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如何做一个完美的实验


拼命探索,不计后果,欢迎您收听思考盒子,最近我们这几期的节目都是与医学有关事,从春天的药,到阻断DNA的传递,从撕逼与蛋疼的终极对决到生物钟的分子细胞学机理,我都感觉我们的节目开始走高端路线了,关于医学这个话题,有一个很根本,很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一种药物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注意,最基本的,我们只是想看他是否安全有效,而并不是想具体的探究他是如果起作用的。这也是贯穿医学整个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评判药物的疗效呢。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神农尝百草,用自己的身体来了解各种植物的功效。有没有用,尝尝就知道了。但是,这种简单的尝试,即危险,又不能有代表性。说到药物,对药物的监控谁最严格呢。这当属美国的FDA,全称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他严在哪,就是严格的临床试验。如何作一个完美的药物实验,尽可能排出其它干扰因素呢,目前人类摸索出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就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了。这个词我们也常听说,都是啥意思呢,这涉及到统计学,实验设计学,实验心理学,药理学等很多学科,这些学科那都是相当的有爱了,分分钟都能让你和学妹成为同班同学。

我也是学过几年医学,当年也是做过实验的,也是写过论文的,什么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什么SPSS,现在都成过眼云烟了。其实关于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这个事很有启发意义,不只是在药物的研究实验上,在其它很多方面都用的上。下面就结合我的个人理解,和大家随便聊聊。

这几个词,我们得拆开,分别说说。

大样本

这个好理解,啥叫大样本,就是实验的人群数量得多呗。如果样本太少,偶然因素就无法排除,测试结果总会存在很大的波动性,所以根据统计学原理有最低样本数的限制。

那多少才算大样本呢,个,0个,还是00个呢,其实不用那么多。30个就够了。

为啥是30个呢,因为统计书上这么写的。

其实,这是一个挺专业的问题。从t分布的角度来说,自由度越大,图形越高尖。当自由度趋近正无穷时,t分布就趋近于正态分布,当n=30的时候,图形就已经很接近正态分布了。所以一般认为30就够用了,就是大样本。那为啥是30,不是40,50呢,这就是个约定俗成的事。就像是,当年,索尼本来打算制造CD唱片,本来是设计60分钟的,可是后来制成的标准是每张CD74分钟。原因是当时的索尼公司总裁喜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时已知最长演奏版本就是74分钟的。所以,很多事,大方向是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细节就显得比较随意了。

关于统计学这事,这是在计算机发明很久之前就有了,统计,那就要面对大师的数据,那个时候计算基本靠手,我不知道大家上学时候是否用过三角函数的对照表,没有计算器,就是sin,cos的值都得自己翻开对照表,自己查,所以,那时所谓的大样本,也是如此。样本量越大,工作也就越繁重,能近似的得到可接受的结果就可以了,还要啥自行车了。

当然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叫大数据,云计算,无论是数据收集处理的能力,计算的能力,还是模型的复杂度,都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可能会单纯的想,从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考虑,临床试验的目的,就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有限的观察结果外推到其它人群,样本量越大,一类错误和二类错误,也就是假阳性和假阴性就越小。参与实验的人越多,得到的结果就越准。这事不假,但是,从药物研发角度来说。不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要考虑药物的成本和时效性。样本量过大,必然花费更多,研发周期也更长,自然药品的成本也增高,而这一切都会体现在药价上,自然地就会转嫁给患者,以及国家财政上。所以,这就要涉及“把握度”。也叫检验效能的事,通俗的理解,就是用最少钱,把事办了就行。

另外,由于一些原因,比如有一些疾病就十分的罕见。比如白化病,肢端肥大症,这些还是我们听过的,有一些疾病达到百万分之一的发病率,一般的医生都没听过,对于这些疾病显然就无法进行大样本的分析研究了,本身病例就少,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有几个人买。对这类药物的研发就叫孤儿药,为啥叫孤儿药,因为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所以,自然就很少有制药企业会   所以人们改进了盲测的方法,把医生的眼睛也“蒙起来”,所有数据加密,连医生都不知道,哪组是哪组,而最后的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偏见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了。三盲就更狠了,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但实际实施起来就很困难。

世界上著名的无神论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认为,最能提高每个人认知能力的科学概念就是“双盲对照试验”。如果所有学校都教学生如何去做“双盲对照试验”,我们的认知方法和能力将会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1、不从零星轶闻中去归纳普遍化结论;2、怎样评估一个貌似很重要的结果其实可能只是偶然发生的可能性;3、知道排除主观偏见是件多么困难的事,知道有主观偏见并不意味着不忠实或不公正。他对于打消人们对权威和个人观点的崇拜能起到积极的作用;4、我们会学会不再受骗于顺势疗法和其它假冒医生的江湖骗子

5、我们会学会更广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怀疑的思维习惯,这不仅会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说不定能拯救世界。(oztiger译)当然,这些到底是不是他说的,我暂时是高度存疑的,感觉有点像咱们流行的鲁迅说,莫言说,白岩松说的风格,但是还是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分享给大家了。

多中心试验

好了,我们说完了,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现在很多时候还会加上大规模多中心,也就是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啥叫多中心,就是指由一个单位的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单位的研究者合作,按同一个试验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所需的病例数,而且搜集的病例范围广,临床试验的结果对未来的应用也更具代表性。

我们常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治好病就是好猫”,但由于偶然性、自愈性、人体的差异性,以及安慰剂效应等等很多干扰因素的存在,要想判断一个药是不是真正的有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今天介绍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可以说是目前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有说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但是,客观的说,他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性。也不可能所有的医学实验都完全按照这个要求来进行。比如说成本高、周期长,解决不过来日益增长的临床问题;样本量的问题,实验中失访,跳组的问题,道德伦理的考量,还有试验的时候是严格控制的,但是现实中,临床上的用药医从性有时会很差。反正,实验设计就是这样,这是统计学上一个永恒的问题,总有你考虑不到的东西。

我看到网上有一些帖子,把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捧的有点上天了,感觉有点要捧杀的节奏。其实,还有许多其它临床研究的类型。对于日益增长的其他临床问题,其他类型的研究也同样重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咱们讲究叫循证医学,就是要遵循证据,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就是根据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但,并不是说循证医学就要完全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医学专业知识,它只是更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的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有一些小样本的,没有对照组的,不随机的,甚至是一些个案,一些专家的意见对我们的治疗同样有指导的意义。

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我说了半天了,大家听到这,可能都会问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中药有做这种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吗,结果如何呢,通过实验了吗?敬请继续







































头皮白癜风用什么药
头皮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olvz.com/skal/3904.html


当前时间: