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高巨中医药如何在麻醉学领域有所作为


白癜风前期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324/6123995.html
高巨教授简介

高巨,男,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麻醉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麻醉科主任、重点学科带头人。

荣获江苏省“科教兴卫”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名医民选医疗专家、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药理学麻醉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

同时担任:美国《CriticCareMed》、《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SCI期刊编审、《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通讯编委。

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博士毕业,长期从事麻醉与危重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急危重症、特殊疑难病人的麻醉、监测与复苏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参与“十一五”科技攻关、省、市各级课题10项。

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医学进步三等奖1项、省新技术引进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在《BritishJournalofAnesthsia》《Trauma》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8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名。主编、参编专业书籍3部。

目前,现代麻醉学发展大致经历了镇痛、安全、舒适和   目前,现代麻醉学发展大致经历了镇痛、安全、舒适和   笔者认为理想麻醉应该根据循证医学的指导,即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麻醉医师专业技能和监测手段,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患者的麻醉管理策略,做到“个体化麻醉”和“辨证施麻”。所谓“个体化麻醉”和“辨证施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体质状况制定的专门、个体化的麻醉方案,不仅能很好地解除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术期,而且预后良好。这与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思想不谋而合[1]。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优势,并结合现代麻醉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做到“辨证施麻”,充分发挥中医在个体化麻醉技术的优势,可以为现代麻醉学在舒适化医疗的研究和推进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

一、中医理论对现代麻醉的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注重整体内环境改变,针对麻醉用药及手术创伤可能干扰、损坏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采用中医药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术前补气血、固阴阳,引领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失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目的,使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曙光。中医药学在抗病治病的传统理论中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经典的气血与阴阳五行理论,都是从整体的高度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从辨证施治中寻求机体气血脏腑失衡后的再平衡。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重视个体化的诊治,它是个体化治疗理论体系的首创。其与临床麻醉强调个体化施麻的思想不谋而合,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当前麻醉管理还较大程度依赖麻醉医师经验,传统麻醉方式所使用的麻醉剂量是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粗略估计的,而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同样体重的成年人,对同等剂量的同一麻醉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千差万别,为麻醉意外事件的发生留下了隐患。中医理论认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麻醉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较轻。即对于老年人的麻醉用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快速、大剂量给药,所选药物应该“药性温和”,避免循环、呼吸系统大幅波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致患者康复延迟、病死率增加,甚至还能发展为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开展对POCD的病因病机及其防治技术是目前神经学、麻醉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中医学具有独特的脑病科学理论,笔者前期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2,3],探讨了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肠癌患者POCD发病与中医“虚”、“痰”关系最密切,以肾精亏虚、痰浊阻窍为主要证型。探寻其中机制:中医理论认为肾为机体生命之根本,《医方集解》中描述“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因此本研究初步探索了POCD中医证候的标准化,为中医药早期介入和防治POCD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药对靶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

  目前中医药在围术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已经充分得到了验证。临床研究方面,中医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均参与了组织器官的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例如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4],我们则证实温阳散寒法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组织B-内啡肽、强啡肽A的表达,加快恢复胃肠功能,对手术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5]。此外,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在多项研究中亦被证实对靶器官组织有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被广泛运用于围术期管理。在动物实验方面,笔者前期研究发现老年大鼠接受全身麻醉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增高,而全身麻醉前静脉给予由麝香、郁金、冰片、石菖蒲、藿香等中药组成的醒脑开窍注射液通过醒神止痉、行气活血等具有较好的脑细胞保护功能,老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显著改善[6]。陈绍洋[7]等研究表明预先给予参附注射液可减轻静脉注射布比卡因对孕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毒性。中药牛珀至宝微丸通过对大鼠的TGF-β1表达的调节,能够明显地改善肺损伤早期纤维化程度[8]。四逆汤显著降低血清AST、LDH、CPK和MDA的活性,同时可提高血清SOD的活性,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9]。刘克玄等[10]研究则表明四逆汤预先给药通过抗氧化作用并减少NO的生成、维持NO/ET-1正常比例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笔者前期研究发现[11],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机械通气时的压力及阻力,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中医药理论认为:首先,术前患者可能伴随诸多疾病或创伤,为更好的适应手术,中医药在术前培元固本,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其次,在术中麻醉与手术创伤损害了机体的机能和完整性,中医理论通过舒经活络引领气血运行,从而调节内环境的平衡,保证系统功能的稳定;最后,手术造成了身体大量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中医理论就是回阳固本,温补下焦,调理脏腑失衡,以促进机体康复,防止并发症。

