进行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随后进行ABO/RhD血型及交叉配血相合输血,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在15min以内发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随后予ABO或RhD主要抗原相合的配合型输血。比较3组的病死率、输血有效性、输血不良反应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结果显示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与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24h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24h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与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24h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3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均高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血后24h内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个月,3组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注通用型红细胞后继续予以配合型输血,该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与传统紧急输血方案相当,但可降低24h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值得推广。

3

P(v-a)CO2/C(a-v)O2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崔文华,韩翡,宋林超,等)

选取我院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按P(v-a)CO2/C(a-v)O2治疗后变化分为下降组(n=54)和上升组(n=57)。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氧代谢相关指标以及预后,分析氧代谢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结果显示与下降组相比,上升组休克、重要器官损伤以及中间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胆碱酯酶恢复正常、意识恢复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阿托品用量明显升高,病死率亦升高。两组乳酸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v-a)CO2/C(a-v)O2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升组P(v-a)CO2/C(a-v)O2明显高于下降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是治疗前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P(v-a)CO2/C(a-v)O2和乳酸是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后的死亡危险因素。进一步ROC曲线发现,治疗前后均是P(v-a)CO2/C(a-v)O2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及最佳诊断界值为分别为0.、2.45以及0.、2.55。提示我们氧代谢相关指标与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中P(v-a)CO2/C(a-v)O2是评估预后不良的较好指标。

4

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兀瑞俭,詹晓娟,郭发瑞,等)

年12月—年3月我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俯卧位通气,根据涂层刮卡法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组(观察组)和俯卧位通气联合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每组28例,记录2组患者入ICU后通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h、24h、48h、72h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统计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结局(30d生存时间)和次要结局(ICU住院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72h内氧合指标(SaO2、PaO2、PaO2/Fi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无效腔分数(VD/VT)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2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8.9±3.6)dvs.(12.6±3.2)d、拔管成功率:82.1%vs.53.6%、气胸发生率:7.1%vs.28.6%、谵妄发生率:14.3%vs.42.9%、30d住院病死率:17.9%vs.46.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我们早期(72h)俯卧位通气联合应用APRV模式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少的气胸和谵妄发生率,脱机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可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全部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al/99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