三、重症患者中医药急救治疗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中医认为脓毒症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正气不足,气阴两伤,脏真受损,阳脱阴竭。现代医学对脓毒症在发病机制方面的认识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如各种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均耗伤人之气血,导致气损血衰。参麦注射液通过降低脓毒症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抑制早期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减轻过度炎症反应对机体各器官功能的损害;同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使得已受损的组织器官得到修复,从而达到保护器官功能的双重效应,可降低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2]。参附注射液对CPR期间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参附组主循环恢复后血清cTnI阳性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说明参附注射液对家兔缺氧型CA-CPR模型CPR期间心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3]。刘先义等[14]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通过其强心、扩冠、扩张外周血管、调整免疫功能和中枢神经功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及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等,可明显改善了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各脏器组织的氧自由基程度和全身炎性反应,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多脏器损伤起保护作用。

四、针刺复合麻醉应用

  尽管针刺麻醉临床规律及其原理研究至今尚未完全揭示清楚,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它的确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一项重大突破。它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了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而且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在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应用何种穴位组方、刺激方式或参数,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痛阈,但怎样也不能达到如药物麻醉那样的无痛,始终解决不了镇痛不全、肌肉不松和难以消除内脏牵拉反应三大难题。因此,针刺麻醉要发展,必然的道路是扬长避短,利用针剌麻醉的镇静、镇痛、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器官保护、防治术后恶心呕吐、促进机体康复等优势,从采用针药复合走向针刺辅助麻醉,如笔者前期研究表明[15],针刺麻醉可以减轻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这些恰恰是当今临床麻醉中常常发生又都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针刺复合麻醉目前研究应用的方法有:针刺复合局麻、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针刺复合全麻等。近30年的针刺复合麻醉研究方法日趋规范深入,非常注意实用性、科学性,减少不良刺激,提高麻醉质量,加强了针麻镇痛效果,达到基本无痛状态下进行手术,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也随之得到改善,更有机体保护作用的深入研究。但针刺麻醉在目前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从表层看,针麻存在个体差异明显、难以规范的不足;操作麻烦、效果难以肯定、难以推广;还有医者和患者的观念等等。但从深层次看,还是个思路问题,也就是寻找突破口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麻醉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中医理论对现代麻醉的指导作用;2.中医药对重要靶器官的保护作用;3.重症患者中医药急救治疗;4.痛症中医药辅助治疗及针刺复合辅助麻醉等。诚然,目前中医辨证论治由于缺乏客观性标准而很难跃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必须在临床上吸收、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实验诊断、医学影像诊断等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处,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将辨证论治体系渗透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以阐明疾病证候实质及其传变规律,建立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虽然中医药在围术期、围麻醉期的应用有其治疗的目的、手段和理论依据,但我们如何寻找中医药干预的有效证据呢?比如治疗效果的优劣、副作用、有效率等。其次必须寻求循证医学的证据,即手术患者的终末结果,如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这是个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过程,只有有了循证医学的证据才能被人们重视和接受,才能反映出中医药治疗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干预的结果必须用现代医学手段客观地反映出来,这就是今后摆在我们面前首要的任务,也是我们走出自己,走向世界的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史宏轶。浅谈针刺麻醉及其新进展。中华中医药学刊,,25:75-76   [2]林舜艳,戴载深,高巨,等。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中华麻醉学杂志,,31(11):-   [3]林舜艳,高巨,尹正录,等。老年肠癌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S-β蛋白关系及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广东医学,,32(10):-   [4]董辉,熊利泽,陈敏。参附注射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4(1):32-35   [5]程平瑞,高巨,阮绪广,等。温阳散寒法对瑞芬太尼全麻患者皮肤神经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实用中医药杂志,,28(10):-   [6]温海明,林舜艳,高巨,等。醒脑静对老年大鼠氯胺酮麻醉后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广东医学,,33(11):-   [7]陈绍洋,王强,熊利泽,等。参附注射液预先给药对孕鼠布比卡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的影响。中华麻醉学,,26(1):78-80   [8]徐少群,高巨,周罗晶,等。牛珀至宝微丸对肺损伤早期纤维化大鼠TGF-β1表达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6(23):1-4   [9]贺金,方艳伟,李永民。四逆汤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华中医药杂志,,23(7):-   [10]刘克玄,柳垂亮,吴伟康,等。四逆汤预先给药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24(7):-   [11]林舜艳,高巨,尹正录,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广东医学,,33(18):-   [12]黄增峰,陈如康,黄学仄,等。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器官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急救医学杂志,,17(5):-   [13]何明丰,张英俭,陈文元,等。参附注射液对家兔缺氧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3(9):-   [14]刘先义,邹捍东,余金甫,等。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家兔多脏器损伤的治疗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7(7):-   [15]林舜艳,尹正录,高巨,等。针刺麻醉对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S-β蛋白的变化。中国针灸,,33(1):63-66

来源:门诊

更多精彩资源尽在中国麻醉论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al/65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